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理念与教学角色观的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的报告书中,较早地开始使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这些概念,并且认为,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以及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一直都在终生不断地学习和训练自己,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显然,提出终身教育理念,是要“使它不再是一种偶然机遇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设计”、“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一个有关文明本身的问题”(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79页。)。由此,报告书中提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80页。)的教育政策指导原则。在其后近30年的国际教育发展的风云变幻中,人们一直在为有意识地“设计”而深思熟虑着。笔者认为,倘若置换一个角度,从学习者主体的发展品质来看,我们的“设计”、我们的深思熟虑,有必要更加重视由“必须”的规定性向主体“需要”的自觉性转换这一问题。为此,教与学的传统角色观念则必须有根本性的改造。
一、终身学习:提升学习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从学习化社会形成、继续教育繁荣发展、终身教育已作为一种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全教育过程被理解、被决策的基点上来看终身学习,它必然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外部的规范约束到内部的主体需要、由主体短近功利性需要到精神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尊严价值需要的深层转换才可能建立起来。因此,这是一种适应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适应人自身主体性提升的、面向未来的学习境界和理念。由此,我们把终身学习理解为终身教育的升华。
1.从教育的发展性来看。当教育还局限在培养年轻一代的学校教育范畴的时候,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似乎还不是一种正规化的教育,而是一种主要用于学历补偿、专业培训、信息传播的“业余”性质的教育。我们早期的函授教育,几乎多数都在成人从业之后,帮助他们补偿从业前就应当具备的那些知识,以便达到应当达到的学历层次,因而是一种以“过去”为目标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即令是陈旧的课程与方法,也很少受到职业适应性困扰,教与学双方都可以坦然地为过去的适应及合格而教学。20世纪后半叶,这种状况迅速改变,科学技术所影响的社会变迁、职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适应性需求、学科自身创新与发展的扩大化,开始向学校教育的有限性提出责难,人们越来越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就完成从业准备,而且人自我发展的愿望也越来越不可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满足,人的潜能以及发展可能性也越来越多地在职后张扬出来,因此,终身教育才逐步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对原有教育局限性的革命性改造。这种改造必然经历一段审慎的、艰苦的、漫长的教育演进过程,最后才由积极的自我评价的产生逐步形成学习者看待学习过程的新态度:“毕业离校的年轻人不应将继续学习看作一种强加给自己的任务或一种终身不可摆脱的负担,而应将它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增长自己的声望、社会影响和适应能力的手段”(注:S·拉塞克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193页。)。这样的新态度可以称之谓终身学习。它应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高级形态。
2.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的价值取向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价值与满足主体需要的主体价值之分,对于受教育者或学习者主体而言,前者为外在价值,后者为内在价值。终身教育能否升华为学习者的主体价值、内在价值,这是其能否与终身学习取得一致的根本所在。终身教育在社会需要的实际状况的制约下,大致会有如下三种不同形态:其一,当社会整体性文化发展水平尚不足以雄辩地证明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性,社会尚不具备拒绝制度化教育结果的实力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有说服力的理论影响,也会迫使发展中国家效而仿之;由于学习者是否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并不直接影响他的职业行为,因此,终身教育会遭受到“唯学历”、“唯文凭”、“唯证书”之类的干扰,这是真的“假文凭”或假的“真文凭”得以肆虐的内在原因,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并未产生的证明。其二,如果社会真正发展到实施终身教育的迫切需求的水平,它就必然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拒绝制度化教育的结果,或者以这样的精神要求离开学校的从业人员不断地、终身地寻求继续教育。而在这种情况下,虚假的文凭学历就只剩下愚昧与自欺,或许被动但却必须真实的终身学习即告产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从业人员的生存与发展常常会以这样的终身学习为必须的选择。其三,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功利地接受继续教育,而是主体主动地选择继续学习,当学习成为学习者的一种生命成长的原则,成为一种主体性弘扬的依托,成为一种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内在需要,终身学习也即从实质上建立起来了。
