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不同凝血功能监测方法的效果研究论文_刘奇峰1,杜欣2

(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科医学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2西藏自治区驻成都办事处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研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4例DIC患者分为对照组(经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治疗)和观察组(经Sonoclot分析仪指导治疗)各62例,对比两组替代及抗凝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肝素用量、抗凝时间、血小板用量、冷沉淀用量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凝血功能监测对血液制品成分的选择和用量进行控制,有助于提升DIC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凝血功能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9-0117-02

临床上,纠正凝血功能紊乱等支持治疗是干预DIC的重要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客观评价患者的凝血功能,动态监测替代及抗凝治疗,是当前DIC治疗的一个难点。既往利用传统凝血指标提供治疗依据,但耗时长、操作复杂、动态监测欠佳的局限性较大。目前,Sonoclot分析仪通过监测凝血功能可对DIC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阶段进行准确判断。对此,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DIC患者为对象,进一步分析了Sonoclot分析仪监测凝血功能对DIC治疗的指导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DIC患者共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男40例,女22例;年龄(51.4±12.5)岁,体重(58.4±6.2)kg,APACHE Ⅱ评分(23.9±5.8)分。观察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51.6±12.4)岁,体重(58.7±6.0)kg,APACHE Ⅱ评分(23.7±5.9)分。经统计学检验,各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抗休克、抗凝、替代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稳定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如出现明显纤溶亢进症状,予以氨甲环酸1g/8h进行抗纤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抗凝和替代治疗。具体方法为:(1)抗凝治疗:激发凝血时间(ACT)缩短,纤维蛋白凝结速率(CR)>正常值,静脉滴注肝素10U/(kg·h);ACT延长,CR>正常值,抗凝不足,需调整剂量;ACT延长,CR<正常值,停止肝素治疗;ACT延长至1~1.5倍,CR正常时说明抗凝治疗有效。(2)替代治疗:ACT延长,CR≤正常,输注血浆15ml/kg、冷沉淀50mg/kg;ACT正常,CR<正常值,继续输注冷沉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PF)下降,输注血小板1U。

1.3 凝血功能监测

采用Sonoclot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指标,记录PF、CR、ACT等指标。正常范围[1]:PF≥1.5;CR为7~23sig/min;ACT为119~195s。

1.4 统计学处理

软件包SPSS23.0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对比两组抗凝及替代治疗效果,肝素用量、抗凝时间、血小板用量、冷沉淀用量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表 两组抗凝及替代治疗效果的对比 (x-±s)

3.讨论

DIC病情凶险、进展迅速,1个月内死亡率达31~86%。所以,尽早诊治是有效挽救DIC患者的关键。临床上,抗凝及替代疗法是治疗DIC的主要方法。但实践证明[2],治疗不当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或死亡发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动态监测,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控制治疗策略,对其疗效的确保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凝血功能只能反映凝血机制的某个方面,无法反映凝血级联及凝血系统的整个过程,因为不能有效指导抗凝及替代治疗。Sonoclot分析仪是凝血功能监测的重要设备,通过凝血功能分析帮助医师充分了解凝血全过程,以此能够对抗凝及替代治疗的药物时机和剂量进行精确化调整,从而有助于提升DIC治疗的临床效果。有研究表明[3],利用Sonoclot分析仪评估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可为肝素抗凝、术后止血等治疗措施提供临床指导,且在合理使用血制品、节约血液资源方面有着突出成效。由于借助Sonoclot分析仪可对DIC患者的凝血过程中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进行客观评价,因而用于DIC治疗的临床指导可取得令人满意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依据Sonoclot分析仪的测定结果进行判定,ACT延长、CR较低提示缺乏凝血因子,需加强补充;ACT低于正常值下限、CR超出正常值上限,提示补充过量,需停止补充凝血因子。通过这一准则对DIC治疗策略进行调整,结果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肝素用量减少、抗凝时间缩短、血小板及冷沉淀用量减少(P<0.05)。究其原因[4],主要是DIC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说明凝血物质有所消耗,严格控制血小板输注指征,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可以避免血小板无效或延迟的发生;传统凝血检测不能完全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而Sonoclot分析仪通过监测PF值可对血小板的质量进行准确反映。通过检测DIC患者的血小板凝血活性,同时结合其他指标对凝血状态进行评价,即可准确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通过凝血功能监测对患者体内的凝血状况进行客观评估,以此合理控制血液制品成分的选择及用量,有效指导DIC的治疗,可以进一步提升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庆忠,覃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216,220.

[2]潘秀玉,刘慧姝.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17,6(01):42-46.

[3]林胜元.D-二聚体及凝血3项联合检测预防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2):5193-5194.

[4]黄坚,曾雪,李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58-3559.

论文作者:刘奇峰1,杜欣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  ;  ;  ;  ;  ;  ;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不同凝血功能监测方法的效果研究论文_刘奇峰1,杜欣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