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变动论文,内部结构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过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受到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效果影响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因此,考察中国近十几年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状况,分析其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第三产业内部的部门众多,全面分析繁杂而凌乱。为此,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部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其中前两个部门代表传统的第三产业部门,后两个部门代表新兴的第三产业部门。通过对它们结构变动的考察,可以反映出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过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的变动
资料表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两个传统的第三产业部门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比较高(2.96%、6.89%);占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更高(11.04%、25.71%)。而两个新兴部门则相去甚远,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仅为0.44%和0.12%;占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相当低(1.64%、0.45%)。这说明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变化呈二元结构特征。进一步分析来看,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表一 第三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变化
交通运输邮电 批发零售餐饮业
通讯仓储业
年份占全社会占第三产业 占全社会占第三产业
劳动力比重 劳动力比重 劳动力比重 劳动力比重
1985 2.5615.324.6127.62
1986 2.6815.604.7127.36
1987 2.7515.454.8727.38
1988 2.8015.295.0527.57
1989 2.7515.005.0027.30
1990 2.7714.885.0126.95
1991 2.7714.685.1427.22
1992 2.8214.265.4127.33
1993 2.7813.105.7627.16
1994 3.0413.206.3827.76
1995 3.1112.906.8728.51
1996 3.3612.917.5228.94
1997 2.9611.046.8925.71
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其它
年份占全社会
占第三产业 占全社会
占第三产业 占第三产
劳动力比重 劳动力比重 劳动力比重 劳动力比重 业劳动力
比重
1985 0.28 1.650.07
0.43 58.28
1986 0.30 1.720.07
0.43 54.89
1987 0.32 1.810.07
0.41 54.95
1988 0.36 1.950.08
0.42 54.77
1989 0.37 2.020.08
0.42 55.26
1990 0.39 2.070.08
0.42 55.68
1991 0.40 2.120.08
0.44 55.54
1992 0.42 2.110.09
0.46 55.84
1993 0.45 2.120.11
0.52 57.10
1994 0.43 1.870.12
0.52 56.65
1995 0.44 1.830.13
0.53 56.23
1996 0.49 1.870.14
0.54 55.74
1997 0.44 1.640.12
0.45 61.1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计算。
第一,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在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缓慢上升;批发零售餐饮业对吸收劳动力就业贡献较大,接近第三产业总就业比中的1/3;而且十几年保持相对稳定,且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这表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增长速度较慢(年均增长1.35%),低于第三产业就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年均增长4.05%);批发零售餐饮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增长速度基本上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相一致,它在全社会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也表明其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可以继续开拓。
第二,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从比重变化来看,不论是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还是占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都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从比重的数量来看,所占比重太小。这表明,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增长速度较慢(年均增长分别为4.07%和5.28%),虽然略高于第三产业就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0.02%和1.23%),而且也远高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增长速度,但是,这与其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部门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很不相称。
以上两个特点说明,在中国第三产业内部,代表工业化进程方向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新兴部门发展速度缓慢,吸收劳动力能力较低;而传统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应该指出的是,我国大量的新生劳动力来源于第一产业,他们难以跨越城市第二产业即现代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中新兴部门的“高门槛”,因而他们往往在城市第三产业中的传统部门即“非正式部门”就业。因此,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化呈二元结构特征,一方面,它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成为现代经济部门劳动力就业的中转站;另一方面,它使得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极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
