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观察点看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农村论文,结构论文,水平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购买行为,系指农户为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市场上买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农户对各种外部刺激的反应。农户购买过程顺利与否,农户购买行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对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农户市场购买行为现状特征,把握农户购买变动的基本规律,剖析农户购买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户购买特征
1.不同地区的农户购买水平、内容和结构不同。1986年,农户户均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194元,1997年增长到9779.26元,年均增长14.55%。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有些地区,农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达到中、高级阶段的同时,有些地区却仍然处于自给性生产和自给性消费阶段,购买量较低。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在:①根据1997年全国农村观察点调查资料,东部户均家庭经营费现金支出5320.59元,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地带高出2503.55元和2891.57元;户均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东部为376.89元,而中部和西部为309.60元和238.50元;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东部为8288.58元,中部为4269.57元,西部为3142.63元(见表1)。②不同地区总购买水平增长速度不同。1986年—1997年,东部地区农户户均购买总额从2878.5元增加到13985.94元,年均递增15.40%;中部地区农户户均购买总额从1776.6元增加到7395.86元,年均递增13.84%;西部地区农户户均购买总量从1986年的1448.2元增加到6330.12元,年均递增14.35%。③不同地区生产资料购买量增长存在差异。1986年—1997年,东部地区户均生产资料购买量从986.5元增加到5697.45元,年均增长17.28%。中部从589.5元增加到3126.58元,年均增长16.38%,西部地区年均增长15.67%。④三大地带生活资料购买增长差异不大。1986年—1997年,东部年均增长14.37%,中部年均增长13.24%;西部年均增长13.48%。
2.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购买增长差异较大。①就家庭经营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长最快,年均递增18.18%,中上收入组增长最低,年均递增15.92%;②就固定资产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速最快,年均递增14.57%,中上组次之,年均递增10.94%,中下组第三,年均递增9.7%,中等组等四,年均递增8.83%,低收入组增速最慢,年均递增8.18%。③就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速最快,年均递增14.48%;低收入组次之(13.63%),中等收入组最低(12.89%)。
3.农户的购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阶段性。亦即在不同的季节,农户生产、生活需要的内容不同,因而农户购买的对象、内容不同。如肥料、农药、塑膜、种子等都分别在不同的季节购买;节日期间购买的烟、酒、糖、茶较多,秋冬季节添置的被褥衣物较多等。另外,农户收入分配的季节性,也促成了购买的季节差异特征。农产品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产品未形成和售出之前,农户购买力也就不能形成,没有购买力就无法实施购买;而当产品形成并售出之后,农户的购买力一下子提高上来。大多数农户也都趁此时手头宽裕,将下一步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购置起来。这些,都使农户的购买行为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
此外,农户的购买水平呈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为稳定增长期。1978年—1984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9.7%,高于城镇10.7%的增长速度;农村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由40.8%增到52.5%。农户人均三项支出从55.30元增到293.61元,年平均增长32.08%。第二阶段为持续下降期(1985年—1996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6.3%,低于城镇年平均增长20.7%的速度。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53%下降为43.2%。农户人均三项支出从293.61元增到1663.98元,年平均增长15.55%。
