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_国学论文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_国学论文

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传统文化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达公司)、青岛大洲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分别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对他们自觉运用传统文化加强企业管理的做法进行了实地调查,深感传统文化魅力之无穷、融入企业管理之必要。现以亨达公司为例,对如何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以期助推企业科学发展特别对破解当前“用工荒”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成功实践

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更是一个企业经营质量的体现。多年来,亨达公司积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构建起和谐劳动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员工成长、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一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塑员工做贤人。将启蒙养正的《弟子规》作为职业培训重要内容,一以贯之,常态坚持。职工一进厂就由专职教师讲授《弟子规》原文,端身正意、理解内涵;同步开展“感恩父母从洗脚开始”活动,传递亲情、弘扬孝道;每天以班组为单位诵读30分钟《弟子规》选段,进一步掌握要义、陶冶情操;建设2万多平方米的圣贤园,内设道德墙、孔子圣像和文化长廊,车间、餐厅等场所悬挂格言佳句,随时可读、入脑入心;室内外弥漫着《感恩一切》等善音雅乐,涤荡灵魂、修养身心;建设配备一流声光电音响、可同时容纳3200人的中华传统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高德大儒开办讲座,举办《弟子规》背诵比赛、感悟演讲会,形成了仁爱向善的浓厚氛围。

二是完善薪酬福利保障机制,把员工当家人。大力弘扬儒商文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实行全员保险、应保尽保,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从不拖欠。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和薪资激励机制,让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成果,员工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环比年平均涨幅达15%。公司每年定期免费为员工查体,每逢中秋节和春节便租赁几十辆大巴车免费接送外地员工,建立可同时容纳1760人的职工餐厅,配套设立大型网吧等娱乐场所,设立500万元的“王吉万爱心基金”表彰道德高尚、履行孝义的员工,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三是健全民主参与机制,视员工为主人。充分发挥员工主体地位,对生产经营、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实行厂务公开,让员工有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使企业“家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公司在一线员工中成立干部监督管理、信息沟通等八个管理小组,代表员工监督和审查有关重大问题;公司工会设立110多个工会小组,小组长可直接参加总裁运营会。公司成立以来,从未发生一起职业病例,未出现一次员工投诉。

四是强化教育培训机制,助员工成能人。为员工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模型,从新员工入职始,就进行素质能力测试,根据每个人意愿及特长与企业发展需要,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依此有选择地进行培训与试用,大大增强了员工的成就感与归属感。每年都花巨资通过EMBA等渠道进行学历教育,与地方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进行定向培养,派遣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另外还成立青岛市专家工作站和技师工作站,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为社会及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二、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取得明显成效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的普及收到良好成效。

一是员工综合素质普遍增强。厂区内孝老爱亲、感恩恭敬、文明礼让蔚然成风,偌大厂区竟然见不到烟头和纸屑,上千人就餐的食堂没有大声喧哗、无端浪费现象……良好的素养促进了员工业务技能的提高,公司90%以上管理人员是从一线提拔起来的。

二是招工难问题迎刃而解。员工视厂为家,舍不得离开,还主动把亲朋好友介绍过来。近5年来,老员工春节后返厂率都在97%以上,2013年返厂率高达99.3%,在当前大多数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困扰情况下,这里逆势出现了“用工热”现象。

三是企业整体形象明显提升。近几年,公司邀请全国著名专家讲授传统文化达12次之多,受众6万人次,极大凝聚了团结进取的力量,形成独具特色的“亨达现象”,中央电视台等数百家媒体予以报道。被评为首批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之出现了金钱至上、道德缺失、唯利是图等不良现象。亨达公司的实践证明,只要大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就能赢得社会和消费者广泛尊重,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几点启示和感悟:

一是企业文化要更多体现民族文化品格。企业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漫天说教,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企业发展目标与个人愿望有机融合,时时以员工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管理大师彼得·杜鲁克曾经说过:“企业文化越是符合民族文化,就越能扎根久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老祖宗创造了很多智慧,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让中华传统文化瑰宝重现异彩,把背景各异的个体凝聚成团结和谐的群体,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是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而“道德”二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纲领所在。“道”即自然规律;“德”即遵从;“道德”即遵从规律。“立德、立功、立言”,教会做人头等重要,道德教育才是企业文化灵魂所在。目前大多企业文化的根源缺失正在于仅教人做事而没有教人做人,即教的是“术”而非“道”。偏离了“道”的企业只推崇商业模式,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致出现所有人都不愿出现的结局。这是当今业界最应该反思的。正如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所说:“与GDP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成就相比,中国的文化事业没有充分发挥育民作用,以致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严重。”大道至简,以《弟子规》为代表的朴素的传统文化教育后辈敦伦尽份、防邪存诚,蕴含了很多做人的哲学道理。它好比“防腐剂”和“洗涤灵”,人们只要学懂了它,就能帮助清除心灵污垢,恢复人的本善之心。可以说是谁学谁受益,真学真受益,早学早受益。

三是企业领导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己才能化人,上行自然下效。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传承,主要领导在塑造组织文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的个人魅力和言传身教就是一种无声号召和导向,会对广大员工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亨达公司董事长王吉万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董事长不让任何一个员工掉队,首先董事长自己不能掉队。”这一心声就是亨达打造道德高地的指路明灯,为传统文化的持久弘扬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四是文化传承要深入持久常抓不懈。传统文化就像空气,环绕在每位员工周围,发挥着应有的鼓舞、凝聚和指导作用;传统文化又像土壤,沉淀在每位员工脚下,发挥出强大的涵养和培育作用,为企业基业长青注入更多动力。确立文化理念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之不断传承和推广,使其深植于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发展道路有多长,传统文化弘扬过程就应该有多长。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长效机制,促进文化传承经常化、制度化。

五是企业管理要由点及面抓好转型升级。回顾20世纪七十年代《财富》杂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可以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不是由于企业文化无法升级换代而造成的。“民族自信心比GDP更加重要。”企业管理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统领,实现转型升级:在领导方法方面,由“让员工干”向“带领员工干”转型;在管理方法方面,由“管理要求”向“解决需求”转型;在执行方法方面,由“目标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型;在经营机制方面,由“目标考核制”向“利润中心制”转型。

“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使中国企业管理拥有无比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要继承传统优秀的、吸收外来先进的、创造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符合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把中国传统文化灵活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民营企业能够做到的,其他性质的企业也同样、甚至更有条件做好。

标签:;  ;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_国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