二、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资料表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两个传统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的变动表现为二元特征,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两个新兴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的变动具有明显的不同,即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自1978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4年起才缓慢上升。同时,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的变动具有波动特征。具体表现为:
表二 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交邮仓储业批零餐饮业
年份占第三产业 占国内生产 占第三产业 占国内生产
增加值比重 总值比值增加值比重 总值比重
1978 21 4.8 32.27.4
1979 22.3 4.6 26.75.5
1980 22.3 4.6 23.34.8
1981 21.7 4.4 23.44.8
1982 22.8 4.6 15.43.0
1983 22.4 4.6 14.53.0
1984 21.4 4.7 18.74.0
1985 19.2 4.8 27.26.8
1986 19.6 4.9 24.56.1
1987 19.1 4.8 25 6.3
1988 18.1 4.7 26.86.9
1989 17.5 4.9 22.56.3
1990 22.6 6.3 16.94.7
1991 21.4 6.1 21.66.2
1992 21.2 5.9 21.35.9
1993 18.7 6.1 27.38.9
1994 18.1 5.8 27.68.8
1995 17.9 5.6 28.28.8
1996 18.1 5.6 28.48.8
1997 18.6 6.0 27 8.8
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其它
年份占第三产业 占国内生产 占第三产业 占国内生产 占第三产
增加值比重 总值比重增加值比重 总值比重业增加值
比重
1978 9.4 2.1
6.0 1.4
31.4
1979 9.3 1.9
6.3 1.3
35.4
1980 9.4 1.9
6.2 1.3
38.8
1981 9.5 1.9
6.0 1.2
39.5
1982 12.9 2.6
6.1 1.2
42.8
1983 14.8 3.0
5.8 1.1
42.5
1984 15.7 3.5
4.9 1.1
39.3
1985 14.5 3.6
4.4 1.2
34.6
1986 17.4 4.4
4.8 1.1
33.7
1987 18.9 4.8
4.5 1.2
32.5
1988 19.2 5.0
4.5 1.2
34.1
1989 25.9 7.3
4.2 1.2
29.8
1990 25.0 7.0
4.3 1.2
31.2
1991 23.5 6.7
4.1 1.2
29.4
1992 23.1 6.4
4.2 1.17
30.1
1993 -- -- -
1994 16.7 5.3-- -
1995 17.4 5.4
5.8 1.8
30.7
1996 17.2 5.3
6.0 1.9
30.3
1997 17.2 5.6
6.0 2.0
31.2
资料来源:78~92年数据取自《加快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研究报告》,93年以后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陈锦华主编)。93、94、95年数据为1995年调整后数据,在统计口径与范围上大于92年以前的部分。(本表按当年价格计)
从表二可以看出,交通邮电仓储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呈波动跳跃式变动,表现为从某一高峰值开始下降,在降至谷底后突然出现一个相对较大的反弹,然后再次呈现下降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其中的峰值年为79年(22.3%)、82年(22.8%)90年(22.6%)(86年小幅上升不计),在这几个年份以后的时期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直到96年起才有所回升。从该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进入90年代以来比80年代有了明显的上升,90—97年的平均值为5.92%,比83—89年的平均值4.78%,提高了1.1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与库兹涅茨对57个国家产业结构转换的研究得出的规律基本吻合,即交通邮电通讯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是, 我国交通邮电业的比重大大低于其它国家的一般趋势,如果考虑到表二的数据中还包含了仓储业的部分,因而实际的比重还要低,尽管仓储业增加值比重较小。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交通邮电业的发展速度还是偏低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从表二可以看出,我国的批零餐饮业在90年代以前曾有三个下降阶段,78—83年,85—87年,88—90年。进入90年代以来,该行业又有了较大增长,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90年的16.9%上升到了97年的27%,同时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90年的4.7 %上升到97年的8.8%。 这说明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传统部门批零餐饮业增长的波动性,如果考虑到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动对批零餐饮业的拉动作用,其结构变化则具有一定的失衡性。
从表二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保险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增长是相当快的,89年时最高达到了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的25.9%,尽管89年以后出现了较大的下降,但是97年仍然比改革初期的78年提高了7.8 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是相当快的,89~92年,均比78年的3倍还多,在90年左右一度超过了交通邮电仓储业, 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近几年,虽然在宏观调控适度从紧的政策下出现了下降,但与交通邮电仓储业的比重也是基本接近的。这反映出第三产业内部新兴部门——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力量,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1/4,这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吻合。但是,金融保险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明显偏低,与批零餐饮业相比,其中只有89~92年4个年份略有超出,其余都低1~5个百分点。这说明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仍具有滞后性。
