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郑成功[1]2004年在《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地贡献已经超出了资本和劳动力这两大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它为企业创造了崭新的市场机会,是生产率和质量长期提高的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所引起的技术变革对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而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其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地区)经济的增长潜力和竞争能力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应用技术创新理论来客观、正确地评价和分析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并用以确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发展战略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及从宏观角度,即从国家(地区)的角度来考虑,应建立哪些技术环境和采取技术政策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复杂性系统模型,并详细地分析该系统因素、因素间的关系和系统功能;其次,在技术创新复杂系统模型的指导下,运用案例分析了企业内部创新的实际情况,并具体分析了福建省创新系统因素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通过对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际问卷调查,运用“熵值法”对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具体分析了调查企业的实际技术创新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技术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为促进福建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从微观(企业)角度,提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具体措施,从宏观(区域)角度,提出福建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与对策。

张美月[2]2018年在《环境规制对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遭受过度消耗,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以及政府的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急需出台相关的规制政策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进而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环境约束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技术创新成为环境和经济实现“双赢”的决定性因素。现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然和传统经济有所不同,传统的经济发展更主要的是依靠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的带动,而现在经济内在驱动因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会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满意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有关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概念界定及影响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首先详细介绍了环境规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福建省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目前的状况,总结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机理,环境规制不仅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企业规模、企业利润、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及产业结构等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间接影响。再次,本文通过选取福建省3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GMM法对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U”型趋势。接着,基于区域差异性,本文对福建省九个地级市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印证了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全省九个地级市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对环境规制影响作出的反应又有所差异。最后,本文从企业、区域、政府叁个层面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林青松[3]2002年在《福建工业技术进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五”是福建实现工业化、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十六大”精神和福建省“十五”纲要为指导,借助帕维特(Pavitt)创新部门分类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运用样本统计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福建工业产业部门技术创新模式以及产业间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的特点。同时在C-D函数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结合等效益面概念,借助计算机优化、统计软件SPSS,建立工业技术进步绩效评价模型,定量测算福建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并与我国东部典型省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促进福建工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