4.不同类型农户购买水平、结构不同(表3、表4)。(1)随着农户非农程度提高,农户家庭全年总支出,从纯农户户均11157.06元增到纯非农户32635.1元;家庭经营现金支出从2629.29元增加到10758.04元;户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从纯农户的232.59元增加到纯非农户2666.54元;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从纯农户3694.86元增加到纯非农户14878.29元。(2)家庭非农化程度越高,家庭经营现金支出份额越高。纯农户的份额为24.13%,纯非农户的份额为32.96%;家庭非农程度越高,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份额越高。纯农户为2.09%,纯非农户为8.17%;家庭非农程度越高,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份额愈大。纯农户为33.12%,纯非农户为45.59%。
(3)家庭非农程度越高,种植业生产资料购买数量愈少,购买金额愈低。从表4中可以看出,1997年,纯农户户均投入生产资料1337.7元;一兼农户均投入971.75元;二兼农户均投入586.63元;纯非农户均投入110.21元。种子、化肥、柴油、薄膜、农药等的购买额也呈同样的分布格局。
5.农户内在设定发生了较大变化。
①农户日益理性化。1978年以前,农户是准凯恩斯型消费者,是近视和原始的,后顾意识和攀附意识较弱。20年后,农户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已由传统农业体制下的消费者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户转变。
②由追求现期效用最大化向追求跨时效用最大化转变。农户的收入水平增长,金融资产大幅度增加,农户的预算约束由现期一时向跨时过渡,由追求现期效用最大化向跨时效用最大化过渡。
③风险预期增强。1978年后,农户生产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增加,不仅要面临自然风险,还要面临市场风险、社会风险。经过20年,农户的风险意识和处理风险能力逐步强化。近年来,随着建材价格提高,住房更新换代,农户建房成本逐年提高;医疗体制变革,农户医疗费用日益增长;教育体制变革,农户负担的教育成本增加;年青人结婚成本日益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
6.不同地理位置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不同。这一格局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收入水平。城市近郊收入水平高于远郊,因而城市近郊购买水平高于远郊。②环境。城市对近郊农户的影响要大于远郊,对远郊的影响大于普通农村。在收入水平相同的条件下,城市近郊的购买水平也不同于远郊和普通农户。③生产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以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农村呈圈层分布。
7.不同购买内容的变动趋势不同。(1)食品份额在家庭全年总支出份额下降。农户户均食品支出从1986年的1053.11元增加到1997年的3732.96元,但其在家庭全年总支出的份额从52%下降到47.41%。外购食品金额从483.52元增加到2127.74元,外购食品在食品支出中份额从45%增加到57%。食品支出份额的变动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城市化的影响。当家庭成员从农村迁入城市时,家庭收入增加,但商品性食物份额增加,食物支出增长更快。②食品加工业影响。家庭收入越多,所购加工食品份额越多。因此,家庭食物支出份额越大。③饮食业的影响。1986年,农户在外饮食占食品支出的7.34%。1997年,户均在外饮食346.40元,占9.68%。④食品构成的影响。1986年,户均购买猪肉、牛羊肉、牛羊奶和蛋52.79公斤、3.37公斤、1.00公斤、10.48公斤。1997年,户均购买猪肉53.84公斤,牛羊肉6.48公斤,牛羊奶1.65公斤,蛋14.64公斤(1997年户均常住人口4.279人,1986年户均家庭常住人口4.79人)。1986年,户均副食支出483.52元,占食品支出的45.91%;1997年,户均副食支出1924.38元,占食品支出51.56%。
(2)生活消费支出份额下降。1986年,农户户均生活消费支出2024.31元,占家庭全年总支出的58.08%,1997年,农户户均生活消费支出7873.96元,占家庭全年总支出的54.36%。1986年,农户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403.3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69.32%。1997年,农户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5731.22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72.78%。这一现象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并不按同比例增加,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比例是递减的。
(3)家庭经营费用份额提高。1986年,家庭经营费用占家庭全年总支出1014.15元的29.4%,1997年为4869.56元,占33.83%。这说明农户平均投资倾向提高,农户的资金集约水平增长。与此同时,家庭经营现金性支出占家庭经营费用的份额从1986年的68.76%增长到74.74%。