相比而言,新兴的房地产业则是仍然发展严重不足,在92年以前,基本上呈萎缩趋势,占第三产业比重最低年份是91年(4.1%), 比最高年份79年(6.3%)低了2.2个百分点。尽管95~97年以来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又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考虑到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其发展的速度和增加值所占比重都明显偏低。这说明我国的房地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三、第三产业内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比较劳动生产率又称产业相对国民收入,是指不同产业的国民收入占总国民收入的比重比不同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它综合地反映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效益。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衡量产业结构效益,并考察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相互关系及变动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并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比较劳动生产率公式为:h[,j]=Y[,j]/Y/H[,j]/H
Y[,j]代表第j部门的增加值:Y 代表各部门总增加值即国内生产总值;H[,j]代表第j部门人力资源投入数量,H 代表社会人力资源投入总量。该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各产业之间净产值结构,劳动力比重结构和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资料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具有变动的阶段性和跳跃性。第一阶段从1978年的1.901降至1984年的1.357;第二阶段从85年一跃成为1.491后开始降至1988年的1.421(1987年与1988年相差不大);第三阶段先是1989年一跃成为1.536然后又一直下降至1992 年的1.409(1991年略有回升);第四阶段,1993年一跃变为1.533然后又连续下降。出现以上几次跳跃的原因在于,85年、89年、93年是我国经济三次由高速增长转为调整的时期,这三个阶段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长较快而就业比重增加相对较缓的三年。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下降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根据表三的数据,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要快于第一、二产业的下降,这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对于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贡献要高于一、二产业。
表三 第三产业内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年份交邮仓储业批零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
1985
1.88 1.48
12.86
17.14
1986
1.83 1.30
14.67
15.71
1987
1.75 1.29
15.00
17.14
1988
1.68 1.37
13.89
15.00
1989
1.78 1.26
19.73
15.00
1990
2.27 0.94
17.95
15.00
1991
2.20 1.21
16.75
15.00
1992
2.09 1.09
15.24
13.00
1993
2.19 1.55--
1994
1.91 1.38
12.32 -
1995
1.80 1.28
12.279.00
1996
1.68 1.17
10.82
13.57
1997
2.03 1.28
12.73
16.67
资料来源:根据表一和表二的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三可以看出,传统的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新兴的两个产业部门,平均相差12~15个单位。其原因有:一方面,新兴产业部门属于资金密集型或资金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传统产业部门则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资金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传统两个部门的许多主要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长期处于高就业、低效率状态,大大影响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兴的两个部门的就业人数的增长缓慢,对社会劳动力就业贡献不足,而这两个部门的增加值增长较快,从而使得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高出传统部门。
另外,交通邮电仓储业与批零餐饮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差距比较小,其间虽然有波动,但变动幅度不大。这表明这两个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与对吸收劳动力就业贡献是同步增长的,劳动的投入对产出贡献较大。因此,加大对交通邮电仓储业与批零餐饮业的投资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又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新兴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其中:房地产业从85~95年下降了8.14个单位(自96年起有所回升),金融保险业从89年的19.73 下降至96年的10.82,降低了8.91个单位(自97年起有所回升), 这表明其吸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具有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巨大潜力。在新兴部门总量规模还很小的情况,加强政策上的倾斜和投入,扩大规模对于吸收劳动力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四、第三产业内部基础建设投资结构的变动
表四 第三产业内部基础建设投资结构的变动
交邮仓储业批零餐饮业
年份占第三产业 占社会基建 占第三产业占社会基建
基建投资比重投资比重基建投资比重 投资比重
1985
30.22 16.586.76 3.71
1986
30.83 15.995.67 2.94
1987
31.25 14.556.73 3.13
1988
29.90 13.496.93 3.18
