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

刘晓洁[1]201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型金融衍生品,债券持有人可以依据条款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将其转换为发行公司的指定数量的普通股股票。可转换债券因其融资成本低、现金流压力小、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等特点一直备受企业和投资者青睐。国际可转换债券市场已经发展成为继股票和债券之后的第叁大证券市场(Bloomberg,2014)。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发展历程较短,在市场成熟度、产品丰富度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空间。研究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因和风险转移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可转换债券的自身特点、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做了梳理,通过对比国外成熟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情况,归纳出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因和成效做出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结果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基于1998年8月至2016年8月的样本数据,选取了公司的财务杠杆、财务宽松度、自由现金流比值、税务负担、成长性、公司规模等六个变量,通过二项logit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与其成长机会呈正相关,与其财务宽松度、自由现金流量、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通过扩充样本容量、使用托宾Q值的理论计算公式、使用公司规模的市场价值计算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论一致。结果说明,公司在做出融资决定时将自身成长性和财务松弛度等因素考虑在内,其行为符合理性预期。此外,建立在对公司发行动因检验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市场上截至2016年12月正在流通的可转换债券进行了风险转移理论的实证检验,引用Eom(2008),Dorion(2014)等人的研究,在使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为公司证券定价的基础上,计算出风险转移指数。并在模型重要参数正股波动率的计算中,使用GARCH模型以提高结果准确度。通过对比真实风险转移指数和假设的风险转移指数之间的差值和标准差,发现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于降低股东激励效应具有一定作用。最后,本文在展望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结论为促进可转换债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梁庆[2]2015年在《大秦铁路可转换债券融资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路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铁路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我国铁路目前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借鉴国外铁路融资的经验,吸收社会民间资本,解决铁路的资金问题。本文认为铁路运输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有利于企业获取低成本的资金并且可以改善铁路运输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因此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对铁路运输业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于国内外把铁路融资方式与可转换债券具体结合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把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运用到铁路运输业上市公司的研究中,探讨了其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可行性。于是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了与铁路运输业相关的叁家已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对这叁家上市公司的条款设计和发债前后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出对铁路运输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借鉴意义。随后本文选择铁路运输业中的龙头企业——大秦铁路作为切入点,对大秦铁路的融资需求、融资工具比较、发行可转债政策条件、发行风险、发展前景以及近叁年财务指标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在假设大秦铁路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情况下,为大秦铁路发行可转换债券做了基本的条款设计并对铁路运输企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条款设计提出建议。本文的特点是在大秦铁路还没有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情况下,对发行条款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而且在条款设计部分运用了Black-Scholes模型计算大秦铁路期权价值,从而推算大秦铁路可转债的平均票面利率。

章卫东, 周伟武[3]2010年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融资与可转换债券融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218个定向增发新股或可转换债券事件为样本,运用标准的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与可转换债券的短期市场绩效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定向增发新股的短期市场绩效显着好于可转换债券。这说明,监管当局在制定相关融资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意愿,为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新股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肖唯涵[4]201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因及其效应分析》文中提出可转换债券是一种由普通债券与股票的买入期权融合而成的混合型金融衍生品,它赋予债券持有者有权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依据法定程序并按照发行人所承诺的转换价格将其转换为公司的普通股票,与传统的债券和股票相比,更具有吸引力。近几年来,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工具之一。但是,相对于国外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成熟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仅仅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无论从研究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都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上市公司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后门权益”的视觉,旨在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动因以及效应表现,帮助上市公司能够更好的利用可转换债券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为我国证劵部门规范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提供一定的依据,以促进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在对可转换债券基础理论做出概述之后,本文通过引入“后门权益”假说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模型分析出上市公司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因主要是为了获取递延的权益。随后,文章重点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财务风险困境两个方面分析发现:当企业外部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投资者对股票的吸引力将大大降低,而导致股权融资成本增高;当企业内部面临财务困境风险时,发行普通债券将增重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最终增加债权融资成本。这时上市公司为了获取递延的权益将选择可转换债券来规避以上两种成本。同时,基于获取“后门权益”的融资目之下,上市公司促使可转换债券顺利转股的态度将影响企业绩效的表现,也就是说企业管理层为了使可转换债券能够在到期时转股成功会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通过选择成长性较大的行业来扩张业务以期获取优异表现。这时,上市公司会将这种对企业未来股价充满信心的信号通过公司绩效的表现传递给投资者来促使其实行转股权利。随后,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方程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上市公司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因,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市净率为负相关,主营业收入增长率、发行规模为正相关。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前后一年的综合绩效函数,并计算它们各自的得分,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得分高低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的绩效表现略优于发行前。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如果上市公司同时面临信息不对称和财务困境风险时,选择任何单一的融资方式都将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这时偏向股权融资的企业为了获取递延的权益将选择可转换债券来规避以上两种成本;(2)上市公司会将这种对企业未来股价充满信心的信号通过公司绩效的表现传递给投资者来促使其实行转股权利,进而导致其在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之后的效应为良性表现。

