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微课程开发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微课程开发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微课程开发

章小英

【摘 要】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引导不到位,实践活动真正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并实施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微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文明高效开展做好准备,引领学生深化认知、提升素养。

【关键词】 综合实践;前伸后延;微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密切联系自然、生活、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起了重大的作用。[1]这门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因而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当下,不少学校、地区都在努力挖掘资源、捕捉契机,为学生搭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但是,怎样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发挥作用呢?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聚焦

笔者所在区域的小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每年组织六年级的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说,这一周的经历,是学生素养拔节的绝好时机。但笔者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学校和教师教育引导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1153 Medical economic burden in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1.能力不够带来的“束手无策”。

学生到达实践基地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床铺,可是笔者发现,在领到被套、床单、枕套等后,不少学生表现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状态:他们有的找不到被子的“头”在何处,有的把被套摊在地上不知从何下手,有的两人合作把被子折腾得面目全非,还有的干脆站在一旁等待老师救援。一天后,寝室里的卫生状况更是惨不忍睹,各种垃圾到处都是,个人物品随处散落……

2.规则不明带来的“无拘无束”。

每天中午用完餐,基地小卖部里总是人头攒动,每个出来的学生手上都捧着各式零食;晚上就寝,尽管值班老师一再督促,但学生还是会嬉戏打闹、窃窃私语,迟迟不肯入睡……

3.思考不深带来的“浮光掠影”。

基地每天都会安排一个专项的实践活动,或为增强学生规则意识,或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或让学生感知顽强拼搏,或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但笔者发现,基地教师大多只负责讲解方法、指导操作,而各学校的带班教师则更关注活动秩序和学生安全,弱化了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不断超越。例如,基地安排的农家乐体验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午餐。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非常好的实践活动,可是由于组织过程中教师引导的缺位,合作变成了互相埋怨和指责,互助变成了一部分人的偷懒和推托。一些学生或是一味埋怨做得不好的同学,或是在食物出锅后就抢先开吃,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远远地躲开,什么也不肯做,这些不和谐的场面几乎每个小组都存在。

本研究中,HHCB和AHTN在河涌中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279.00 ng·L-1和 48.00 ng·L-1,而自来水厂对这2种主要合成麝香的去除率并不高,且不同工艺对去除率影响较大,故取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ng·L-1进行后续去除研究。

4.评价不实带来的“草草了事”。

活动学习两不误,收获体验共成长。

二、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微课程的实践追寻

怎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呢?笔者组织相关教师认真研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并结合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体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形成共识:一是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现状,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能力上为外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二是教师不能只“教”综合实践活动,还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生成认知并提升素养。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促进知识建构,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四是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教师要做好写实记录,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突出发展导向。在统一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一系列延伸微课程。

1.内务整理竞技。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一个月,布置毕业班学生回家反复练习铺床单、套被套、叠被子,掌握要领,苦练技能;出发前一周,学生利用一个晚上进行“内务整理现场展播”,在家长配合下,学生完成铺、套、叠的过程并拍摄视频上传,在班级群里进行动态展评,同伴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参加实践活动的第一天,到达素质教育基地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内务整理,我们把现场作为赛场,以寝室为单位,成员两两组合,现场比拼,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床单铺平整、把被子套正确并叠成“豆腐块”。通过这样的练、播、赛,学生们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不断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自理能力。

2.辩论形成共识。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一定也会留有遗憾,我们引导学生回头看,盘点自己存在问题和获得的经验教训。师生一起讨论整理,形成问题清单,并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这样的问题清单,是从学生的角度观察提出再回到学生中去的,其更接地气、更贴近童心。

3.绘本记录瞬间。

按时就寝和起床,尊师守纪我最棒。

4.亲子书信交流互动。

零钱一分都不花,零食一个也不吃;

5.真情人物点赞。

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你想为哪些同学的言行点赞?是在寝室整理中不怕脏积极肯干的、在公共场合自律自控的、在活动中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在同伴有难时热情伸出援手的,还是在某个方面有出色表现的自己。总之,用事实说话,为素养点赞,形成“优秀人物谱”,这就是以评价促认知,以表扬促自省,进一步营造“用素养征服人心”的向上磁场。

6.问题清单整理。

围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整理了若干个辩论话题,让班级与班级之间展开辩论,如“参加实践活动要不要带零食?”“参加实践活动要不要带零钱?”“可以随身带个手机吗?”“家长可以自愿去看望孩子吗?”每两个班级围绕一个辩题组织辩论,班主任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探讨交流,从不同角度找到支持本班观点的理由,然后与对方班级进行观点的交锋,最后形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尝试着多方面思考问题,在表达、聆听、反思、争辩的过程中,他们的认识更全面,他们会权衡利弊得失,进而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这样的认识不是他人强加的,而是学生在观点碰撞中逐渐清晰起来的,他们的内心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行动上也会更自觉。

三、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微课程的效果

1.规矩有温度,行为有尺度。

静态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的规则,无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其实施效果可想而知。在微课程实施中,我们通过一场场辩论,让学生自主形成了“行动公约”:

1.2.1 心理护理 脑血栓患者临床中身心均承受了较大的痛苦,我们为了让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得到缓解,护理人员应该要多和患者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让患者能够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来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以患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联合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制定护理方案,协助医生开展护理,让患者能够接受治疗。

实践活动我参与,健康向上有活力;