3.从教学角色的功能置换来看。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意味着教学中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必然发生角色功能置换,这是一种具有变革性的主被动关系主体的置换,教师的教从主动性的关系主体逐步变为被动,而学生的学则从被动性的关系主体逐步变为主动。在菲律宾的一项教育内容演变趋势的研究中,曾进行过贯彻有关自学和自我原则的预测,这种预测认为,“眼下培养的大学生很难应付大量变化着的复杂问题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的20年里人们将愈来愈重视自学。在此情况下,学生会大大增长学习的劲头,并会特别注意学习技巧的掌握和自我评估能力及主动精神的培养。对教师来说,则愈来愈需要发挥鼓动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注:S·拉塞克G·维迪努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诚然,这种预测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它必然经历既十分慎重细致、又漫长艰苦的过程。因为,教师的教的理念转换与学生学的理念转换,并不只是一种理念,也不只是一种理论描述,而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在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在教学的课堂上和其他场所里获得具体的体现。不仅教师的经验性教法、教学目标、教学信念、教育科学修养会以强大延续力影响这种实际的转换,学生的经验性学法、学习目标、学习信念,更会执着地延续其既定的模式。这里有一个主动精神落实到主体性学习的策略问题,决策,则需要研究具体的教学情境,研究特定情境中的策略实施的可能性。
4.成人教育中的教学角色置换优势条件。终身教育的显示性领域是成人教育,教学角色功能置换在这一领域中有主客观方面的优势条件:其一,人们对成人教育非正规化的误解,正是它走出传统教育规范约束性的有利因素,它可能成为创造教学主体角色置换的条件。以往通过压缩内容降低标准集中授课试图维持的被动性教学关系,在确立导向终身学习的理念之后,将获得宽松释放,教学的重心真正由教转移到学,成人教育首先具有体制上的优势。其二,成人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对社会科技文化发展、职业需要变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社会急剧发展中会具有严峻的挑战性,它反过来也决定了成人教育不必像全日制大中小学学生那样受限于基础训练,乃至步入某种盲目性的学习情境,成人学员在现代社会中最具有主客观双重条件把要我学、强迫我学,实质性地转化为我要学、我强迫我学。其三,终身教育的终极目的,为此所进行的内容与方法选择,所希望达成的最终结果,都将依托于学习者主体的真正觉醒,而这种觉醒的直接表征就是终身学习。如果说,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理念在理论上正在成为一种人的全生命过程,社会的全教育系统的必然选择的话,那么它的最先体现以及最易于获得体现的领域正是成人教育。由此,由成人教育入手研究教学角色观的转变及其应对策略,是合适的。
二、教学角色:终身学习条件下的改造
教学角色,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责任旨归,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在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必然选择的情境中,必须重新界定。如果说,此前的各级各类教育中,至少在其理论的描述中,我们的确已有大量有关学生主体性问题的研究,那么,就不能不遗憾地确认,在许多情况下,这种“主体”是形式方法范畴的、工具性或依赖性的,甚至可以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本质涵义中,就已经表明了这样的确定性。无论是我们津津乐道至今依然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是局限于“学问思辨行”之严峻过程的“学生”,都证明着这样的确定性。这种确定,只能限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的教育,而不能实质性驾驭终身学习中的学习。只是当人们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明确描述为一种新关系的情况下,即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且从此不再把主要责任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与管理知识,不再把责任功能理解为塑造而是引导的情况下(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137页。),终身学习才算是有了些着落。这种新关系,显然就是发生了根本性改造的教与学的角色关系,教师向真正意义上的主导者、导师转化,学生则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学习者转化。
1.终身学习中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师理论中,我们对主导、导师的概念并不陌生,甚至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一类说法几乎尽人皆知。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主导者的真正意义却通常会被异化,统治与被统治、权威与顺从的近乎陈腐的判断却受到诸多功利性目标的支持,也受到传统观念的惯性维护。因此,教师是主导者、是导师,这主要还是一种应然的功能性、方法性的解释,而不是实然的存在。然而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习者主体意识觉醒、终身学习日渐被认识,支持与维护的基础真正开始动摇了。可以认为,旧有的教师权威论正在坍塌,它迫使我们选择“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23页。)的新的观念与新的策略。