杨建仁[4]2011年在《区域科技竞争力理论及其在中部六省会城市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竞争力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成为当前中国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在需要,亦是“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为形成区域科技竞争力的理论体系,论文分别从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理、现状水平评价、未来发展仿真评价和提升对策四方面对区域科技竞争力展开研究。一是构建了区域科技竞争力概念的“钻石模型”和基于此模型的区域科技竞争力形成理论。通过对竞争行为的构成要素分析,认为区域科技竞争力是区域科技实力、产出力、竞争效率、促进力及亲和力五种构成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竞争力概念的“钻石模型”。然后,从科技创新与扩散动力机制、科技创新功能形成机理、区域科技形成机理和区域科技运行机理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区域科技竞争力的形成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六省会城市区域科技与社会发展两者的关联性分叁步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为区域科技与社会发展程度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先后得到2000~2009年中部六省会城市的科技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评价值;其次,根据两者综合评价值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和正态概率分布图,确定它们均服从正态分布假设,再通过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两者的线性相关并构成互为因果关系,证实了两者的关联;最后,分别以两者之一为因变量,另一者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两者关联的样本回归方程,从而揭示了两者相关联的具体形式。二是构建了区域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并对中部六省会城市进行了实证。首先,从实力、产出力、竞争效率、促进力及亲和力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灰色关联度,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从而得到加权灰色关联度作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该评价值用来反映区域科技竞争力水平,并可以作为区域科技竞争力排序的直接依据和用于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以中部六省会城市为样本进行评价实证,得到2000~2009年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并从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值及实力、产出力、竞争效率、促进力及亲和力五个构成指标的评价结果对评价期间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叁是分别建立了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对2010~2020年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未来发展进行了仿真评价。根据区域科技竞争力未来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评价任务,以及基于区域科技竞争力概念构成建立流位流率系,基于构成之间相互关系建立流位流率对二部分图,基于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000~2009年的历史数据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分别构建五棵流率基本入树,并联合五棵流率基本入树形成网络流图,从而分别构建了2000~2020年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模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能力。最后从科技竞争力指标及其五个构成指标即实力、产出力、竞争效率、促进力与亲和力以及人力、财力、机构力等十叁个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二级指标2010~2020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对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未来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四是提出了区域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两组管理对策并进行了对策的反馈基模效用分析。首先,提出了促进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两组管理对策。围绕优化和完善区域科技体系,从发展壮大区域科技主体、构建和完善科技投入资金投融资体系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区域科技体制与机制以及改善区域科技发展基础四方面提出第一组管理对策;围绕科技与社会的关联,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共同繁荣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培育和发展区域科技增长极与促进区域科技圈和创新带形成两方面提出第二组管理对策。其次,对上述两组对策的实施效用进行反馈基模分析。通过提出区域科技竞争力发展过程中的七个基模,反映相关问题,并说明相应对策的实施效用。论文主要创新归纳为如下四点:一是通过构建“钻石模型”,阐述了一种新的区域科技竞争力概念;二是基于区域科技竞争力概念“钻石模型”,提出了一种区域科技竞争力形成机理并设计了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与社会发展关联的研究过程及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叁是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创新地使用于区域科技竞争力未来发展仿真评价,拓广了科技竞争力评价的时间维度;四是首先建立反馈基模,然后分析已提出的管理对策对各反馈基模的制约消除作用或增强作用,证明已提出管理对策的有效性,实现了系统思考反馈基模分析的新方式。通过论文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区域科技竞争力理论,并通过以中部六省会城市即南昌、长沙、武汉、合肥、郑州和太原为实证样本,使研究结论对中部六省会城市具有针对性。论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既为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和“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国家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魏莉[5]2011年在《福建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区域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兴衰成败的关键,也成为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鉴于现有对福建省相关研究的缺乏,本文对福建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构建能全面代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研究2008年福建省整体和九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鉴于技术创新效率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影响和制约着创新能力,本文又采用DEA方法分析了九地市的技术创新效率。从而,本文从叁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全面地研究了福建省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可包括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扩散、环境、产出、经济效益五个方面的能力,因此从这五个方面分别选取指标,并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效度分析,剔除存在信息重迭或鉴别力较差的指标,最终确定含有26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基于建立的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将福建省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其他省市作比较,找出福建省的劣势;然后,采用福建省九地市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九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最后,计算九地市的技术创新效率,并结合创新能力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将九地市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并针对五种不同的类型提出了提升福建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福建省整体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处在全国第14位;投入能力相对较差,处于第17位;扩散能力和产出能力分别排第10、14位。第二,福建省九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叁明、南平、莆田、宁德。第叁,福建九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排序依次为福州、漳州、龙岩、宁德、厦门、南平、莆田、叁明、泉州,其中福州、漳州、龙岩、宁德四个地市相对其他地市效率达到了最大值。

王丰阁[6]2015年在《区域创新系统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演进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中国在区域发展上表现出的一个典型的特征事实。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多部门研发系统,为各国从国家、区域、部门或技术等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创新政策提供了一个较为慎重和详细的框架,能够较好地满足各个地区探索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的需要。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机制,深入考察其对产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为完善区域创新系统以增强各个地区的创新驱动力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分析各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现状和特征,以考察二者在演化时空上的关联,进而探讨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联系。采用统计和回归的方法,得到二者虽然表现出阶段波动和地区差异,但是都处于上升状态,地理聚集具有空间上的重合性,依据由技术创新水平决定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区域创新系统在省份的上一致性,初步判断区域创新系统对产业结构演进具有促进作用。接下来,本文应用熊彼特研发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框架,以考察区域创新系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理论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造性毁灭效应和促使企业掌握前沿技术,推进产业专业化分工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最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章据此提出两个命题:(1)通过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地区产业专业化;(2)通过区域创新系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然后,本文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就区域创新系统对地区产业专业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个行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应用广义矩估计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改进→促进产业专业化分工→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改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在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较高的地区表现尤为显着,两种传导机制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叁个重要结论:(1)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间知识共享机制,促使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互信与依赖关系,有助于降低知识消化、吸收和利用中的内生交易费用,促进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演化;(2)创新资源在地理上的集中增强了区域创新系统高效运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的形成;(3)提高本地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是一个地区提高空间外溢获取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应用熊彼特研发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2)从实证上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地区产业专业化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东、中、西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对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化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进一步表明,各地区知识生产与扩散系统运行效率的改进,有助于降低地区间专业化不平等的程度,缩小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差距;但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效率的改进对降低地区间专业化不平等程度影响非常微小。(3)从实证上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存出“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尤其在东部地区表现较为突出,这与其近年来加快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的事实吻合。也正因为如此,东部地区具备了相对较高的外部知识获取能力,进一步增强这种传导机制;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言,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相对不高,制约了其外部知识获取的能力,空间知识外溢对“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未表现出积极的影响。

