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300071)
摘要:马丁·路德不仅是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军者,同时也是路德派新教音乐文化的奠基人。作为一位素养极深的业余音乐家,路德在音乐方面的观点与实践伴随其宗教社会改革始终,深刻地影响了德意志地区音乐艺术的发展,对于德国自18世纪起一跃成为音乐巨人之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音乐
一、路德的音乐思想
保罗·亨利·朗在其音乐史巨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里写道:“在伴随宗教改革的新音乐运动的中心,是马丁·路德的伟大形象”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音乐思想的形成首先源于他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路德学生时代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熟练地演奏琉特琴,吹长笛,在歌唱方面也训练有素。他还做过主持仪式的教士,因此谙熟宗教仪式中的各种音乐形式。在作曲方面,路德曾承认自己并非大家,但经证实由他创作或改编的一些音乐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不错的才能。除此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对音乐近乎疯狂的热爱。
身为一名神学家和改革家,路德自然不会只关心音乐的审美价值,而是从宗教的角度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于音乐在圣经中的地位,其教化与启迪的功用,路德曾在各种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需引用《愉悦的交响曲》序言中的一段便可知其意旨:“除了上帝的言语之外,音乐应该享受最高的赞誉。她是人类那些区别于兽类感情的女主人和家庭教师,这些感情往往是支配人类的主人……因为,无论你希望安慰那些悲伤的,恐吓那些快乐的,鼓励那些绝望的,挫败那些傲气的,安抚那些激动的,或平息那些充满仇恨的——有谁能够数清所有这些人类灵魂,也就是这些驱使人们走向邪恶或者良善的激情、爱好和感情的主人呢?你能找到比音乐更有效的方法吗?圣灵本人就尊称音乐为他完成恰当工作的工具,因为他在圣经中宣称,通过音乐,他的礼物被灌输到了先知身上,即对所有善的热爱,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以利沙身上看到。另一方面,她也可以驱出一切罪恶的唆使者魔鬼撒旦,这一点在以色列王扫罗身上一览无余。”
二、路德派新教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一)继承与改造旧教音乐
路德派新教教仪基本保留了天主教的框架,因而新教音乐在形式上也必然以天主教音乐为基础。常规弥撒曲、各类经文歌在新教音乐中依然占据很大份额。在此基础上,路德为实现众人参与礼拜,并更好贯彻福音思想而开创了会众合唱的实践,即众赞歌(Choral)。同时与“教义亲民”的理想相适应,新教音乐在语言上也打破了旧教中只能使用拉丁语演唱赞美诗的束缚,而提倡更多地创作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的德语宗教歌曲(虽然拉丁语歌词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或将拉丁文歌词译成德文。如在拉丁文弥撒中路德编入了许多德语的众赞歌,并在1526年出版了一部德文弥撒,拉丁文的进台经也被德语诗歌代替。他在音乐和布道中使用德语作为语言,更加贴近了教众。
(二)众赞歌(Choral)
路德对于歌词的高标准丝毫不输翻译圣经时严谨作风,这种精诚同样体现在他对乐曲本身的选取上。在路德看来,他们不仅要因其美妙,高雅的旋律愉悦耳朵,而且更应经理性而有深度的思考斟酌,达到传递信息,启迪心灵的目的。朋友瓦特1565年时曾回忆四十年前路德邀他和另一位音乐家,康拉德·鲁普夫(Conrad Rupff)来维滕堡一同讨论如何为第一本德文弥撒配音乐时的场景:“他(路德)最终自己为书信选择了格里高利圣咏的第八调式,为福音选了第六调式。他解释说,因为基督是位温和可亲的主,所以应该在诵福音时用第六调式,而圣保罗是个十分一本正经的使徒,所以书信要选第八调式……他把我留在维滕堡整整三个周,和我切磋为弥撒作的这些乐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路德宗教改革对后世德国音乐的影响
(一)宗教音乐
教会将大量支出用于雇佣优秀的音乐家来为宗教仪式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作品,而音乐家也将谱写优秀的宗教音乐看作重要而光荣的职责。在这一文化传统之下,新教的教堂音乐从16世纪末因大量吸收德国本土灵歌开始脱胎换骨,风格上逐渐从作为其源头的天主教音乐中独立出来;17世纪随着康塔塔、圣诞曲、受难曲和清唱剧等大型音乐形式的掺入形成了确定无疑的完美风格和一套固定曲目;18世纪更是经J·S·巴赫之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众赞歌这一中心音乐形式的伴奏乐器管风琴,由于长期的主题素材积累,最终奠定了庞大的新教器乐曲目的基础。新教教会对音乐的巨大需求,从巴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学校任唱诗班领唱时的工作任务就可见一斑:在到达莱比锡的大约前三年中巴赫创作了150首康塔塔,即几乎每周都需要创作一首;除为日常教仪以及宗教节日谱曲之外,他的工作还包括监督作品的抄写、排练、表演,同时还要履行教堂学院的教师职责。
(二)世俗音乐
路德教派对宗教音乐的影响同时也渗透到了世俗音乐当中。天主教在于16世纪中叶召开的特兰托公会议上,曾明确表示不鼓励在宗教音乐中使用世俗音乐作为摹本,从而在宗教及世俗音乐之间划分了明显界限。这种严格的划分在路德教派中却并未出现过,路德时期的许多宗教音乐都使用了世俗音乐素材,如众赞歌《哦世界,我不得不离开你》取材于海因里希·伊萨克的低声部利德《伊斯布鲁克,我不得不离开你》 。就连为许多音乐家所不齿的工匠歌手的“曲调”也被路德吸收进了新教赞美诗,路德去世后以灵歌为代表的民间旋律更不断为教堂音乐补充新的血液。
(二)音乐教育
路德对德国音乐的另一卓越贡献在于新教地区高质量音乐教育的普及。在路德的努力与德国城镇中产阶级音乐圈的积极反应下,一批在音乐教育上堪称模范的新教文科学校被建立起来。“小男孩的课程设置精心安排、循序渐进……音乐训练是必修课,谁也不得免修。除了歌唱实践外,还有全面的乐理和指挥训练。教学的责任落在教堂主唱人员身上,他们的地位甚高,在学校里通常仅次于校长或教务长” 。学校的合唱队还需要为众多的教堂服务,并在婚礼、葬礼和节日中承担特别任务。有天赋的学生还会得到合唱队主事的指导,学习音乐演奏技巧。新教学校在其集中的萨克森、图林根等地营造出无与伦比的音乐氛围,使这些地方诞生了舒尔茨、巴赫、亨德尔等音乐巨匠。
(三)精神的引领
良好的音乐氛围、丰富的音乐素材这些可见的元素只是路德留给德国音乐的馈赠的一部分。他的音乐哲学与新教的基本精神水乳交融,随着新教的传播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千千万万信徒的思想和行为,甚至可以说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些信徒包括巴洛克音乐大师许茨和巴赫,古典或浪漫主义的巨匠约瑟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天赋过人的他们既受益于路德奠基的新教音乐文化,更或多或少、或有意或无意地在创作中贯彻了路德的音乐哲学。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89.
[2]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116.
[3]Walter E. Buszin, Martin Luther. The Musical Quarterly: 95.
[4]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115.
[5]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193.
作者简介:杜卫华(1980年6月—),男,汉族,山东沂南人,天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语,博士学历。
李悦萌(1997年12月—),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天津市南开大学,德语专业,本科学历。
论文作者:杜卫华 李悦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路德论文; 音乐论文; 新教论文; 巴赫论文; 德语论文; 马丁论文; 宗教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