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1997年趋势预测_物价水平论文

199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1997年趋势预测_物价水平论文

对1996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1997年走势的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走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形势总的看来是近几年来最好的

当前形势总的看来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主要标志是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1992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当年GDP比上一年增长14.2%,是改革开放以来除1984年(15.2%)以外的第二个高增长年;当年投资总额为9636亿元,比1991年增加28.2%,投资率为36.2%。1993年GDP增长率仍高达13.5%,总投资比上一年名义增长率高达58.6%,实际增长率为25.3%,投资率为36.0%。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特别是“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这“三热”和货币发行量的过度增加带来了物价的迅速上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由1990年的102.1和1991年的102.9上升为1992年的105.4和1993年的113.2。同时,金融秩序紊乱,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显著加强。有鉴于此,中央果断地采取措施,决定从1993年下半年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软着陆”。这些措施贯彻以来,已取得显著成绩,“软着陆”已基本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过热”现象已逐渐消除

“经济过热”的主要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199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1991年增加42.6%,1993年比1992年又增加50.6%。1992年房产公用服务业投资总额比上一年增加近1倍。而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一年只增长18.8%,实际只增长10%左右。房地产热已经冷了下来。

199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0%,扣除物价因素,只上升了12%,投资结构已有一些改善。在1992年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水利业)只占2.5%,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地质业)占53%,第三产业占到44.5%,其中房产公用服务业占了5.2%,这部分投资比上一年增长70%。1993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上升到49%,房产公用服务业的投资比上一年增长近5倍,占了总投资的16%多。经过两年多的调控,情况已有较大变化。1996年6月份国有单位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7.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32.4%,更新改造投资增长31.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31.3%。

2.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物价上涨率已控制在宏观调控目标以下

零售物价总指数1996年计划降到只上涨10%左右,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只上涨7.1%,其中6月份只上涨5.9%。在短短的一年多里,就实现了把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一位数的目标,这是很大的成绩。

3.在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由于这次实行的是“软着陆”型的紧缩,因而经济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1994年GDP增长率仍高达12.6%,1995年才下降为10.2%,1996年上半年为9.8%,预计全年为10%左右,1993~1997年五年的年均GDP增长率将超过11%。这仍然是同期世界各国增长率最高的。也就是说在取得抑制通胀成功的同时,并没有过多的牺牲速度,没有出现曾担心出现的“滞胀”问题。

特别是农业生产继续取得好成绩,在严重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仍然有大的增产,其他农产品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的持续增长不仅使农民得到了相对高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而且发挥了稳定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有力地加强了宏观调控措施,既抑制通货膨胀又保持适度快速发展的政策效果。

4.财政金融状况逐渐见好

199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财税制度改革和金融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使财政状况和金融形势有所好转。一是在经济稳定增长和实行新的财税制度的基础上,我国财政状况逐步好转。1995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多年来首次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赤字控制在预算确定的数额之内。1996年上半年情况进一步好转。1996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7%,其中中央财政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2%。因此,1996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增长已超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9个百分点,呈现出少有的高速增长势头。与此同时,财政支出比上年上半年增长15%,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5%,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9.9%。支出增长较多的项目主要是公检法支出(增长36.8%)、农业投入(增长18.2)、行政管理费(增长15.6%)。与此同时1996年1至6月,我国已顺利发行6期长短期国债,总额为1195亿元。二是金融秩序显著好转。运行比较健康,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很快,狭义货币M[,1]增长了26.8%,广义货币M[,2]增长了34.4%,增幅高于上年1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货币流通速度由1992年的0.958次/年和1993年的0.996次/年减缓为0.933次/年。1995年现金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较为适当。到1995年年底,共投入货币597亿元,比上年少投放827亿元,比计划少投放900亿元,是近几年投放量少的一年。1995年底,狭义货币供应量M[,1],比上年增长16.8%,比上年增幅下降10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上年增长29.5%,增幅下降近5个百分点。1996年上半年,广义货币增幅继续略有下降(6月底比上年同期增长28.2%),狭义货币增幅稍有回升(比上年同期增长15%)。为了支持经济增长,1996年上半年信贷总量增长加快。到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了900亿元,增长23.4%。国家银行增加的贷款主要用于保重点建设项目,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的流动资金需要。

外汇汇率稳定、外汇储备增加,到1996年8月中旬,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90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二。

5.市场稳定,呈现稳中有升的好现象

受宏观调控影响,1994年消费品市场为清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实际仅增长7.2%。但从1995年后已稳步回升,比上年增长9.6%。1996年上半年社会商品消费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1.2%,扣除物价指数约增长13.3%。