陈晓琴[7]2008年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技术进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既可以通过各国独立的技术创新获得,也可以通过技术传递的途径获得。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所有的科技创新,而国际贸易是国际技术传递和扩散的最主要渠道之一。本文在研究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理论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做了深入研究,以期得出有助于福建省技术进步和贸易增长的结论与对策。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了福建省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本文首先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分析了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先后介绍了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的理论联系,技术扩散与国际贸易的理论联系等。第叁章总结福建对外贸易和技术发展现状和特点,并初步得出福建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有较大关联的结论。在理论分析之后,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就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基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1)福建省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创新效应并不显着,自主研发是福建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2)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是福建省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3)福建省的R&D不仅是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提高福建省对外来技术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不仅有利于福建省接触、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而且间接推动了福建技术创新的步伐,从而提高了福建省的整体技术水平。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福建省有关加快技术创新,增强技术扩散效应等方面的建议,实现科技兴省战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符博颖[8]2010年在《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现代化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化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又是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核心要素。本文以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科技型农业企业创新转化能力评价研究”研究项目为背景,对河北省3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具体实际,探索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地、成功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措施和办法,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自身发展,真正发挥其在科技上的龙头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本文首先探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从内涵、特征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描述。探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概括分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河北省23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调查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依据数据库把握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水平、效益、规模现状,以及投入资源现状和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单位建设情况;分析了企业家对企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情况的认识。为本研究奠定实证基础。再次,根据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Logit模型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预测模型。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对描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变量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最能表征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变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和生产函数模型从规模和行业层面建立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模型。最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总结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鼓励支持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李喜梅[9]2011年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产业部门的主要力量,大中型工业企业年产值占我国GDP的97%以上,总资产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的71%以上,从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口的54%,年投资额占全国企业年投资额的近3/4。大中型工业企业提供国内各行业生产必需的原材料,并主导着电力、钢铁、化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型部门,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创造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中更要体现主体地位,必然在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定量地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科学的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旨是对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文章首先重点研究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的相关理论及其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直接的关系。第叁章系统阐述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建立了包括四个方面的动力模型:线性模型、交互作用模型、链环-回路模型、一体化模型;也也介绍创新模式的叁个方面: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同时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的环境分为内部和外部作了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主要讨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和构成,以及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第五章为实证研究。在DEA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中国30个直辖市和省份的各项投入经费的效率,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第六章是在第五章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改进方向和改进思路。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关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原理性、概念性问题;同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运用DEA方法理论确定技术创新的评价模型,实现对大中型工业企业评价的科学化、全面化、系统化。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高本文研究的有效性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邓寿鹏[10]1996年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基础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根据不同的假设和定义,测度经济增长中各基本投入要素的贡献,发现发达国家40—90%的经济增长,可以归因于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创新。目前,技术创新日益引起各国产业界、科技界和政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D]. 郑成功. 福州大学. 2004

[2]. 环境规制对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张美月. 集美大学. 2018

[3]. 福建工业技术进步实证研究[D]. 林青松. 福州大学. 2002

[4]. 区域科技竞争力理论及其在中部六省会城市的实证研究[D]. 杨建仁. 南昌大学. 2011

[5]. 福建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 魏莉. 福州大学. 2011

[6]. 区域创新系统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D]. 王丰阁.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7]. 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 陈晓琴. 厦门大学. 2008

[8]. 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D]. 符博颖. 河北工业大学. 2010

[9].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李喜梅. 河南农业大学. 2011

[10].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基础及实证研究[J]. 邓寿鹏. 经济研究参考. 1996

标签:;  ;  ;  ;  ;  ;  ;  ;  ;  ;  ;  ;  ;  ;  ;  ;  

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