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风改革_自主学习论文

论学风改革_自主学习论文

论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

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而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在综合不同流派学者的理论基础上,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③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割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②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④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国外学者将探究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在我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只是在我们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首先在于我们对“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究竟什么是教育呢?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老师在上课,这是不是就一定是教育呢?教室里发生了什么?学生获得的又是什么?

或许,可以这样提出问题:我们究竟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愚弄”、“欺骗”、“宰制”、“裁制”、“灌输”、“洗脑”、“戏弄”、“麻痹”、“蒙蔽”、“操纵”、“说教”、“禁锢”、“贬抑”、“束缚”、“宣传”、“奴役”、“戕害”、“蛊惑”和“教唆”等等区分开来?而所有这些都可能以“教育”的名义和以貌似教育的面目与形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学校之中。

教育作为文化一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所谓“引导”就意味着:(a)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解决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而设定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凝聚着一定社会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追求。

(b)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好受教育;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闻道在先,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

(c)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引导”区别于“宰制”、“驱使”、“奴役”和“愚弄”。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而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

价值引导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的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精致细密的体认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激赏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

而所谓“自主建构”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着、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

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显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在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

我们今天的教育理想之光黯淡,人文关怀缺失,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有着把人“物化”和兽化、把教育活动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嫌疑,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赡的校园生活,特别是课堂生活变得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的确是很难指望他去开拓、去创新的。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探究的需要;

·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

·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责任承担的需要。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几个方面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注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提供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还在于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的概念、定义、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基本事实等等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具体地说,至少包括以下6个方面:

·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

·情感的丰富、细腻和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的形成、巩固和熟练。

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三、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教师在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其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裕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校本课程即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民主化落实的重要途径。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教育与生活”意味着:

·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的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与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关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的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成全;

·“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也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第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志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合这项工作。教学过程由以下事件构成:

·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的需要;

·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

·激活学习所必须的先前经验;

·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

·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促进保持和迁移。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样一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将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在如下情况下,学生有可能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因此,教师的教学采用如下策略,有助于增进教学的效果: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标签:;  ;  ;  ;  

论学风改革_自主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