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匡菊 兴仁县第三小学 56240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160-01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概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重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被动接受为特征,学生不是自己思维的主宰者,而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真正落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保护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创新思维的舞台。再次,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能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老师的“导”要讲求实效性,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口袋,把现成的知识都装进去,而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找答案。在引导学生理解五彩池美丽神奇的景色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问到,为什么同一个水池里的水会有不同颜色时,老师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认真读书、自主学习来读懂课文,学习有关知识。最后弄清五彩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单纯教师的讲授向师生的合作学习转变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动态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离开交往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成为教育的真正动力。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使学生对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全面。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绝句》中,教学设计力求由单纯的教师讲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转变,重视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引导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像,人情入境、领会诗意。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交流自己所收集的有关的古诗;接着自学《望庐山瀑布》、《绝句》,在此基础上交流自学的情况,然后配音范读,再让学生质疑,师生一起进行解疑,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交流形式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题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三、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一个知识点,一篇课文,我们不仅仅要把正确的知识和结论告诉学生,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的,是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是题海战术练出来的。因为每一个学生所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跳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弄清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变化发展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是怎样引起的;让学生把反映小孩处境危险的句子勾画出来。在课堂阅读中,紧扣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在危机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上面几个问题或者是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认真地阅读课文,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通过读、思、议、讨论的过程,把课文读懂,弄清楚“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险——孩子跳水脱险”的文章条理,从而懂得故事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密切关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想办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通过预习、阅读课文、质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明白作者写作目的,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去解读、抒发真情实感,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张匡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能力论文; 过程论文; 知识论文; 师生论文; 方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