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举国论文,体制论文,优势论文,我国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02)05-0007-05
世人瞩目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中国体育代表团以金牌、奖牌总数名列第三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圆满完成了征战悉尼奥运会的任务,获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中国竞技体育的伟大成就,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强有力的领导,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积极成果。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是我国政府领导下的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以集中领导、“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在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腾飞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向21世纪的中国竞技体育,为了实现21世纪第一个10年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对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研究,探析“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
1 “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活动实行以国家机构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即国家管理型体制,由国家一家来办竞技体育,社会基本上不参与。“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集权于体委,对体育实行独家领导和管理的模式。建国以前战争年代的管理习惯的延续,建国初期国际上的封锁,社会主义僵化模式的束缚,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的限制,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需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便产生了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简言之,“举国体制”的产生是在整个国家处于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这种国家宏观管、办体育的制度具有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的形成优势,攻击尖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使得作为整体的中国体育树立了在国际体坛的形象,树立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 “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孕育了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华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飞跃。同时,1979年中国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关系,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国当代体育成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机遇,迎接挑战,原国家体委及时调整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统一竞技目标,突出奥运战略,集中力量,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并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将全国上下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群体,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自觉的追求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使中国的竞技体育从此踏上了建设体育强国之路,中国体育开始了全面走向世界的历程。对此,从历届亚运会和奥运会获奖牌情况可略见一斑。
表1 1982~1998年中国参加亚洲运动会获奖牌简况
届次
时间
地点 金牌
银牌
铜牌
排名
第9届
1982
新德里 61 51 41 1
第10届 1986
汉城
94
82
46
1
第11届 1990
北京 183
107
51 1
第12届 1994 广岛 126
83 57 1
第13届
1998
曼谷
129
77 68 1
表2 1984~2000年中国参加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奖牌简况
届次
时间
地点
金牌 银牌
铜牌 排名
第23届
1984 洛杉矶
15
8
9 4
第24届
1988 汉城 5 11 12 11
第25届
1992 巴塞罗那
16 22 16 4
第26届
1996 亚特兰大
16 22 12 4
第27届
2000 悉尼
28 16 15
3
从表1、表2可看出,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不但连续五年获得亚洲运动会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在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奥林匹克盛会上,我国能在十几年的时间内跻身金牌总数三强之列,充分显示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高速度,证明了“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其具有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日本等国所采用的分散体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袁伟民同志在悉尼奥运会结束后的汇报发言可谓切中要害:“中国体育代表团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育事业得到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重视和支持。运动人才都是地方培养输送的,没有“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就没有体育事业的更快发展。”
“举国体制”、全国一盘棋是计划经济时代体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社会运行机制的核心原则。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必然带上了这个历史时代特有的烙印,在实施过程中自然会暴露出自身的许多弊端,从而对竞技运动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政府的包办一切,统得过死,严重的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下级的智慧和进取心,也极大的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抹杀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底子薄、社会基础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的现实,使得政府办竞技体育在财政上不堪重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无法有效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政府的包办造成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众所周知,体育具有两重性:其一,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体育的政治、教育、社会功能决定的;其二,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产业,这是由体育的经济功能决定的。“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在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的同时,必然会限制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和拓展,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如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弊端。
