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蔓延的微观机制研究_大众心理论文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微观论文,突发事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突然发生的能引发社会连锁反应和严重后果、并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的恶性危害事件[1]。Richard Choularton(2001)[2]认为,重大突发事件因其具有的突然性、灾难性、综合性,使得现有的公共管理体系在预测、控制和处置上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综合专业性的事先预警预控,事中的系统紧急救援以及事后安置的预警管理系统,广泛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防范突发事件并使其损失最小,具有迫切性和现实应用意义。Merle Jacob和Tomas Hellstrom[3]的研究表明,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即认识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机理有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预警管理模式。目前,关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管理模式、对应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相关法律、社会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开展,但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前期的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路径、扩散方式、扩散阶段及特征、扩散与抑散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一般规律、事件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互动机理,期望为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指导原则。

2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路径分析

按照Dombrowsky[4](1992)的理解,灾难或重大突发事件给社会形成的危害有限,但灾难或重大突发事件一旦扩散,将引发社会连锁响应,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依据这一思路,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望得到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路径。在分析路径之前,根据课题组对440个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将重大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生产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重大突发事件五大类。按照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逻辑过程,对以上五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路径。

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如1982年大兴安岭火灾、1997年乌鲁木齐公共汽车爆炸、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2002年大庆油田职工“上访”、2003年衡阳火灾、2003年河南汝阳自来水投毒、2004年重庆化工厂氯气泄漏、2005年京沪高速液氯泄漏等不同类型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模拟,得到简化的重大突发事件扩散路径图,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路径图

注:图1中,虚线表示对于所有的重大自然突发事件而言,先发事件不一定导致次生事件的发生,实线表示事件之间存在往复的放大作用。

图1描述的扩散过程是抽象化的重大突发事件扩散路径图,尽管重大突发事件分类不同,但所有的重大突发事件都服从上述扩散路径。图1可以简单描述如下:由于各类重大突发事件源(如火灾源、洪灾源、地震源、恐怖活动前期、投毒事件前期、大规模群众冲击政府机关前期、瘟疫源、生产事故源等)因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的能量释放和突变,将引发不同种类重大突发事件爆发,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将引发一系列其它事件,最终导致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后期,流言或谣言、社会大众心理恐慌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三事件之间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放大式扩散效应。如果对破坏社会正常生产秩序进行细分,还可以分为物质匮乏、经济衰退、社会组织不能正常运转、生产停顿、交通瘫痪等事件。这些次生事件之间,次生事件与流言或谣言、社会大众心理恐慌之间也会产生相互扩散和放大的反应。此外,扩散过程中的流行性疾病、谣言和流言、大众心理恐慌、被破坏的社会正常次序等事件可能引发其它地区的重大突发事件。

以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的洪灾为例,其扩散过程可以描述如下: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洪水泛滥)→破坏生存环境和人工设施(破坏交通、生产设施和住宅等)、危害社会生命健康、导致社会大众心理恐慌三个次生事件。次生事件生存环境和人工设施的破坏→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引发流行性疾病(瘟疫)和危害社会生命健康(如房屋倒塌造成人身伤亡)三个次生事件;次生事件社会生命健康的危害→社会大众心理恐慌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两个事件。次生事件社会大众心理恐慌→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和引发流言或谣言。次生事件流行性疾病(瘟疫)的爆发→危害社会大众生命健康(形成人员伤亡)和导致社会大众心理恐慌。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路径的模拟表明,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过程极为复杂,次生事件的形成往往与多种已发生的事件相关联,如果不中断所有次生事件被引发的扩散路径,任何单一路径的中断都不能阻止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

3 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方式分析

尽管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路径极为复杂,但依据扩散次生事件的数量和扩散路径特征,其扩散方式可以分为:辐射式扩散、链式扩散、循环式扩散、迁移式扩散四种。

(1)辐射式扩散

辐射式扩散是指由某一起事件同时引起多起事件的扩散方式。如突发事件爆发可以同时引发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导致社会大众心理恐慌、破坏生存环境和人工设施、危害社会大众生命健康四个次生事件的发生。以海啸为例,海啸可以同时破坏生存环境和人工设施、危害社会大众生命健康、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导致社会大众心理恐慌。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过程中,所有的次生事件都产生辐射式扩散,也受到辐射式扩散的影响,辐射式扩散极大地增强了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复杂性。