1989
24.48 10.965.98 2.68
1990
29.51 12.395.44 2.28
1991
36.87 16.086.91 3.01
1992
30.96 15.199.18 4.53
1993
36.79 19.538.30 4.41
1994
42.66 21.337.91 3.96
1995
40.24 21.446.32 3.37
1996
40.25 21.455.55 2.96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年份占第三产业 占社会基建 占第三产业占社会基建
基建投资比重投资比重基建投资比重 投资比重
19851.21
0.66
10.58 5.80
19861.34
0.708.97 4.65
19872.11
0.985.74 4.67
19882.61
1.115.93 2.72
19892.24
1.005.69 2.55
19902.11
0.892.10 0.88
19912.04
0.893.02 1.32
19921.99
1.073.79 1.87
19932.72
1.445.75 3.05
19942.98
1.499.83 4.91
19953.18
1.704.64 2.47
19962.97
1.583.05 1.62
资料来源:《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基建投资为除去一、二产业后计算得出。由于1997年第三产业基建投资统计项目有所变动,不便进行比较,故未列出。
从表四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占第三产业基建投资比重与各行业基建投资占社会基建投资比重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这是引起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
从交通邮电仓储业基建投资占第三产业基建投资比重来看, 85 ~96年间出现四次波动;从交通邮电仓储业基建投资占全部基建投资的比重来看,则分为两个阶段,85~89年的下降阶段和90~96年的上升阶段。由于85~89年的该行业基建投资比重下降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邮电业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一度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增长。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邮电业的政策倾斜和投资力度,逐渐缓解了这一矛盾,这是90~96年交通邮电仓储业基建投资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
我国批零餐饮业尽管在增加值及吸收就业等方面有较大贡献,但基建投资总量却极其微小,而且投资极不稳定,波动较大。基建投资占第三产业基建投资比重基本上隔一年出现一个峰值,再隔一年出现一个谷值,86年为谷值,88年为峰值,90年为谷值,92年为峰值,然后连续四年下降;批零餐饮业基建投资占全社会基建投资的比重同样是绝对数值小,波动大。该行业基建投资比重的变化表明,一方面,目前该行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及增加值的产出,不需要太多的基建投资支持,原因就在于该行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及对高资金投入的回避;另一方面,该行业的发展也具有波动性,原因就在于该行业受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市场格局变化影响较大。
与其它行业相比,金融保险业基建投资比重的变动(两组数值)过程与该行业增加值的变动基本是一致的,这说明在该行业进行基建投资对发展金融保险业具有较强的支持力。从表四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基建投资总规模还是很小的,这对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升级是极其不利的。从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比重来看,加大该行业的基建投资,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更具有推动作用。还应该看到我国金融保险业基建投资周期性波动比较明显,85~88年连续增长,88~92年下降,92~95年又上升,96年起又开始下降,呈四个阶段。
我国房地产业的基建投资规模在85~90年间是不断萎缩的, 91 ~94年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出现了“房地产热”,才导致这几个年份基建投资比重连续上升,但由于1994年和1995年为了抑制“房地产热”,国务院前后组织了两次投资大检查,终于使得1995~1996年房地产业基建投资比重有了较大下降。房地产业是一个新兴部门,其规模总量很小,较低的基建投资是不利于其发展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呈失衡状态。一是就业结构表现为传统部门增长较快而新兴部门增长较慢,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二是增加值结构表现为传统部门在GDP中的比重与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的反差, 以及新兴部门内部增长速度的反差。这两点既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失衡的表现,也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低级不稳定状态的表现。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失衡状态。一是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具有变动的阶段性和跳跃性,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二是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持续下降趋势,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第三产业内部传统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新兴部门,对吸纳劳动力的贡献明显大于创造国民收入的贡献。
第三,第三产业基建投资结构呈失衡状态,一是相对于就业比重和增加值比重来说,第三产业基建投资比重较低,而且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二是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基建投资占第三产业比重与占社会基建投资比重都呈明显的波动状态,这是引起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与增加结构波动的主要原因。
总之,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失衡状态既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滞后的原因,又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进展缓慢的结果。因此,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一定要不断调整其内部结构,以推动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产业增加值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