6.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继续有所增长

1992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708.5元增加到784元,增加10.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上年的1544元上升为1826元,增加18.3%;1993年,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上升为921.6元和2337元,即分别增加17.6%和28%。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21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179元,比上年分别增加32.5%和36%。但上述指标均按现价计算,扣除物价指数,1994年也只增长10%左右。1995年,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1577.7元和3892.9元,按现价计算比上一年分别增加29.2%和22.5%。按可比价,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1993年为3.4%,1994年为7.4%,1995年为5.3%,1996年预计为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1993年为10.2%,1994年为8.8%,1995年为4.5%。1996年预计为4%左右。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大幅度上升,1995年城乡居民新增存款8143亿元,1996年将增加1万亿元以上,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增加33.3%。

二、当前我国经济中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经济在总体形势良好的情况下,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1.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最大问题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国有经济的份额逐渐减少,以工业总产值为例,国有工业在各种经济类型中的比例,1978年为77.6%,1990年为54.6%,1994年为34.1%,1995年为30.9%。这一方面说明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方针得到了贯彻,另一方面也说明国有经济增长缓慢,作用减弱。更严重的是国有经济效益不断滑坡,亏损企业和亏损额不断增多。1994年,全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合计,利润总额为829.01亿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482.59亿元。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利润和亏损总额相抵,仍略有盈余。但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国有工业企业盈亏不抵的问题,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尽管1996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做了适度调整,并加强了调整投资结构的力度,同时企业改革,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随着物价上涨幅度的降低和经济增长速度的趋于平稳,已经出现了一些企业微观状况趋于改善和好转的迹象:国有工业盈不抵亏的局面得到扭转,产销率有所提高,等等。但是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下滑,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大,虽然工业增长速度不低,但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上升,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各种经济结构调整缓慢,部分行业困难较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尽管有的是在实现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有的是由于折旧率提高、上缴利税结构变化、养老和社会保险基金提成增加等原因所造成的,是前进中的困难,但是长期存在下去,不仅可能动摇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基础,而且将损害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2.农业仍主要“靠天吃饭”,人多地少,粮食需求日益增大将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大问题

1995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83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他农、林、牧、渔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仍然基本上要“靠天吃饭”,而人口在继续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七五”期间年均减少352万亩、“八五”前4年年均减少282万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1.19亩,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又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我国农业脆弱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3.财政金融的良好形势并不巩固

在财政方面,一是财政赤字数额较大,1995年已达到621亿元,1996年大体会维持在这个水平上。二是债务沉重,1995年的财政收入中有1500多亿元是债务收入,这些收入中除部分用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外,近900亿元是用于偿还国内外债务本息。三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好,欠税较多,偷税、骗税情况也不少。四是财政秩序仍较混乱,特别是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更多。

金融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M[,1]、M[,2]增幅均已出现反弹,如果掌握不当,有可能导致物价重新上涨;二是银行贷款中吊帐太多,有的连利息也收不回来,1995年企业欠银行利息总额新增了1000亿元,1996年上半年又新增700多亿元,长此下去,银行必将被拖垮。

4.外贸出口遇到新的挑战

1994年我国出口增长率高达31.9%,1995年有所减缓,增长了22.9%,而1996年1~7月,外贸进出口总额150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只增长0.7%,其中出口764.8亿美元,下降6.8%;进口744.7亿美元,增长9.9%。总共只有顺差20亿美元。

1996年上半年的对外贸易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降幅大,1~7月下降25.9%,服装、鞋帽、玩具等产品的出口额都下降较多。(2)加工贸易进出口则保持增长势头,1~7月共完成774.2亿美元,增长10.5%,占进出口总额的51.2%。(3)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月共完成698.4亿美元,增长2.5%。

5.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除了存在着诸如农业投资相对不足,企业技改投资有待进一步提高,房地产投资相对偏多等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外,目前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适度调整,不仅库存又有增加,而且地方项目、新开工项目、中小型项目的上马速度超过了国家重大项目

从更深层次来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济格局尚未有效改变,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益不高、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风险投资机制仍有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仍需深入。

三、对1997年经济的预测

预计1997年我国经济将会逐渐回升,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个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将不是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而是在适度提高增长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初步测算,1997年GDP增长率为10.5%左右。

1.农业

由于许多地区遭受严重水灾,1996年粮食、蔬菜等会略为减产,如果灾后工作做得好,不会出现太大问题,预计农业增长率仍能维持4%左右,比1995年低0.5个百分点。1997年将有所回升,预测比1996年增长4.5%左右。

2.工业生产将逐步好转

1995年轻工业增长已快于重工业,1996年上半年轻工业增幅再次高于重工业。轻工业增长主要是由国内消费和出口带动,而当前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其中轻纺产品出口降幅更大,国内消费品市场也较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轻工业增长加快,可能是由于轻工企业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结构调整开始见效。据国家统计局对50种主要轻工产品的统计,1996年上半年有27种产品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23种产品生产下降。适销对路的产品增长较快,销路不好的产品生产明显下降。由于1996年和1997年两年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将会增加,随着金融投入力度的加大和投资规模的适度扩大,我国重工业也将出现平稳回升。初步预测,1996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可能是13.0%,轻工业可能是13.2%。前者高于1995年,后者低于1995年。1997年重工业将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3.8%,比1996年会有一些提高。