在80年代末,随着对“奥运战略”的逐渐重视,提出了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计划,即“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对“奥运战略”的目标、实施步骤、措施等等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在随后的1993年正式制定并通过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年2000年)》。与此同时,原国家体委为了缩短战线,集中有限的财力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在奥运会上多得金牌,做出了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始,体育比赛的项目设置原则上与奥运会设项接轨的决定,除保留中国传统的非奥运会项目武术外,其它非奥运会项目均不再进入全运会。由此,原国家体委批准正式开展的80多个项目,被分为奥运会项目和非奥运会项目。由此产生了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的巨大反差:一方面奥运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由于得到特别扶持,使项目发展呈现出人财两旺、欣欣向荣的姿态;另一方面,非奥运会项目由于投入不足,使得人心不稳,项目发展萎缩。这种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现象的普遍存在,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再次,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是奥运会,而奥运项目几乎全是西方运动文化的产物,因此,要向奥运文化靠拢,就得放松或放弃对祖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提倡,或者把祖国运动文化按西方规范改造。为了向奥运会靠拢,就得突出那些预计可获得奖牌的大项目或大项中的小项目,势必放松或放弃一大批人民群众已经或正在开展的运动项目,缩小了运动项目的活动范围,减弱了丰富性和普遍性。这样,脱离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基础,变成了社会超前的产物,导致了我国人民运动生活的颓变。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在社会上难以受到重视,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社会基础,使许多所谓的奥运会项目几乎在民间失去了阵地。对此,从历届奥运会奖牌分配表即可略见端倪。
表3 第23~27届奥运会奖牌分配表(按项目分类)
届次
第23届第24届第25届 第26届 第27届 合计
射击
3 2 2
2
10
举重
4 2 5
11
击剑
1 1
体操
5 1 2 1 3
12
排球
11
跳水
1 2 3 3 5
14
乒乓球
2 3 4
4
13
羽毛球
1
45
游泳
4
15
柔道
1 1 24
田径
1 1 13
跆拳道 11
总计
15 5161628
80
从表3可见,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射击、举重、体操、跳水、乒乓球等项目,除乒乓球外,其它项目在群众当中普及率大部分偏低。而在群众中普及性较高、影响较大的三大球以及田径、游泳等项目竞技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却具有较大的差距。正如袁伟民同志在悉尼奥运会结束后的汇报发言中谈到的:“在田径、游泳基础项目和水上等项目中,我们都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社会影响大的球类集体项目中我们技术创新不够,队伍青黄不接,发挥也不理想。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竞技体育就不可能形成坚定的基础。”这里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项目的取舍与成绩的差距,不能排除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是体制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样也不可否认。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和发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思路
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体育事业必然要随之变革。因此,体育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轨道上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道路上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事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更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原有形成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尚未彻底破裂,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的过渡时期,继续坚持“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从国情出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完善和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现提供以下思路:
3.1 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保证竞技体育资金的落实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首先表现在强化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上,如美、法等国,政府由原来的间接管理变成现在的直接干预。法国青年与体育部执行了长达10年的“体育振兴计划”。美国实施了“奥运主队计划”、选材的“社区奥林匹克发展计划”、社区福利的“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和“就业计划”。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也圆满地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其次在资金投入的力度上,许多国家尽管竞技体育经费占政府体育经费的比例和人均体育经费的数额已经很大,但近几年的投入又不断增加,这样就明显地提高了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也必须加大,这是保证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那些普及程度低、商业价值小,但又代表国家水平的奥运会重点项目,坚持财政投入为主,但在工作策略上必须抓好四点,其一,充分挖掘项目的潜力,以重点优势项目的数目精,队伍大为取向,加强集团军的建设,逐步增加能够或接近争夺金牌水平的比率;其二,加速体育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贡献率,形成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其三,是对于社会影响较大、普及率较高、观赏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可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走职业化、产业化道路,借助社会竞争机制将这些竞技体育项目推向社会,借助社会力量来办体育,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本组成形式,吸收社会资金,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各种专业队逐步溶解到协会、俱乐部或某一组织当中,改变国家或省市政府一家投资的状况,解决我们长期培养人才渠道单一,训练体制一包到底的弊端。其四,在机制上促成“要我练”到“我要练”的思想观念转化,最终实现原来主要靠国家办体育的单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层面、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形式的转变。
