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高中新课程正式推行,这意味着我省高中教育将发生重大转变.新课改精神对每位数学教师都是一个思想难题,只有思想转变才能使高中新课改实验成功,才能使数学教师蜕掉传统教育方法,领悟真正的新课程改革精神.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实质是凸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如何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课程的培训和学习,听取专家讲解和名师的课堂示范,结合我平时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们交流并真心听取大家的教悔。
一、好课多磨——研究。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好(每)一节课无疑是一线教师最应关注的话题,这样,“研究课”成为同组同行们的共识,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研究氛围得到提升,可以说,根本上从观摩课、示范课的传统模式解脱出来,向“研究课”的转变,那就是对课例进行分析与反思,参与评课活动教师可以随时提问和质疑,随时示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摆脱各种人为的束缚,从思维的碰撞,参与研究课的教师们均得到启迪,从而使我们在教学理论上有所提升,在课堂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好学多思——探究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着重提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会“数学地思考”。
案例1 利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况。
在执教“指数函数”时,可以从一则新闻报道引入:1994年8月美国考古学家在阿拉斯加州一处地窖中发现一具女童尸体,在无史料记载可考证的情况下,考古学家却能测定这名女童大约死于公元1200年,你知道考古学家是怎样测量古尸的年代吗?
其实这是根据人体中含有的一种放射性元素“碳—14”的衰变速度(每年人体内有0.012%的“碳—14”衰变为“氮—14”)与尸体内的“碳—14”的含量进行推算的。
案例2 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用一张报纸对折30次,这叠纸大概有多厚?
设一张纸厚0.1mm,则对折30次后的厚为h=0.1×230 (mm),取对数得lg=lg0.1+30lg2≈-1+30×0.3010=8.0300。所以h≈108 mm=105 m>8848m ,这样对折的结果,其厚度远远超过珠峰的高度(8848m)
案例3 发挥直观性教学优势,引导探究性教学。
(1)要让学生动手做,设置让学生动手做的问题:请同学们用纸板或游戏棒或细铁丝(做骨架)做出下列几何体的模型: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四棱三棱台。使学生亲身体验柱、锥、台的结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要让学生用眼睛观察,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直观感知,判断空间几何体类型的问题。
(3)要让学生动手画。教学中设计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象的直观图及几何体的三视图的问题,让学生动手画(题目略)。
(4)要让学生用脑“推”,在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设计一定量的简单推理论证的应用问题,重点是证明平行与垂直关系(题目略)。
此外,在“立体几何初步”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展示各类多面体与旋转体的教具,让学生通过对实体的多方位观察,多角度审视,形成对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直观认识,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也就成为自然了。
(三)继承与创新问题
1、“双基教学”与“变式教学”无疑应当被看成中国数学教学传统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如何能够依据新的数学教育理论去重新认识“双基教学”与“变式教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又如何能够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很好的去应用这些数学思想或方法,包括必要的反思与总结对此做出新的发展?我们在探求着。
2、“发现式教学法”的应用。新教材的习题量大,层次性强,以必修2“立体几何初锥,步”为例,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内容相当,新教材共有214题,据教参建议教学课时数约18课时,传统教材课时约30课时,练习题164题(空间向量除外),内容份量有差,但课时相差近一半,而且新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不是仅照例题“葫芦画瓢”就能解决的,如果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解答,给出传统意义下的答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确实难以做到。
3、“案例教学”思想的渗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思想”,可见,课堂上适当利用“案例教学”法可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例如:小课题“孰是孰非”,我们引用题目:
对于函数 y=f(x),若满足f(x-1)=f(1-x),则y=f(x)的图象( )
A、关于直线x=0对称 B、关于直线x=1对称
C、关于直线x=-1对称 D、以上结论都正确
教师预先展示四位同学的不同的结果:
甲(换元法):令t=x-1,则f(t)=f(-t) ,显然f(t)为偶函数,所以f(t)的对称轴为t=0,于是有x-1=0,所以,函数f(x)关于x=1对称。选 B
乙(换元法):令 t=x-1,则f(t)=f(-t) ,由f(t)=f(-t)知f(t)为偶函数,其对称轴为 t=0 ,所以f(t+1)的对称轴为t=-1,因为 f(t)=f(-t),所以,f(x)的对称轴就是f(t+1)的对称轴,把t换成x得x=-1,选C
丙(图象法):因为f(x-1)=f(1-x),所以,从f(x)的图象可以想象出f(x) 的对称轴为 ,选A
丁(特例):令f(x)=1,显然满足f(x-1)=f(1-x),而f(x)=1的对称轴有无数多条,选D
然后,问同学,到底该选哪一个呢?话音刚落,学生讨论、交流,窃窃私语声不断……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正在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请多指教。不过,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要作调整,教师“身份”要转变,那就是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把“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服从“学”的观念,吸取传统教学法优点,融入“现代教学法中去。
论文作者:潘和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对称轴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时论文; 要让论文; 传统论文; 几何体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