(2)链式扩散

链式扩散是指两起或多起事件因先后次序关系而接连发生的扩散方式。如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危害社会大众生命和健康→导致社会大众心理恐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引发流言或谣言。链式扩散存在于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整个过程之中,是重大突发事件扩散中最普遍的扩散方式。从整体来看,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任何次生事件都处于链式扩散中的一环。

(3)循环式扩散

循环式扩散是指由某一事件的爆发能够引发若干其它事件,被引发的事件又对原有事件产生叠加效应,产生共同放大的效应,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放大式扩散。如社会大众心理恐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引发流言或谣言等多个次生事件相互作用和影响,导致重大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

(4)迁移式扩散

迁移式扩散是部分次生事件通过媒介的位移,在其它地区引发新的重大突发事件。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由于病人的位移,在其它地区扩散形成新的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SARS在一个地区爆发后,由于社会大众的心理恐慌导致其它地区商品的抢购风潮、生产停顿等社会正常秩序的混乱。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迁移式扩散主要通过病人的位移、社会大众心理恐慌和流言或谣言来完成;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迁移式扩散主要通过谣言或流言来实现。

对重大突发事件扩散方式的分析表明,重大突发事件的四种扩散方式交织在一起,如果要想阻止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不能仅仅阻止某一种扩散方式的发生。同时,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模式时,要从其扩散方式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和选取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

4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阶段分析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阶段分析,有助于清晰地认识重大突发事件扩散机理。目前,一些学者从灾害学角度对重大突发事件阶段进行了划分,本文从重大突发事件扩散路径的角度,将重大突发事件划分为孕育期、爆发期、完成期三个阶段。

孕育期是重大突发事件由事件源向事件爆发扩散的阶段,重大突发事件的动力来源于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内部能量的异常聚集。如地壳内能量的异常聚集导致地震发生;群体内部受到外界干扰,致使群体内部能量异常聚集,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在此阶段,尽管能量的异常聚集具有隐蔽性、随机性、难以准确预测等特点,但其都会以特定的形式表征出来(如地震爆发前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前的集会、相关人员的异常活动等),即重大突发事件在此阶段是可以被监测到的,即可以采取有效的监测、监控等措施来判断事件源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危害等物理特性。对部分重大突发事件甚至可以采取疏导和抑止异常能量的方法来阻止事件源的爆发。

爆发期是重大突发事件已经发生,并已经扩散到部分次生事件的阶段,重大突发事件在此阶段已经基本形成,但其扩散路径尚未全部完成。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期阶段,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动力来源于能量的异常释放、释放能量与人工社会相互作用形成的冲击力(如地震由于能量释放导致地表震动,震动造成房屋倒塌,导致人员伤亡)。由于异常能量在较短时间内的快速释放,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具有以下特点:事件扩散的突然性比较强、事件之间的扩散速度快、扩散方式以辐射式扩散为主、扩散的影响广泛性,其造成的后果以瞬发效应[5]为主。因为突发事件扩散在此阶段的特点,政府无法在短时间内深入各个层面发挥其公共管理的作用,容易导致政府管理无效的发生,由此需要NGO组织深入公共管理无效的层面,协助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

完成期是重大突发事件扩散路径已经全部完成,次生事件之间存在相互放大式扩散。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完成期阶段,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动力来源于次生事件之间的正反馈作用,由于影响力对社会系统内部的持续作用,整个扩散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各种事件之间不断往复作用、各类扩散方式都可以发生、扩散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且各次生事件可造成迁移式扩散,其造成的后果以后发效应和缓发效应[5]为主。此阶段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种群体,单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阻止事件之间的往复扩散,此阶段也需要NGO组织来协助政府恢复社会秩序。

以上分析表明,重大突发事件扩散各阶段的特点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其扩散动力的来源不同,重大突发事件在孕育期的动力来源于事件自身,爆发期的动力来源于事件内部能量释放与其破坏人工环境时形成的合力,而完成期的动力来源于次生事件的相互作用。借用S型曲线,可以用图2来表示重大突发事件各阶段动力来源。