我们不得不承认,“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Masters)(不管我们给这个名词一个什么意义),这是越来越滥用的名词”。因为这个名词已经约定俗成为一种权威性,而且在历史的变迁中它已经由“权能”变异为“权势”,并具有了制约与决定学习者的属性,当“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07页。)的情况下,“师长”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就必须改造了。这种改造意味着,他必须给自己确定主导者、导师的角色意识,并且真正发挥其功能、承担其责任。凭借权势权威的教师必须改造为依靠权能。权能权威的教师于丢失了原先的诸多保护机制的同时,增加了“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百倍的难度,而获得真正释放的学习者主体,则必须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自身。
教师已无须时刻肩负着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的重负,教的功能已不再是教会、教全、教得尽善尽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学得融会贯通;教师已无须把教材作为教的目的,而是真正作为教的“材料”,他也不必把课堂驾驭得如同解决学生全部学习任务的空间,而是可以致力于唤醒主体主动性,创造出以此诱发学生寻到更开阔空间的象征;开阔而卓有实效的教,不必体现为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体现为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它所驾驭的内容将“与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08页。)。教师如果能在这样的角色意识上施教,教的过程也就转变成引导或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了,教的评价则转变为促进学习过程、创造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这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教、为不教而教,也是终身学习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2.终身学习中的学生。我们确认的理念是终身学习,并且认为这是终身教育的必然走向,因此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乃是教师角色意识转变的结果。“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正是这种界限的超越,使得“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00页。)当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依赖别人的教育转换为依赖自己的教育。旧有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让位于主体自主学习,学习者也就成了自主选择的主体。
作为自主选择的主体,学生必须面对两种最基础性的改造:其一是改造虚假不实的工具性的主体性,其二是改造制度化的约束所造成的困境。就第一方面来看,迄今为止的教育尽管已经经历了呼唤主体精神、激励主体自觉的艰苦历程,但从本质上看,它又始终没能跳出规定性的局限,没能超越因循成人意志的惯例,因此,这制造了一些假象,也会呈现出一些实践中的困惑,作为走向终身学习的学习者主体,能否敏锐地判断并且克服虚假性,超越工具性,将是其实现角色转换的重要基础。就第二方面来看,教育已经经历了强迫义务教育到继续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困境冲突,从而使学习者在冲突之余获得了为适应终身学习而选择的某些自由,某些主动性。而强迫,原本只是就某一对象而言的教育行为,这种行为又基本上是由上而下的、由社会需要而到个人承受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行为,因此,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往往是决策者凭借超前或先行意识进行选择的。这样,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的“唯学历”、“唯文凭”的盲目追逐,就会不可避免地在较普遍意义上发生。而我们走向终身学习的学习者主体,因此必须真正弄懂终身学习,并且极力回避如此的盲目追逐,这是实现角色转换的又一基础。
学习者最终走向终身学习,完成作为内在价值生长的因而是主动建构的角色转换。我认为,学习者主体应选择适合自身的必要性策略:其一,成长自我。终身学习必将使教师逐渐适应把学习者视为教育活动的中心的角色,教师将会以宽松的“指导者”的角色意识给予学习者以越来越多的自由,以至学习什么以何种方式学习都将成为学习者自己的选择对象。由此,学习者能否转换角色意识,把接受教育接受培训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成长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主动性就是十分严峻的课题。这既是当教师真正成为“导师”的情况下,学生必须向自我成长的“学者”发展的道理。“学者”的成长,不能只关心“导师”的教,而必须更关心自我的学。其二,约束自我。如果说教师的“导”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责任,或者说,他总是在关注社会责任的基点上来释放学习者的,那么学习者就有必要在成长自我的同时,自觉地承担与社会责任乃至职业责任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学习化社会里的终身学习毫无疑问地要求学习者以百倍的责任心来寻求主体成长与社会需要间的和谐关系,在外部约束释放的条件下,主体意识中恰恰应建构起自我约束的机制,角色转换必以这种机制为重要条件。其三,升华自我。学生向学习者的角色转换是一种教学观念适应学习化社会的积极的转换,因此它不仅是把价值取向由外在转向内在,把学习主体的功能由被动转向主动,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主体的需要层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提升,单纯功利性的需要、缘于外在价值创造的主体被尊重被热爱的需要、自我之精神意义实现的需要,必将是学习者主体的逐层升华的选择。因此,向上的自我建构、自我建构性学习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策略。
