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水贝小学 517300
摘 要:当下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开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离题万里、空洞无味、平淡无奇,不符合作文中“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要求等,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因此,笔者将对作文开头教学中各种层次的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目的在于更清晰地认清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缺乏意识 形式单一 内容空洞 毅力不够
当下学生在语文考试时最害怕的莫过于作文了。其实写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难就难在起笔。“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如此,写文章亦如此。古人把好的作文开头称为“凤头”,是指一篇文章有了好的开头,就像凤头一样鲜明、美丽。本文将阐述在凤头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一、意识尚未形成
不少学生尽管有习作的材料,可往往被文章的第一句话难住,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笔,有的左思右想耽误时间。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作文妙笔生花,而且能增添文采、吸引读者。然而对于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而言,这是极其困难的。尽管课堂上教师已经讲授过多种作文开头的方法和实例示范,但亲自动手写作仍比较困难,更遑论他们能有自主运用凤头方法的意识。他们在写作时往往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却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来,而连词成句、连句成篇于他们而言更是难于登天。我在一些写作课与考试中仔细观察过这些学生,发现他们从不打草稿也从不列提纲,往往是想一个字就写一个字、想一句话就写一句话。因此,他们写出来的往往也是流水账,毫无深意。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强行记忆法和扩写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强行记忆法,即要求他们背诵一些常用适用凤头开头的语句段落,待写作时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稍微进行转换即可。扩写法,即通过不断扩写句子而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形式枯燥单一
学困生是下笔不成文,而中等生却有另一个通病——作文的开头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简而言之即这类学生只会运用一种凤头开头方法。他们使用得最多的是引用歌词开头法,然而并非所有文章都适合这种开头法,因此有些时候会显得过于牵强。再者,有些歌词实在过于低俗浮夸,不具语言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一文多头,即在规定时间内让他们对同一篇文章写一段不同的开头,然后面批面改,进行点拨。譬如,喜欢用引用歌词法的,我们会引导他多用修辞扮靓法;喜欢题记式的,我们会引导他们多用设置悬念法……就目前情况而言,效果良好。
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优等生的写作存在另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开头而忽略了文章开头与下文的联系。这些学生的作文开头往往辞藻华丽,写得行云流水,乍一看开头,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有一部分学生的文章会出现龙头蛇尾的状况,即开头与中间及结尾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些还会偏题或离题。更有甚者,为了构思一个好开头而花费太多时间,导致下文写得过于仓促而降低了文章的质感与深度。
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可以教会他们使用过渡手法。文章开头与下文的过渡非常重要。过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只一小句话或一小段文字,便能从结构和内容上为文章添香加色。
四、他山之石,赋其新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也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曾引用过史蒂文森的话来阐述她自己的“抄袭”行为:“初学写作的人,一般都会本能地摹仿自己最钦羡的作品,然后以一种惊人的变化力来转化它。哪怕是伟大的作家,也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能驾驭所有拥塞在思想道旁文字的领域。”即刚刚开始写作的人,一般都会通过模仿自己的偶像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来加强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因此,仿写对刚刚开始写作的人有很大帮助,值得鼓励。
然而,只一味地模仿而没有创新的写作,也是不行的。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里指出:“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书,即书法、字体,讲究气质、力度。记,指的是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凡诗、赋、书、记等体裁,其名称和写作准则是因袭继承的,这是具有稳固性的体制;而文华词采、气质和力度,融通创新则历久不衰,这是没有准则可计的。因此,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也要加入自己独特的思想,赋予旧的文章以新的意义。
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写作或许需要些许天分,但仅有天分而没有后天的努力是不行的。因此,每一个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总会强调让学生“三多”——多读、多背、多写,甚至多仿。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在写作中体验到乐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从优秀的文章中感受写作的魅力、产生写作的动力,从而坚持不懈地把作文写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洪兰 小学生作文教学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33),210。
[2]上官培杰 我手写我心——小学生作文个性化教学浅探[J].作文教学研究,2009,(05),73-74。
论文作者:朱爱优 吴惠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开头论文; 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的人论文; 这是论文; 这类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