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海外上市论文,中小企业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4-0013-05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国际竞争力是由B·伯拉萨在1964年首次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各种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创造增加值,积累国民财富的能力。迈克尔·伯特则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即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可以看出,前者是从宏观层面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界定的,而后者则从微观层面给出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然而两者对于企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并没有进行准确的界定,而只是从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国内的学术界对于企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其实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其理论本身具有较为明显的探索性和不成熟性,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性实际上是企业国际竞争力一般理论不成熟的结果;二是至今还没有把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真正纳入到较为严格的经济分析框架内,而更多的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来进行较为纯粹的对策研究。虽然国内有些学者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指标体系来进行数量分析,判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①。但是企业涉及到多个行业,不同的行业对指标的要求不同,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数量上的分析。目前,国内学者在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通常是借助于国外学者的观点,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此后,一些学者就开始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了。其实,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从国际化程度方面加以强调的,它与企业的跨国经营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化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而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它蕴涵于企业内质中,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可以看出,国际竞争力其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具有的竞争能力。

对于我国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而言,笔者认为其国际竞争力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环境左右而形成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决策形成的竞争力,所以对于它们来说,国际竞争力既取决于国际、国内和部门的环境,又产生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效率。我国中小企业由海外上市到跨国经营才刚刚起步,所以前者是更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生命周期与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一)我国中小企业海外上市的必要性 据统计,国内目前有23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和利润分别占到全国总额的60%和40%,外贸出口总额占到60%。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来的,而且大企业也是从中小企业发展来的。无疑,中国经济的未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并不乐观。据众法网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折算为平均每天有2740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小时就有114家企业破产,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破产。60%的企业将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将在10年内消亡,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0%。

另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比较滞后的,以我国与美国、日本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的比较为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和美国以及日本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偏低的。目前全球化的进程是受国际性公司利益的驱动,它加剧了世界的不平等。当外国企业进入时,他们经常会毁灭本土的竞争者,打击许多中小企业希望发展民族产业的雄心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中小企业的行为准则就是“森林法则”——要么吃掉别人,要么被别人吃掉。因此,为了逃脱被人吃掉的命运,一些有远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纷纷选择海外上市,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足够的发展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或者直接从事跨国经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在生命周期中的定位 美国人伊查克·爱迪斯曾用20多年的时间研究企业如何发展、老化和衰亡。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他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十个阶段,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在不同的时期,企业的竞争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图1所示,处于孕育期和婴儿期的企业由于处于创业阶段,通常其成功的概率较小,而且主要是在国内经营,因此其国际竞争力很低。进入学步期和青春期后,虽然企业会面临一些诸如创业者陷阱、企业分离和融资困难等经营上的瓶颈,但是其国际竞争力还是显著上升的。我国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正是处在这个阶段,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我国刚刚度过婴儿期的中小企业为了求生存,获得生存资金,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不健全的情况下,不得不走出国门到海外的资本市场去“淘金”。因此,便涌现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海外上市浪潮。当企业在海外上市之后,便会随即运用直接融资得到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因此,其国际竞争力便会显著上升。

图1 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关联图

三、我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应用于国际竞争,他认为一国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因素;相关和辅助产业等六要素,它们构成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于我国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来说,笔者认为对其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外在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

1.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FDI对我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的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既有直接作用同时也有间接的作用。直接作用表现为:FDI的技术外溢可以使中小企业通过不断的模仿和改进技术,实现“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同时,FDI也促使中小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了获得所需要的创新资金,为了缓解国内的竞争压力,中小企业不得不到海外资本市场去谋求资本支持并从事跨国经营。可以说,外商直接投资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FDI的间接作用表现为:通过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的流入作用于宏观层次的国家竞争力并在产业层面上影响一国各产业竞争力的产生、培育和发展过程。然后,从宏观层次和产业层次影响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和国际竞争能力。

2.对外直接投资。现代国际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认为在国际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本国生产技术或资本的外流转移,还包括利用东道国金融资本和部分配套生产资本成分。在东道国金融市场进行短期流动资金甚至中长期资金的筹措,以弥补母国提供全部经营资金的缺陷,已逐渐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通用模式。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以及中小企业还存在着信用危机,中小企业从国内获得资金的渠道和数量有限。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就不得不借助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从表2中可以看出,到2005年底为止,我国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全都分布在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前十位的省、市、自治区中。这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优势地区的中小企业拥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获得并保持这种竞争力,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就通过海外上市的形式获得资金支持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以扩大市场份额。

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投资,有利于吸收和运用当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有着巨大作用。以此为目标的中小企业通常为技术性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常常会选择美国纳斯达克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市;二是以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这样不但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比较利益,而且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获得丰富的生产资源,从而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提高经济利益。以此为目标的中小企业所从事的通常为传统产业。因此,这些中小企业通常会选择新加坡为上市地点,这样有助于就近投资。