三、必然张力: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启示(注:资料参考 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尽管建构主义的教学哲学、学习理论尚在发展中,而且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尽管我们已有的研究还不足以对其作出恰当的综合评价,然而,仅就学习者的学习而论,特别是仅就终身学习的特定意义和价值而论,它依然可能给予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1.适应师生角色意识转换的特殊领域。我们有关角色意识转换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了比较宏观的终身学习范畴的,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些哲学理念,或许不尽适合这样的范畴,但是在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特殊领域,它都有较多的合理性。譬如,建构主义教学哲学不仅把以往的传统教学称为客观主义或传播主义,而且认为这种教学即使无害,也不可能或无意义,这就比较适合成人教育;而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所主张的“学习不应该由外部来决定,学习不应该是对外部准备好的、然后被主动接受的信息或知识的‘加工’。学习乃是每个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以及“学习主要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负责”等观点,同样极适合于成人教育。因为,这些基本理念至少启示我们解决以下问题:现行成人教育之保守性的改造、现行成人教育在学习化社会及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责任归属。如果说,以往我们在成人教育中的最大失误,正是受客观主义、传播主义的影响而把在职成人继续教育与学习视同全日制学生、并且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也依然固守在知识量的增加、知识系统的掌握方面;如果说,以往我们在成人教育中的责任归属,总以教者的情况为导引,而没有以学习者自己负责的目标为追求;那么可以认为,只要我们主动研究并寻求在职成人学员的学习情境,引导其在职业的真实情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就完全能创造出教与学的真正激励,“真正有助于学习者自己进行对自己有高要求的、持久的学习”。为此,可以提倡一种成人教育的“教”的理念:为不教而教。相应的理念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建构:终身学习。
2.适应师生角色意识转换的策略领域。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发现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教与学的原则要求,在走进学习化社会的情境中,特别是在成人教育与教学中,它们可以引为策略,或者,拓展一些新的教与学的思维趋向:
教师的教。为终身学习而教,就完全可能不再拘泥于确定性、系统化的知识技能的教授,不必在这样的教与学的形而上学的僵化的想象中去追求培养某种能力,甚至我们没有必要预设学习终点;为终身学习而教,应百倍地重视提供给学习者以问题情境,注意学习者的经验基础及其兴趣,注意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的深层策动,而且应审慎地对待不同学习者的经验以及个性特殊性,因为引导学习者主体的兴趣与主动建构学问的动机,比教给有限的学问重要得多;为终身学习而教,应抛弃或淡化终结性的结果评价,而把主要的测量与评价行为放到过程上来,还应克服单一的外部评价、教师评价,重视主体评价、自我评价。其实,当我们抛弃“唯学历”的自欺欺人的追求之后,当我们透过掌握僵化知识的传统的学习藩篱发现素质目标之后,评估就可能找回自己的本质的和核心功能了,这即是改造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创造持久的、主体自觉的终身学习。
学生的学。未来的学习,无疑只能是主体主动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从认识论意义上来诠释学习本质的问题,而是从人自身的发展、人类自身发展必趋向于建构完满的学习者人格的意义上的理解,未来人的自我尊严感受以及自我实现体验都将与学习结缘,无知或不能可持续性发展,决不只是会失落人的社会价值,而同时也将失落人的主体价值;未来的学习,应接受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理念,因为在合作的、宽松交流的、对话式的学习中是能够真正产生主体激励的,而且,建构主义主张的展现错误的学习原则也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以往只习惯于隐蔽错误或简单地否定错误,而不能展现并研究错误,这不能不说是极保守的习惯,我们的学习缺乏存疑及批判思维的活力,可能正与此相关;未来的学习,还要向更深层次追寻“学习的学习”,这类似赞科夫主张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学习者如果真正进入了终身学习境界,融入学习化社会之中,他必然要了解自己,“从总体上了解自己的思维和学习及其过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最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