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西部农业发展与西部现代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论美国西部农业发展与西部现代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论美国西部农业开发与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中国西部论文,美国西部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的“西进运动”是以领土扩张为标志的,它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的美国只占有大西洋沿岸的8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人口仅有300多万。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通过购买、兼并、 战争等手段,把美国的西部疆界一直推至太平洋沿岸,东南至墨西哥湾畔。在这一进程中,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除了领土的扩张以外,还有人口的移动,农牧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采,特别是农业开发更具有特色。

在“西进运动”中,西部广袤的土地对于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就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因而“西进”时代的西部地区正处于“拓荒”时期,农业和畜牧业是当时开发的主导产业。到19世纪20年代,这里已成为美国小麦生产的王国。

进入北美洲的大草原,这里是移民西行的必经通道,为了补充路经牲口的饲料,逐渐形成了最早的畜牧业活动,类似供应饲料的草料场,为过往移民照料牲口的牧场等等。而大规模的畜牧业经济兴起,则是以德克萨斯州的畜牧业发展为标志。当时的德州一方面是以早期西班牙人在此引种的欧洲牛而著称,另一方面是德州土地政策保证了它拥有自己的“公共土地”,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为了满足东北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德州形成了畜牧产品的销售市场,并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影响着周围地区。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进入大草原,大约在1880年牧场已遍及从格兰德河到加拿大边界的整个平原,以及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农场到落基山的斜坡,从此这里就成为美国的畜牧业产区。

“西进运动”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是,“西进”的时代带着深刻的“拓荒”烙印,西部的开发仍然不能违背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经历农业时代,再进入工业时代的客观规律。因此,有所侧重地认识美国西部的农业开发特点,对思考中国西部农业开发是极有必要的。

第一,美国西部农业开发促进了农用土地的增长,并导致农业生产中心的推进,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1790年到1860年,美国的耕地面积从3000万英亩增加到4亿英亩。小麦生产中心从1790 年在特拉华的维尔明顿,1820年移到安达略湖沿岸的罗切斯特和俄亥俄河沿岸的路易斯维尔一带,1859年又移至印第安纳的波利斯。19世纪初棉花生产中心在南卡罗来那和佐治亚一带,20年代进入阿拉巴马,30年代末进入密西西比河地区。40至50年代,海湾地区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南卡罗来那,开始出口海外。畜牧业生产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9世纪初在俄亥俄和肯塔基,其后移至印第安纳、伊利诺伊、爱俄华一带。40至50年代,德克萨斯的努埃河流域一带已发展畜牧业基地。牲畜的年增长率为25%。

第二,西部农业开发直接推动了工业发展。从耕种到收获的各种机器几乎都是随着西部开发而不断发明和改进的。由于西部农业发展,农产品不断增加,这就对加工食品有着一定程度的需求,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镇的日益发展,而交通运输又极其不便,使得移民在进行农业开发的同时也不得不发展相应的地区工业,最有代表性的是早期的纺织手工业,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农机制造业。

第三,西部农业开发培育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一方面为东北部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食品,另一方面农业开发所带来的人口西移和生产西移,为东部的工业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整个西部的农业开发过程,需要东北部的工业来满足人们对生活日用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特别是农业开发初期尤甚。据统计,俄亥俄流域从东部和东北部进口的商品1839年为11万吨。1844年为12.9万吨,1849年为23.5万吨,1853年为56万吨。

美国西部地多人少的特点决定了美国必须走农业科技进步的道路,首先表现在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工程技术,如农具改良和畜力机械的发明与推广,如铁铧犁、多铧犁、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都是在此期间研制成功并推广开来的。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拖拉机的出现与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标志着美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农业机械化时代。接着是生物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实施,重点在选种、耕作和饲养等方面的技术,如1873年德裔俄国的门诺教派带来的“土耳其红”小麦,并引进了硬粒小麦的许多变种,19世纪末从埃及引进棉花良种,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高产品种。畜牧业方面在饲料、育种、饲养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从整体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美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且为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提供了条件,为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西部农业开发由早期传统型的“垦荒”到现代的机械化、科学化生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它使美国作为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不仅拥有发达的第二、第三产业,而且也同时拥有世界一流的第一产业——农业。美国农业由粗放到集约,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中,运用工业、科技的支持发展农业,并通过农业国际化来刺激和维护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将给中国西部发展现代农业带来有益的启迪。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的、必然的选择。尽管中美两国在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可利用土地面积、工业化程度、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中美两国又具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巨大的共同特征。因此,借鉴美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构思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自然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土地资源丰厚型,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地多人少国家,走的是以机械化技术为主,生物化学技术为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另一类是土地资源匮缺型,以荷兰、以色列、日本等为代表的地少人多国家,走的是以生物化学为主,机械化技术为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相比,尤其与美国西部相比,中国西部发展现代农业,由于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深刻影响,表现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市场发育不成熟,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特征;还受着人口剧增、土地锐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灾害频繁、科技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中国西部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必须带有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的痕迹,同时更重要的是独具个性的中国西部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西部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是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机械化技术为辅的现代农业整体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既以高度发展的生物化学技术为支撑,又有常规精细种养技术配合;既以大型的机械技术装备,又有精尖小型机械化的合作;既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又有农业产业化的带动;既有适度资源的开发,又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既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又确保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真正富裕起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农业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应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这是反映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同一名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的,农业现代化亦如此。因此,中国西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必须走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的发展道路。为此,又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只有科学技术,才会导致工业革命,带来市场经济,形成劳动者的现代意识;也只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进步,激发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也只有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资源配置,才能提高农业总要素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禀赋条件,但科学技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替代某些稀缺资源,弥补区域间资源的失衡。例如:美国的拉坦和日本的速水佑次郎分别在研究美、日两国农业现代化时发现,美国走的是以机械化技术为主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日本走的是以生物化学技术为主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表面看,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美国缺的是人,而日本缺的是土地,但美国利用机械化技术解决了人力不足,而日本发展生物化学技术,弥补了土地稀缺,两者同样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科学技术能作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经济逐渐完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进而趋向知识密集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仅导致传统产业的萎缩和改组,新兴产业的出现,而且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这从我国东部沿海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得到印证。可见,中国西部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高新科技的支撑,才有可能突破可垦土地的有限性,地形条件的复杂性和气候因素的恶劣性的制约,从而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资源禀赋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生产结构不同,地区需求不同的状况。这就有了比较利益的依据,也构成了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础。从当前的情况看,美国、法国、荷兰等几个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工业产品占据世界农业出口贸易的60%。同时,这些国家都制定了较优惠的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农业保护政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出口带来了障碍。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出口方面也作出了较大的努力,但由于工业化和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农业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但是,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名特优食品加工工业,增强了农业出口的力度,提高了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取得了较好的比较效益。这就说明,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这种一体化的趋势已把不同类型国家的农业纳入国际化的轨道。面对农业国际化共同趋势,中国西部必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走农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中国西部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走农业国际化道路对于克服自然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不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有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农业国际化可使中国西部根据农产品供应状况和实际需求,利用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来补足和保证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提高西部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农业国际化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西部奖状配置效率,增加社会总产出,亦即增加社会总福利。同时,农业国际化还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补贴,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并通过食品加工出口不断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获取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高额利润回报,实现西部农业国际市场的扩张,增加农民收入。可见,农业国际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西部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标签:;  ;  ;  ;  

论美国西部农业发展与西部现代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