李春蓉[5]2003年在《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内部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外部股权融资等已成为上市公司可选择的再融资方式。一般来讲,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上市公司通常先选择内部股权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多数上市公司却倾向于配股或增发新股的外部股权融资方式,而且再融资绩效普遍较差。因此,发展债券市场,鼓励融资工具创新,是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单一局面的必然趋势。可转换债券融资是企业再融资途径中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可转换债券在国外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它由一系列特有条款有机组成,发行公司可以根据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其自身的融资需要量身定做,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安排,因而已成为国外发达证券市场相当成熟、相当普遍的融资工具。从我国证券市场来看,可转换债券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途径,在10年前就开始试点发行了,但一直少有人问津。从2001年开始,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希望通过利用可转换债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这标志着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宏观层面来看,更多上市公司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在拓宽上市公司筹资渠道的同时,也给证券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资品种。从微观角度看,可转换债券由于存在付息和还本压力,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实力、偿债能力、信誉以及公司内部的管理能力等各方面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改进和经营业绩的提高。但就目前现状而言,还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分析可转换债券融资工具特性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角度研究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优势和融资风险,<WP=3>通过对比国内外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差异,分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和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相关建议。根据这种思路,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章,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对可转换债券属性及要素进行探讨。在众多文献中,通常认为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和股权的双重属性,笔者认为除了这两个属性外,可转换债券的期权属性是一个核心属性;第二节主要对上市公司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原因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债券融资优于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因此,可转换债券融资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的关注;由于任何一种融资工具都存在风险,可转换债券融资也不利外,通过第叁节分析,使上市公司清醒认识到,可转换债券融资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发行公司来说也并不都是有利的。 第二章分析了国内外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发展及现状,通过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差距非常大。可转换债券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一种投融资工具,特别是1998年以后,国外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数量和融资规模呈现出了急速扩张的态势,以美国为例,2001年,可转换证券发行数量超过100笔,融资规模超过500亿美元,并且热衷通过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公司集中在急需大量资金的高成长高风险行业中。而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虽有近10年的实践经验,但真正被市场认同则是在最近几年,发行数量小,融资规模有限。在十余年中,我国通过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公司共有18家,融资金额不足200亿元人民币(约24亿美元),且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多数分布在成长性较差的传统行业。第叁章透过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现状,找出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建议。本章共分叁节,第一节总结了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第二节重点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由于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处于探索阶段,政策监管制度上存在的弊端,相关市场的不健全,以及企业的综合素质较差,严重阻碍了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健康发展。第叁节,针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WP=4>资现状,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建议,即从宏观上,完善可转换债券法律和监管体系,健全和规范相关市场;从微观上,提升企业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可转换债券发行和转换的成功率。第四章重点解决叁个方面的问题,一、如何判断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理想的融资渠道?二、什么时候是较佳的发行时机?叁、如何设计合理的发行条款?这叁个方面是成功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关键。本章对这叁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为理性的上市公司成功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提供参考。本文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帮助上市公司更加理性的认识可转换债券是否是本公司最佳的融资工具,以及如何恰当利用这种融资工具;另一方面,为证券监管机构如何进一步规范和监管资本市场,完善相关配套市场提供参考。

郭望博[6]201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方式的研究》文中指出融资问题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司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企业都需要融入大量资金,以扩大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或者加强行业整合,否则,企业将会面临资金链断裂或资金短缺等危险而导致公司财务危机。因此,资本市场上出现多种融资工具,以满足不同公司对融资的需求。传统的融资工具可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依靠股票融资或普通债券融资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要求,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可转换债券就是其中之一。可转换债券是同时具有债券性质和股票性质的证券,公司使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时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概括而言,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延迟股东权益被摊薄等,因此,可转换债券融资受到很多公司的青睐。自从1998年我国第一支可转换债券出现以来,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监管部门不断推进债券市场发展,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所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转换债券融资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着力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其写作宗旨和目的是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比股票融资和普通债券融资来说,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优势是什么?第二,我国上市公司要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发行可转换债券之前公司应具备怎样的财务状况?第叁,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公司业绩如何变化?基于上述叁点写作目的,本文先介绍了国内外可转换债券的大概发展情况和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知识;然后对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包括可转换债券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可转换债券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优缺点等;再次,简要介绍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最后,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其分析结果能为后来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司提供操作依据和理论指导。