乘车文明守纪律,团结互助能谦让。

孩子外出参加实践活动,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和牵挂,孩子脱离父母起初的兴奋和最后的想念,这样的体验是极其真切的。我们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各自以书信的方式抒写心声。书信交流不在于文字的多少,只求是内心最想倾诉的朴实话语,待活动结束父母与子女彼此交换阅读,从中感受对方的情意。

一切行动听指挥,安全时刻记心上;

个人卫生要做好,内务整理不含糊;

在实验方法方面,本研究同时采用了称重法和目视法计算按蚊的吸血率。尽管二者的统计结果变化趋势相同,但目视法仅能定性按蚊是否吸血,不能反映吸血量的多少;而称重法以按蚊吸血前后体重的变化为标准,能同时反映出按蚊的吸血数量和吸血饱满度。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称重法能全面和准确的反映按蚊的吸血率。

学校统一印制带有学校标识的信笺纸,在实践活动开展后的午间或晚上,带班教师引导学生回味每一个活动瞬间,选择感触最深的镜头描述,用文字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配上相应的简笔画。每天,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最后选择不同角度、图文俱佳的记录单汇编成册。学生自主设计封面,自拟富有个性的书名,装订留存。这样的班级实践活动纪念册,承载着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精神家园。

电子产品无人带,物品摆放合规矩。

实验对象为普外科120例患者,均在2015年9月15日—2016年9月15日收治,为了进一步了解治疗方案的准确性,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各有60例。入选标准:(1)患者住院时间≥7天;(2)患者均能够完整表达自身思想感受,且处于神志清醒状态;(3)患者能够完成生活自理;(4)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试验。

基地管理员每天都会对各个寝室的内务整理打分,但只公布一个总分,并没有具体问题的反馈。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前,基地要求各班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和“实践活动之星”,而对于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评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于是各带班教师便各自行动,有的是每个寝室自主推荐一至两名,有的是全班推荐,还有的就是教师直接指定。这样的评价流于形式,不能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学生自主制定的“行动公约”,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亲近不排斥,行为上努力自律不逾矩,确保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2.过程有咀嚼,思想有沉淀。

透过学生编写的一本本绘本,品读他们的片段,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不仅能清楚地描述活动的过程,更能写出某个瞬间自己的内心感悟:

在沟槽开挖基本完成时,运输管材及管件并布置在沟旁。尽量缩短管材在沟旁的存放时间,以避免外界损伤管材并减少阳光照射。布管时应小心轻放,防止损伤管材,管口连接前应封堵,防止泥土进入。

这种经历就如同小鸟第一次飞向蓝天,体验飞翔的自由,感受天地的广阔,太棒了!

将玻璃纤维滤筒装入采样管内,采样管出口连接两个冲击式吸收瓶,将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中,使采样嘴置于测点上,正对气流,按颗粒物等速采样原理抽取一定量的气体。采样结束后将滤筒和吸收液进行处理并用离子色谱测出硫酸雾的量,除以抽取的气体量,计算出硫酸雾浓度。一般情况下吸收瓶内吸收液均检不出硫酸雾,滤筒对硫酸雾的阻留效率在99%以上[3]。

◆甚至出版社也不例外,刚刚听到某大学出版社的社长介绍:规模不大的该社,已实现“日出图书三到四种,其中既有自然科学各领域的专门之作,也有大量的人文社科类丛书.”值此,便会想起一位日本同道的话:你们出了那么多科学史的书,不看怕遗漏了什么新的发现;但费尽气力好不容易买到、阅后,却一无所获.

蒙上眼睛的瞬间,我如同跌入了无边的黑暗,担忧油然而生,心揪成了一团。这时,一双手轻轻地、稳稳地扶住我的右臂,如一股暖流沁入心田,我顿时如释重负。哦,原来一次小小的伸手就能给身处困境的人带来如此美好的感受。

情感就这样在字里行间流淌,认知就这样在悄然深化,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心的吟唱、灵魂的震颤。

3.评价有具象,成长有标杆。

“优秀人物谱”,不是仅提供名字,而是有具体场景的描述,“优秀”是具象的,刺激学生感官时有很强的可感性和示范性,树立的标杆才有内涵而不显空洞;“问题清单”,实则引领学生对活动进行全景式扫描,在再一次的回味中辨别是非,在悄然中自我反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综合实践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2];能让学校与社会联结、让知识与能力交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要想让这一价值充分彰显,学校和教师还得做有心人,在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同时,遵循教育规律,以儿童发展为本,用心设计卓有成效的延伸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张家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手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0.

链 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实施表现出多维性,应着眼于课程理解、课程执行、课程评估和课程分享等维度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课程理解是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的信息获取达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特点等的正确理解,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执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行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和践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性,尊重学生兴趣和需求,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开展活动,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活动时空和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课程评估是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所进行的自我检查和反思,有利于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调整。课程分享是教师与同事沟通并建立教学共同体的主渠道。通过课程分享可以将所有教师的智慧进行整合,发挥团队协同指导的合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开展综合化的学习并且推动其个性化的发展(王廷波,熊梅,2010)。它决定了教师能否以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认识和做法并且向他人学习优秀经验,去粗取精,主动调整或创新化实施课程。

——李小红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结构、水平与类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71-0059-04

【作者简介】 章小英,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如皋,226500)校长,江苏省品德与社会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

标签:;  ;  ;  ;  

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微课程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