(4)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份额保持稳定。户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费用从1986年的92.9元增加到1997年的324.77元,但在家庭全年总支出中相对份额从2.69%下降到2.24%,这表明农户的长期投资行为基本保持稳定。
(5)生产资料购买的增长速度大于生活资料购买的增速。1986年—1997年,农户生产资料购买额增长33258元,增长5.12倍,年均增长16%;生活资料购买额增加4328.22元,增长3.08倍,年均增长10.76%。
8.农户已进入以住、用服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升级阶段。1997年在农户购买总量中,住房支出占15.69%,居第二位;用品支出占8.55%,居第三位;文化服务支出占8.32%,居第四位;衣着支出占7.51%,居第五位。1986年,食品支出1053.11元,占家庭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的52%,居第一位;住房支出占18.73%,居第二位;用品支出占9.04%,居第三位;衣着支出占8.74%,居第四位;服务支出占5%,居第五位。住的消费升级主要需求是扩大居住面积,提高住宅装修水平,增添家俱厨房设备,改善物业管理;用的消费升级主要是家电普及。
二、影响农户购买的因素
居民在获得收入后,必须按一定比例进行消费、储蓄、投资,这种预算支出首先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制约。若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预算线向外推移,反之亦然。此外,在农户预算四个比例的决定过程中,不仅仅收入对它们的份额起重要的作用,而且消费、手存现金、储蓄、投资所允许的条件也对这四个部分的比例有直接的影响。
(一)储蓄
储蓄对农户购买力的影响表现在:(1)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户的储蓄行为增强,即收入中用于储蓄的份额增加,购买行为减弱。据全国观察点统计,五个组年末存款余额占全年现金收入的份额分别为18.46%、19.09%、27.53%、35.07%、43.18%。最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比最低收入组农户高5.66倍,而年末存款余额最高收入组比最低收入组高15.3倍。(2)不同地区储蓄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不同。1997年,东部地区年末存款余额占全年现金收入份额为41.30%,中部为32.54%,西部为30.49%。(3)不同家庭规模农户的平均储蓄倾向不同。1997年,据江西农调队资料计算的年末存款余额占家庭全年现金收入的份额,2人家庭为10.12%,3人家庭为13.43%,4人家庭为12.88%,5人家庭为10.25%,6人家庭为9.78%,6人以上家庭为9.69%。(4)储蓄对不同年龄组农户购买力的影响不同。30岁以下组农户的平均储蓄倾向为20.61%,31岁—40岁组农户为25.24%;41岁—50岁组农户为23.3%,51岁—60岁农户为23.36%。(5)对不同家庭类型农户购买水平的影响不同。核心家庭组农户年末存款余额占家庭现金收入的份额为25.92%;直系家庭为16.93%;扩展家庭为17.31%;不完全家庭为35.82%。
(二)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是农户财产中最小的,也是分配最为不均的部分。1986年,观察点户均金融资产1152.01元,1997年户均金融资产6377.16元,年均递增16.83%。
(1)金融资产包括农户所拥有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与农户的购买量成正相关,即农户的金额资产越高,农户的购买力越高。从表8中可以看出,最高金融资产组农户总购买量比最低金融资产组农户总购买量高1.35倍。
(2)收入水平愈高,农户的金融资产愈高。1997年,最高收入组农户户均金融资产11805.37元,最低收入组农户户均金融资产1321.16元,二者相差7.94倍。1986年—1997年,低收入组金融资产户均增长5.39倍,年均递增18.37%,高收入组金融资产户均增长2.3倍,平均递增11.40%。
(注:将农户按金融资产量进行升序排列,分成五等分,然后比较各组金融资产与农户购买的相关关系)。
(三)收入分配
其对农户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收入差异越小,农户的消费份额愈大,储蓄份额愈大。这是因为高收入家庭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家庭边际消费倾向高,收入均等化会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②收入差异对农户总支出结构的影响较小,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
③农户收入增量使用结构与存量使用结构不同,收入差异对收入增量使用结构的影响较小。
(四)人口
从客观来说,农村人口增长使农村居民的购买总额增长,但人口变动对农户的平均消费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人口对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若人口增长大于农户的收入增长,农户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将减少,农户人均购买力将下降;
