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回荡儿童“心灵”之声论文_凌丽花

语文课堂回荡儿童“心灵”之声论文_凌丽花

凌丽花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二五小学 342200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在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冲出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敢想敢说,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智慧的火花在不断闪烁。让语文课堂回荡着儿童“心灵”之声,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营造轻松课堂——建立心灵绽放平台

语文课上,我们都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入作者之情,入文章之境。在情景对话中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提高对话质量,培养学生飞扬的个性。情境的创造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语言能力。因此,我们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点拨能一下子点亮孩子的心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好坏,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完全取决于老师的点评,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艺术。

曾记得杨澜主持春晚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在舞台上摔了一跤,她打趣的说:“我狮子滚绣球的功夫还不到家,还是看看专业演员的表演吧。”一下子将尴尬的局面打破,活跃了气氛。

同样,教师精妙的语言确实能唤醒学生沉睡的细胞,也许就是那么一句话,学生的活力、生气就被调动起来了。记得特级教师支玉恒来南京的一次讲课,教师叫起立时,对学生问候了一句“同学们好。”学生回答也很自然“老师好。”接着老师又来了一句“同学们真可爱。”孩子们也来了一句“老师真可爱。”全场哄笑,支老师微笑着反问:“支老师这么大年纪了,也能叫可爱吗?”孩子们立刻会意。在轻松的氛围中,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大胆思考,大胆表达。整节课是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快乐地思考着,学习着。无论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充分发展。那时候,我们深深感到做为一位优秀老师的学生,那是一种幸福。

二、挖掘文本内涵——找到师生互动“话”点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越喊越响,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们有必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亲近,去深入地细细品味。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文本对话:

1.要求教师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状况,把握其写作的动机,研究其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这是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有些教师不屑于做此番工作,只满足于课堂上形式主义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简介”,结果是隔岸观火,影响了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2.要与作品对话,精读文本,读懂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分析作品的思路和表现手法,思考作品中的每一句话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采用其他表达方式,并在关键处融入自己对文本的见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广泛占有资料,也可以参考名家对作品的解读,但要抱定一种批判的态度,将别人东西内化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有文学评论家的眼光,作家的情怀,教育家的气质。

3.要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初读作品时的感受和想法,并将其暴露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相比照,发现学生阅读时闪现的创造火花,求同存异,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 这一环节也是被许多教师所忽视的,许多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低,原因就在于教师不了解学情,缺乏教的针对性。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可能比教师深刻,只有准确掌握学生学的信息,教学设计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对文本要深入挖掘,让学生在发现中创造。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品格,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让书本束缚了思想,既要遵循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新课标要求的“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个性”的体现。

三、激活质疑课堂——教会学生思考触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渴求、探索的愿望,诱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当然,关键是要诱导学生“生疑”,从而打开他们的思维。

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等等,或者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说明光让学生敢于质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逐步掌握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应该在难点的地方、关键的地方和有困惑的地方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具体来说:

1.从课题上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

2.从文章的中心词语上质疑。文章的中心词语是全文的核心,全文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如《生命生命》一课可抓住“生命”这个中心词,引导学生提出“文章举了几个事例来感受生命的存在?”“从这几个事例引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等问题。

3.从课文的重点句段上提出问题。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当质疑问难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而只有我们的学生持有质疑问难这把“金钥匙”,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论文作者:凌丽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1月总第8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回荡儿童“心灵”之声论文_凌丽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