3.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能够帮助群内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激发知识分享与技术创新,扩展企业网络,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尤其在集群内已经有企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时,就可能带动群内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集群还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和推广共同商标来谋取差异化,并通过统一对外谈判来增强谈判能力,也较容易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集群效应”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使其成本降低,同时,又促进了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集群内的企业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现阶段,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垄断程度较低,生产企业过多,许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或处于亏损状态,使得生产要素不能顺利得流出,无法进行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从而产品的无差别化形成了低水平的竞争,造成产品质量退化,影响了集群整体的竞争能力。因此,中小企业集群中一些发展速度较快的核心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通过海外上市的手段谋求发展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可以说,中小企业集群促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也是其国际竞争力的根源所在。

(二)海外上市中小企业竞争策略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我国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是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有可能成长为中小型跨国公司的企业,其经营战略的制定,就是在市场上进行的不断的博弈,这种战略性博弈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智猪博弈”(渐进国际化)和“顶牛博弈”(快速国际化)。

1.智猪博弈。

假设一只大猪(占统治地位的猪)和一只小猪(较为弱小的猪)被关进同一个笼子里。笼子的一头有一个按钮,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按钮,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按钮需付出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的劳动。因此,每只猪都必须做出决策:是等在食槽旁边,还是去按按钮。因为按钮和食槽在笼子的两端,所以去按按钮就要晚吃。如果是小猪按按钮,则大猪先到。当猪食被吃完时,大猪可以吃掉9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小猪先到,小猪可以吃到4个单位的猪食,而大猪吃掉6个单位;若同时到达,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主吃到3个单位。在这场博弈中,无论如何行动,大猪都处于有利地位。对小猪来说,情况非常明了,无论大猪如何行动,它最好是等在食槽边。

“智猪博弈”说明了在某个市场上,一个占主导地位、控制着市场的企业和它的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竞争情况。对于我国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来说,跨国经营已经是大势所趋,也是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国际市场的竞争远比国内要激烈的多,面对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正确的竞争决策将是关系公司命运以及竞争力强弱的关键。

2.顶牛博弈。

“顶牛博弈”是古典博弈论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设想在一段笔直道路的两端,各有一个司机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开足马力向对方冲去。如果双方都停在道路中央,结果将是灾难性的。但是如果双方都退避让路,他们虽然都安然无恙却都成了“胆小鬼”。如果一个勇往直前而另一个退避让路,则前者就会非常荣耀并享有较高的满足感。

可以看出,该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既有两个满意的解:司机1勇往直前,司机2退避让路;司机2勇往直前,司机1退避让路。其中,司机1和司机2实力均等,通常会采取威慑或惩罚的竞争策略。

对于我国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而言,上市之后的实力会明显增强,通常企业上市后会重新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从而进行竞争战略上的调整。不同的战略选择对应着不同的博弈过程,不同的博弈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很显然,如果企业采取“智猪博弈”,则其国际竞争力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变化。这种企业即使上市后得到了足够的资本也不会去进行研发,开拓新的市场。因此,这种企业通常国际竞争力不会显著增加。但是,如果企业采取“顶牛博弈”,则情况就不同了。采取这种竞争策略的企业通常会加大研发力度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积极地竞争迅速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这种企业则不会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有限份额,进军国际市场是它们必然的选择。

四、提高我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根据企业海外上市网和财网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为止,我国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到海外上市,约占我国海外上市企业总数的16.7%。德国管理学教授赫尔曼·西蒙曾经将德国的绩优中小企业命名为“隐形冠军”,就中国而言,我国的“隐形冠军”就是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在上市之后通过跨国经营,能够使其营业收入迅速增加,有些企业在第二年就可以发展成长为一家中小型跨国公司。所以提升我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海外上市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政府应该调整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投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融资政策、产品出口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尽可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另外,还要打破垄断,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政府应担当产业贸易的中介组织,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好向导。

(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外贸出口额的60%,但基本是建立在低质、低价的粗放经营基础上,过度的依赖低价策略去得国际市场份额,造成倾销、技术方面指控不断,许多中小企业难以应付。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竞争加剧,资本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知识投资将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趋势,中小企业有待于从传统的寻求自然投资为导向的初级形式向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高级形式转移,增加R&D投入,提高创新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三)正确选择跨国经营的产业、区位,合理选择跨国经营的时机 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对外投资应从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应选择拥有中国特色的出于边际位置的产品进行出口,这样我国实用性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才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区位选择上,应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当或稍低于中国的区域,以便使我国产业“梯度递减”。

(四)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是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生产的产品符合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化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

注释:

①王东,彭胜文,王凯华: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

②引自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谈中小企业的发展。

标签:;  ;  ;  ;  ;  

中国海外上市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