②不同家庭类型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不同(见表9)。江西省农村观察点总样本1000户,其中核心家庭占69.9%,直系家庭占20%,扩展家庭占24%,不完全家庭占2.5%。从表9中可以看出,扩展型家庭购买总额最高,核心家庭、直系家庭次之,不完全家庭最低。就平均消费倾向而言,直系家庭最高,核心家庭和不完全家庭次之,扩展家庭最低。
③不同家庭规模农户购买力不同。家庭规模愈大,农户人均家庭现金支出愈少。2人家庭人均全年现金支出2905.37元,6人以上家庭人均全年现金支出1552.93元。
④家庭规模愈扩大,农户人均生活资料购买额愈少,人均生产资料购买额愈少。2人家庭人均生产资料购买额917.92元,人均生活资料购买额1521.51元,6人以上家庭人均生产资料购买额为445.95元,人均生活资料购买额787.47元。
(五)社会负担:社会负担含税金、上缴集体承包任务现金、集体提留和统筹、其它非借贷性支出等四个方面。
①1988年—1997年农户人均社会负担现金支出从55.39元增加到216.76元,但均占农户现金支出10%左右(见表10)。
②收入越低,农户的社会负担越重,社会负担对农户的购买力影响越大(见表11)。人均纯收入600元以下组人均社会负担185.12元,占该组农户现金收入的13.92%;人均纯收入组2000元以上组社会负担为294.86元,占该组农户现金收入的9.45%。
③社会负担对不同家庭规模农户购买力的影响不同(见表12)。
④社会负担对不同地区农户购买力影响不同。东部地区农户户均社会负担1589.07元,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4.27%;中部地区农户户均社会负担1133.76元,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6.90%;西部地区农户户均社会负担835.63元,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3.51%。
⑤社会负担对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购买力影响不同。
(六)收入
对农户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影响农户生活资料购买水平和结构(见表13)。由于需要有着层次性,人们的现金收入,首先用于购买生存资料,然后才能购买发展资料,最后才能购买享受资料。因此,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购买结构是不相同的。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外购粮食从112.89公斤增加到240.44公斤。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市场粮食的依赖性提高,即粮食的自给性下降,商品性提高;②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糖的购买量从5.38公斤增加到13.95公斤;③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每百户农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逐步提高。自行车从98.19辆增加到192.76辆;缝纫机从48.4台增加到76.01台;电视机从67.81台增加到115.37台;录音机从22.7台增加到48.47部;音响从2.13套增加到12.87部;洗衣机从13.72台增加到50.57台;电扇从35.06部增加到183.37部;冰箱从3.52台增加到39.36台;大型家俱从313.89件增加到509.51件;照像机从0.84架增加到9.12架;摩托车从3.42辆增加到26.34辆;录相机从0.25台增加到8.75台。
2.影响农户生产资料的购买水平和结构。(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的短期投资水平从户均1732.58元增加到8888.88元。从表13中可以看出,最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1027元,处于近乎贫困状态,没有或很少拥有资产,其投资能力极低,第二组至第四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在1079元—3371.5元间,在温饱之余已有投资能力,但资产数小,只能是准投资阶层。高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371.5元以上,已进入小康阶层,具备了投资的社会经济条件,其家庭经营现金支出为低收入组的5.13倍。
(2)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户长期投资水平从人均110.38元提高到888.62元。从表13中可以看出,第一组至第四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371元以下,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在110元—290元间,第五组该项支出达888.62元,比第一组高8倍。(3)不同收入水平组农户的投入商品化程度不同(见表17)。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经营现金支出份额从64.33%增加到81.61%,这说明收入水平愈高,农户生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愈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份额从52.9%增加到78.22%,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生活对市场依赖程度提高。
注:按五等法分组,低收入组为收入最低的20%农户,高收入组为收入最高的20%的农户。