曹斌[7]2009年在《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对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转换债券从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出现,在国外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于其自身股性和债性的双重性质优势,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相当普遍和成熟的融资工具。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也日益关注。主要集中在可转换债券的融资动因、短期股价影响、理论融资优势、定价方法及发行条款这几方面上,虽然对可转换债券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也有所涉及,但随着我国可转换债券政策完善及资本市场环境的发展,之前国内的有些研究已经时过境迁,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发展。本文从上市公司融资角度出发,对其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加以分析。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可转换债券的概念和性质出发,分析阐述了可转换债券发行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作用机理。本文通过选取了2003-2007年在深沪两市发行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的37家公司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八个能较好反映公司业绩的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得出发行前后一年发行样本公司的业绩综合得分,再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前后一年业绩变化是否具有显着性。然后对实证结论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的相关建议。最后就本文研究方面的一些局限性提出了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张仲达[8]2015年在《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可转换债券允许持有者在一定条件下将其转换为公司股票,它既具有债券的特性又具有股票的特性,相对于单纯的债券或股票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可转换债券,由于其在我国推出的时间较短,再加上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还不完善,可转换债券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企业在发行可转换债券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立足于上市公司,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可转换债券融资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发行动机以及发行效应这叁个方面。然后对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含义、性质、种类和特征,指出了发行可转换债券会对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也总结出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优势,包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募集来较多的资金,可以保持股价稳定,有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使融资者在融资的实施阶段使用比较灵活的手段等等。之后本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上市公司自身的不足,也有可转换债券市场环境的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然后本文将青岛啤酒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作为具体案例,对其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能够成功的原因和给市场上其它企业所带来的启示。最后,综合以上各部分内容,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邓伟[9]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混合融资工具,它赋予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按照特定的转股价格将其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票的期权,既有债权特性,又有股权特性,同时还具有期权特性,由于其独特的多重金融特性,它与传统单纯的融资工具,比如普通债券和股票相比,都更具有优势,无论对于发行公司还是大众投资者而言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成为当今国际市场上独具魅力的融资工具和投资工具。可转换债券最早出现于美国,经过16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的金融工具,最近30年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更为迅猛,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这些国家资本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第一支可转换债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随着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在可转换债券基本理论的研究、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的研究、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的研究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等方面,而涉及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把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财务危机理论和风险不确定性理论引入可转换债券融资理论的分析,研究了在存在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财务危机成本和风险不确定性成本四种外部融资成本时,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机,由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同于国外,因而本文从融资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和法律限制叁个方面研究了国内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机,同时与股权融资对比,考察了可转换债券融资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后续影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上市公司更好地利用可转换债券这种独特的融资工具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同时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法律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使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黄格非[10]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与决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对国内外融资决策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融资行为和决策机制的角度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市场的市场格局和融资行为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各种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黑箱进行了揭示,构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决策的主体、决策目标、决策程序和关键环节、影响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政府干预过多造成的金融压抑扭曲了资本市场的价格信号,资金的财务成本不是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决定因素,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遵循相机决策模型,即取决于资金到位的快慢和管理层的管理成本,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经营绩效普遍下降,说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从微观看,由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经理层与股东的两类代理问题均非常严重,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造成的巨大的代理成本使得再融资决策背离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理论目标,因此运用发达市场的公司融资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行为难以做出了有效的解释。这使得作者转向宏观领域,试图从转轨经济和金融发展理论中寻求答案。尽管中国的货币化程度(M2/GDP的比例)在2005年已高达164%,金融相互联系系数(FIR)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银行系统持有的资产占总金融资产比重占绝对优势,2005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14万亿,银行存贷差逾9万亿,由于缺乏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机制,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资本供给仍然十分短缺。我国的企业和投资者可供选择的投融资渠道有限且没有充分的自主权,金融市场严重分割,金融产品种类少、数量少,政府对利率进行控制,资本市场的资源被导向政府偏好的部门,都说明我国还存在着普遍的金融压抑。金融压抑破坏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使得资本市场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最后,本文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二元特征随之消失,解决了两类股东的主要利益冲突,使得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制度背景和市场预期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效率,笔者从完善公司治理和推进金融深化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如积极推进管理层持股,降低代理成本,逐步放松政府管制,推动金融创新,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和效率,使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发达成熟市场逐渐接轨。全流通后的中国再融资市场的格局、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特征和融资决策机制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债券市场将逐渐兴旺发达,控制权因素、公司估值及发行时机将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D]. 刘晓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2]. 大秦铁路可转换债券融资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设计[D]. 梁庆.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3].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融资与可转换债券融资比较研究[J]. 章卫东, 周伟武. 经济评论. 2010

[4]. 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动因及其效应分析[D]. 肖唯涵. 江西财经大学. 2013

[5].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D]. 李春蓉.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6].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方式的研究[D]. 郭望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7].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对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D]. 曹斌. 江苏大学. 2009

[8].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问题研究[D]. 张仲达. 天津财经大学. 2015

[9].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研究[D]. 邓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11

[10]. 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与决策机制研究[D]. 黄格非. 同济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