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华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古旗中蒙医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 医者治病,识因、辩证、用药,自古就有“效症相应,以方验证”的准则。然临床辩证基本无误。但疗效并不理想,这可能与药物配伍、药物剂量有关。先是误打误撞,病人误将处方药加倍服用,而出现预想不到的效果,后又读了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及柯雪凡的度量衡考,发现后人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方剂的药物剂量给误解了。于是临床上参考《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方剂的药量,与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相参酌,有意提高药物剂量,发现疗效也大幅度提高。从2000年开始,《中医杂志》也陆续发表一些此类文章,又读了一些名医医案,辩症奇闻,及历代先贤的论述,觉得药物剂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太重要了,有讨论一番必要。
【关键词】药量;中药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321-02
据说在中医学术中有些是属于千古不传之秘,而且众口一辞,说是药量。自古就有传医、传方、传药、不传量之说。黄和老先生讲:“盖医学之发展,必当以一已之得,旁证于古今,以言今人之不敢言,古人之所未及言者,此进步之道也”。本人在此话的鼓励下,想就药物的剂量与疗效关系做一番讨论,其中可能有些属于管窥之见,以偏概全,然只是想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望不吝斧正。
一般来说,一个疾病能够治愈,首先是医生应该认病辩证准确,另外就是方证相符,药物之间配伍是否恰当,药物是否用到治疗量。辩证准确与否,涉及到医生的理论水平,临床经验,敏捷的思维能力—悟性与灵感。用药准确与否,则属于虚心向前辈学习,自己的经验之积累,更重要的是向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学习,只要用心读书,药量这个不传之秘可以不解自通。药物是医生用来治疗疾病的武器。重病药轻,难灭其燎原之势;病轻药重,徒损其正气,于病无益。怎样才能辩证准确,治疗时掌握恰当的药量,于是就成了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过去中医学是师徒相传,师父口传身授,徒弟心领神会,这方面问题显得并不十分突出,现在改为学院式的教学,故此这方面的学问全凭个人去摸索,一点一滴地在临床中积累,实在很难,若从经典著作去学习,可能更便捷得多。裴根讲:书有的需要全读的,有的只需读其部分的,有的只需浏览的,有的则需要一字一句细心的读。中医经典著作就属于这类型的书。
现在《中药学》,《方剂学》、《药典》可称为权威之著,然其所载中药的分量,既不在中毒量范围之内,也不是治疗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病有轻重,人有胖瘦,若泛泛用此量治疗疾病,疗效肯定不会理想。怎样才能做到临床恰当地掌握用药分量呢!首先是自己在临床中积累,如我给一个患尿崩症的年轻女性看病,处方用金匮肾气丸,嫌其温肾阳的药物用量不足,又开了淫羊藿100克,每日10克,泡水送服丸药,她妈将100克淫羊藿一次给煎服了。第二天病人又来灵淫羊藿,并说一次煎服100克淫羊藿效果非常好,服药后烦渴明显减轻,尿量明显减少。于是我总结经验,以后再遇此类病人,淫羊藿为必用,而且要重用。记得有一个老头,姓亢,他一进诊室就说我得了水鳖病。每天喝大半水桶水,排100多次尿。经检查排除了糖尿病、垂体瘤。除了喝水与排尿这两大主症外,全身无其他不适。考虑为肾脏气化失常,《内经》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于是处方用大剂五苓散配以300克淫阳藿,开了七付药。服药七剂后,病人烦渴消失,一天只饮一暖壶水左右。为了巩固疗效,又开了几付脾肾双补之药,病人没再反复。再有治疗脑血栓病人一例。此前病人在医院住院50多天,瘫痪肢体没有任何恢复。诊见其腰疼腿软,怕冷心烦、头晕、头痛,于是方用地黄饮子,另加勾藤30克。然她老伴竞将7付药勾藤一次煎服了。第二天晨起患者自觉神清气爽,手脚能动了,神效,以后治疗脑卒中都加大勾藤的用量。然而这样积累经验相当缓慢,更主要的是应该向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用药法度去探索研究。因为《方剂学》只是讲了药和方,对药物剂量忽略了。没做深入研究。
初学者,不注重经方的药物配伍比例,药物的分量,只是照搬其方,偶试不验,信心丧失,大有经方难用或无效之叹,究其缘由,可能与认病不真,辩证不准,病情复杂,疗程不够,护理不当,或者照搬死方以治活人之病,难免不削足适履。然而更重要的,也往往是被人忽视的,是在处方用药时,药物分量掌握的准确性,药物之间比例配备的不合理,可能就不会出现疗效。例如最近诊治一女姓病人,病人突出症状有两条,一条无食欲,一天只能吃一、二两饭;另一条腹胀,胀的影响呼吸。经胃镜检其食道糜烂、溃疡、胃窦部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分析其病机《金匮要略》讲:病人腹不满,自言其满,为内有久瘀血;另外无食欲为脾运化不及。选方:血腑逐瘀汤,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第一次厚朴用30克,病人服后没进步。第二次厚朴加到60克,病人说这回腹胀有所减轻;第三次厚朴用到90克,病人说这次不但腹胀减去过半,而且有食欲了。药量就是这样决定疗效,记住脾虚腹胀,治疗时不在补而在运。另外如时方四君子汤,甘草用量若大于人参、茯苓、白术分量,不但无疗效,还能使病人腹胀加重,若甘草用量小于其它药物,可能就会出现良好的疗效。药物在方中的分量就是这样重要。吴鞠通明确指出:“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戒。”
古人对中药用量的确定,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阐述明白,“药不冥眩,不足去病”左传国语称:“药不冥眩,厥疾弗瘳”,同时又说:“若毒药治病,先起忝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什之,取去为度”。这两种提法粗看似互相矛盾,细细推敲,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用药治病必须达到有效治疗量,又不要发生中毒。一般剧毒药品,要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增加接近中毒量但还没有中毒,即已经出现冥眩时,不论有效无效均不能再增加剂量。什么叫治疗量,就是既能很好的发挥治疗作用,又不引起中毒的药物剂量。怎样才能掌握药物的治疗剂量呢,第一要向经典著作学习。第二要多看一些名医医案。第三是个临床积累。有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大剂量用药确能提高临床疗效,这与血液中有效血药浓度有关。但是应掌握原则,一、辩证必须准确。二、必须和家属与患者沟通。三、应循序渐进,逐渐增量。四、一些毒剧药,要注意科学的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五、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宜。总之应做到“胆大心细,行方智园”。
【参考文献】
[1] 严新杰.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 王笑青,林大勇,时红磊,关庆增.《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折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3).
[3] 孙玉琴,杨文波.养心汤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6(11).
论文作者:季文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药物论文; 剂量论文; 疗效论文; 病人论文; 药量论文; 伤寒论论文; 金匮要略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