(七)外部环境:十多年来,农户购买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①消费者选择自由增加。目前农户在购买消费品时基本不受限量、配额、短缺的约束,农户在不同消费品约束,主要取决于对消费品的主观约束,以及预算约束。此外,农户的自给性消费逐步减少,商品消费逐步增加。②价格放开。③流动约束放松。主要表现在:1997年农户累计借入款1227.70元,在农户家庭经营现金支出中份额增长到33%;1997年农户金融资产占农户消费总额已到82.35%,使农户具有跨时预算的条件。④不确定性增加。其对农户的影响一是使农户面临的风险增加;二是增加了农户预期的难度。⑤社会舆论放松。1978年前,社会舆论环境很紧,居民穿衣戴帽都要考虑社会的认可程度,1978年后,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步放松。⑥预算约束硬化。农户购买主要受其收入限制。在没有流动约束条件下,农户在现时很难以借贷的手段支付未来才可获得的收入。外部环境的上述变化必须对农户的购买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变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户购买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1)部分地区农户选择自由度受限,农户不得不按指定价格和渠道购买生产资料;(2)供给结构不适应农户的需求结构。近年来政府一直强调开拓农村市场,但专门针对农村消费需求特点的工业产品不多。(3)农村地区生活消费性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电价偏高,供电时间受到限制,电压不稳等严重影响家电在农村的普及。苏州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家电普及明显不及全国城镇平均水平。康佳公司帮助农村建设电视差转台,使这些地区电视普及率迅速提高。(4)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底低,据报导农民受损害的商品中,日用品达71.66,生资达34.88%;假冒伪劣的占67.33%,缺斤少两的占52.88%,得不到维修、服务的占15.24%。
(二)近年来农户购买水平增长缓慢。主要表现在:(1)农户家庭经营现金支出增长缓慢。1997年,农户户均家庭现金支出3700.13元,比1996年增长2.8%,扣通涨指数后为负增长,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2)户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323.85元,比1996年下降237.03元,下降42.26%;比1995年下降192.82元,下降37.32%。(3)1997年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5751.06元,比1996年增长2.17%,低于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4.6%。
(三)购买力增长结构不合理。据统计,1980年—1985年,农户现金支出增量224.21元中,49.49%用于购买生活资料,37.84%用于购买生产资料;1990年—1995年现金支出增量中53.45%用于购买生活资料,36.8%用于购买生产资料。
(四)农户积累和消费逆向运动。从农户收入使用的动态过程看,生产性固定资产购买率下降,住房和耐用消费品购量及比率上升,两者呈逆向变动。1986年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购买量在生产资料购买总量中的比重为2.7%,1997年仍为2.7%。而同期内,农户购买耐用消费品在农户生活资料购买总量中的比重则逐年递增:洗衣机从1986年的每百户0.08台增加到1997年的27.22台;电视机拥有量从1986年每百户的0.28台增加到1997年的91.58台;住房支出从1986年的366.01元增到1997年1325.92元。这反映出了农户生活消费倾向的增强。
(五)购买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1)农户的购买场所主要是组织化程度的极低的集贸市场,而组织规范、运作高效,规模较大的超市、连锁店、购物中心,仓储等定位在中低收入阶层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在农村严重不足。
(2)农户的支出投向分布呈现两极化格局,合作购买份额较低。1997年,户均从国营商业购买金额668.58元,占户均购买种植业生产资料总金额的67.08%,户均从个体经销商购买金额209.12元,占户均购买种植业生产资料总金额的20.98%,从集体经济和民间经济级织购买金额90.69元,占9.1%。
(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户用于即期消费的部分缩小,用于储蓄自我保险的部分增大。
(七)农户购买力分流现象严重。不少地区企业内部集资盛行;部分农村居民盲目进入股市,这种状况不仅加剧了金融风险,也造成了农村居民购买力分流。
四、主要结论:
1.三大地带农户购买水平呈现较大差异;不同收入组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增长速度不同;农户的购买水平呈现鲜明季节性,阶段性;兼业对农户的购买水平和结构有较大影响;不同购买内容的变动趋势不同。
2.收入水平和结构是影响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的主要因素,但非收入因素含储蓄倾向、外部环境、人口特征、社会负担也对农户的购买水平和结构起很大的影响。
3.在农户购买行变动中,有许多现象值得关注。例如,农户购买环境欠佳、农户积累和消费逆向运动,近年来购买水平增长缓慢,农户购买力分流现象严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