3.2 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竞技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对竞技体育的市场进行开发和有效的监控
目前,我们对待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因为世界大赛出现了过度的商业化就全盘否定,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一些做法。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运动项目的商业化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布局,特别是对职业队的数量和地区合理的安排。第二,加大运动员在国内外的合理流动。第三,对比赛的规模和日程进行研究,使之更合理。第四,制定严格规范的项目产业化法规,并严格执法,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五,安排和协调好电视转播和门票收入的分成,保护各方的利益。第六,要照顾不能进入市场项目的利益。对于成绩一直不好和奖牌数少的项目,要交给社会进行社会化管理。
3.3 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加大国际交往的力度
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是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特别是一些最先进的服装、器材和训练方法,大量地运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体育的未来充满了生机,也为各国的竞技体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然而差距还是巨大的。我国体育科研和实际训练的脱节是有目共睹的。我国不仅要制定好体育科研发展的战略,而且还要有具体的措施,并落到实处。具体措施有:第一,加强大型综合基地的建设,并有效的利用;第二,组织大型多学科的科技攻关机构,对基础项目和金牌数多的项目进行集体攻关和招标攻关,特别是田径和游泳项目;第三,优化体育科研机构与优秀运动队的强强联合;第四,建立科技教练的责任制,强化科研意识,加强对体育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第五,组织定期的教练员科研培训,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和互访,请进来、放出去,形成体育科研的开放体系。
3.4 重视世界大赛成绩和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进一步调整奥运项目布局,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世界大赛许多项目和许多赛事都是非常重视比赛的成绩,除商业利益外还在为奥运会资格赛做准备。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奥运会到来的前期,积极参加一些国际大赛,为奥运会多争入选名额。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况且,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不能靠一时的运气和气力。目前,在我国还有许多方面的关系没有理顺,如体育总局与地方的关系,体协与俱乐部、运动队的关系,高水平运动队与后备队伍的关系,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等。在这方面,第一,我们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奥运目标是最高的目标,各省市都要围绕奥运目标,一致对外;第二,要完善项目设置,搞好重点项目的布局,并完善训练体系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第三,要改善训练的条件和文化生活条件;第四,要把优势项目和金牌数多的项目的国内比赛有意识的分级设项,如全运会、省运会考虑不同年龄运动员分级一起参加,可以互相学习,以老带幼,使年轻队员尽快成长。
3.5 加强训练理论研究,净化竞技体育发展环境,以赛代训,提高训练水平
对于传统的训练理论,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但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应认真进行研究,为我所用。当前,有许多训练理论都要重新加以审视。例如,在传统的训练理论中,冬季训练、比赛是练兵的大好时机,然而,国外许多运动员放弃参加冬季的比赛,集中精力消除那些制约运动成绩提高的因素,或者是更新训练手段、训练方法和训练结构,或者致力于探索使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更加和谐的方式。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训练、比赛环境也是一个亟待规范和净化的领域,不良风气和恶劣环境都极大地干扰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我们必须端正态度,更新观念,制定法规,加大打击力度。因为,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任何侥幸的心理都是不可取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获胜。
以赛代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由于商业化影响和一些项目联赛的开展,不仅要求运动员很快适应比赛,而且要求运动员长时间的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许多项目不可能让运动员较长时间保持完全封闭的训练状态,而且世界资格赛和锦标赛等比赛形式大大的增多,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运动员适应这种变化,以赛代训。
3.6 对奥运项目设置的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针对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获准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运动项目的有关规定,我们首先要对奥运会常设项目进行优化和合理的布局,其次我们要对一些符合列入奥运会条件的运动项目进行研究,并针对举办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尤其要考虑近几届奥运会设项新的发展趋势,如增加个人和双人项目、新兴而又普及的项目、举办国的优势项目、男子有而女子没有的项目、观赏性强的项目。对这些预测好的项目,我们要早作准备,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布局和训练,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我们的长处,多拿金牌。
4 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是现阶段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必然。为了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保持传统项目优势的同时,加快竞技体育改革,着力提高薄弱项目的竞技水平,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