附图

图2 重大突发事件阶段与扩散动力来源关系图

在图2中,横轴表示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三个阶段,纵轴表示重大突发事件扩散动力的来源。图2表明,伴随重大突发事件的不断扩散,重大突发事件扩散动力来源也不断变化。如果要控制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必须了解和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动力的变化和阻止扩散动力的发生。由此可见,重大突发事件孕育期预警管理模式的功能主要侧重于对爆发前各因素的监测、疏导和抑止;爆发期预警管理模式的功能主要侧重于对扩散动力事先的准备,即有效的应对措施;完成期预警管理模式的功能主要侧重于对扩散动力的抑止和阻止,即阻止此阶段次生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各次生事件的有效控制。

5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路径、方式、阶段和动力分析,可以看出重大突发事件完成全部扩散路径的条件在于相对应的扩散动力发挥作用。本文从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阶段与动力出发,得到了重大突发事件扩散过程中的扩散因素和抑散因素,扩散和抑散因素的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重大突发事件扩散主要影响因素表

阶段扩散特点扩散的主要因素 抑散的主要因素

1.隐蔽性

孕 2.周期不确定 1.社会系统对事件的认识不确定1.社会系统对突发事件清晰的识别

育 3.有征兆 2.没有有效监测体系 2.有效的监测体系

期 4.随机性 3.社会大众灾害和危机意识较弱3.疏导、抑止扩散源异常能量的聚集

5.可监测

1.扩散速度快

1.对事件的扩散判断有误 1.有效的应对预案

2.以辐射式扩散为主

爆2.对事件的控制处理决策有误 2.对事件扩散有效判断

3.突然性

发3.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 3.有效统一的协调机制

4.影响广泛性

期4.社会公众的承担灾害能力差 4.社会大众较强的灾害和危机意识

5.显性化

5.政府管理失效 5.社会公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6.产生瞬发效应

1.有效的应对预案

1.扩散过程缓慢 2.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

2.社会系统内部产生动力完成扩散1.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3.各类信息传播渠道通畅、及时

完 3.循环式扩散为主 2.信息传递和传播失真

4.对事件迁移的有效监测

成 4.各种扩散方式均起作用3.个人和集体的非理性心理和行为

5.NGO组织的有效参与

期 5.易形成迁移式扩散4.缺乏对社会系统异常的监测体系

6.稳定社会正常秩序

6.主要产生后发效应和缓发效应 5.政府管理失效

7.相应的法律制度

7.扩散的影响深入社会各个方面

8.高效、统一的政府管理体系

由表1可见,重大突发事件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扩散和抑散的因素也不同,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模式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扩散阶段,构建相应的管理模式。

6 结论

课题组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微观扩散机理的研究,得到以下几点基本结论,以期望指导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构建。

(1)尽管各种重大突发事件表现形式、发生的原因、危害的性质、受损的方面和程度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扩散都遵循一定的路径。因此,必须打破以单一灾种和部门分割管理为中心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体制,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重大突发事件政府预警管理模式。

(2)重大突发事件在扩散过程中极具复杂性,某一次生事件被扩散的原因往往是多个事件扩散的结果,某一事件可以扩散到几种次生事件。因此,在选取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指标时,要考虑重大突发事件扩散方式的复杂性,系统考虑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方式。

(3)重大突发事件的形成过程是各事件不断扩散的过程,各扩散阶段的特点、主要扩散方式和动力来源不同。需要依据扩散阶段的这些特点,在不同阶段构建不同功能的预警管理模式。重大突发事件孕育期的预警管理模式应侧重于事件源的监测、疏导和抑止,爆发期侧重于预先防备和有效应对,完成期侧重于事件和影响事件扩散因素的主动控制。

(4)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完成期,社会系统能够为重大突发事件的扩散提供动力,并产生放大式反应。重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模式在此阶段应采取干预措施,阻止重大突发事件在社会系统内部的扩散。

(5)随着重大突发事件对社会系统影响的深入,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但政府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管理失效的领域。而NGO组织的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沟通和力量整合的作用非常巨大。因此,重大突发事件政府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考虑NGO组织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标签:;  ;  

重大突发事件蔓延的微观机制研究_大众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