3.第三产业增长率略高于上年

第三产业增长率1996年可能是8.1%,1997年是8.2%,其中交通通讯业随着经济回升将有一定增长,商业与1995年持平。

4.消费品价格将进一步回落

消费品价格预测1997年将继续下降到7%以下,甚至6%左右,将标志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正常发展阶段。

5.财政金融情况将继续好转

预测1996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将达到15%以上,1997年更高一些,财政支出1996年将低于收入1~2个百分点,1997年则可能是收支持平。但财政赤字规模仍较大。

1996年新增货币发行量可能达到1000亿元,1997年达到近1300亿元,都大大超过1995年,但还低于1993年、1994年(分别为1529亿元、1424亿元)。

贷款规模将逐渐扩大,1996年接近10000亿元,1997年进一步扩大到12000亿元。

6.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上升

1997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可能超过10%,农民接近7%。1997年新增城乡居民存款将接近1.4亿元。

7.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有增加

预测1997年总投资将达2.8亿元左右,比1996年实际增长11%以上。

8.对外贸易略有好转

预测1997年进口总额达1560亿美元,出口1650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9.6%和9.2%。

四、三种前途的可能性

1996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取得的成功,为1997年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1997年完善调控和深化改革的任务仍不轻松。如果宏观调控政策掌握失当,仍有可能出现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下述三种可能趋势。

第一种趋势: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同时保持较低价格上升。宏观调控方向正确、力度适中,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适度快速增长和低物价上涨的局面。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以及投资的适度增长,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经济增长率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另一方面,由于1996年价格上涨对1997年的翘尾影响相对较小,如果各级调价力度掌握适当的话,全年物价上涨水平亦不会高于1996年。如果我们能将1997年的经济稳定在这个水平上的话,则这种适度快速增长、物价上涨低的运行趋势很可能可以继续延长下去,再保持一两年或更久,使“九五”成为改革开放乃至建国以来最稳定的快速增长时期。

第二种趋势:虽然物价涨幅继续下降,但可能出现经济低速增长局面。1996年物价下降幅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宏观调控力度过紧,这种由价格增幅下降速度过快所伴随的工业生产增长率减速过快有可能发展成为某种程度的生产滑坡,形成经济低增长的不景气局面。目前已有一些地方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市场疲软现象开始出现的预警。在目前我国尚未摆脱速度效益型增长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7~8%,即使物价水平再低,也会引发许多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种趋势:虽然增长速度较高,但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反弹。或以解决企业困难为理由,或以迅速推动新一轮增长为口号,全面放松宏观调控,继而引发新的经济“过热”。由于物价上涨相对于经济“过热”存在滞后性,虽然1997年即使调控力度较大放松,通货膨胀也不会表现得过分严重,但是势必引起“九五”中后期出现高通货膨胀局面,迫使我们再次进行“调整”。这将十分不利于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我们赞成第一种选择,主张力求避免出现第二、第三种前景。上面的预测就是按照第一种可能的条件进行测算的结果。

五、对策建议

纵观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变动轨迹,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轮经济波动从1990年的低谷开始,在经回升——高速增长——缓慢回落之后,在1996年已经进入谷底,从1997年起将出现稳步的经济回升。

目前主要危险是1997年出现过度放松银根,再度出现“一哄而起”。现在许多企业存在困难,主要原因不是注入资金太少,而是生产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企业技术陈旧,产品落后,不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产销不对路,造成产成品大量积压。如果在经济回升时又在原来的落后基础上大规模扩大生产和建设规模,必将重蹈前两年的覆辙,导致新的通胀和再次出现“大起大落”。

因此,1997年的经济政策,应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宏观调控与加强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方针,不要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10%左右是合适的),而要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解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深层次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各类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解决当前的结构调整问题,寻找和建立经济结构调整机制成为了我们越来越重要也是越来越紧迫的任务。目前,由于几年来加强宏观调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总量不平衡的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软着陆”获得基本成功,国民经济发展有望进入一个平稳增长的新阶段,这就为我们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在1997年和以后的几年中,我们应该切实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不仅要针对目前已显露出的各类结构问题进行调整,做好宏观总量调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而且更要探索和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进行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争取使今后的结构调整具有更强的自我完善机制。

为了给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条件和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以及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我们已经而且还将在宏观调控政策力度方面做一定必要的调整。这些调整措施的效应大部分将主要表现或落实在投资方面,而一定的投资又是有效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管理、组织、实施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1997年和以后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投资的宏观管理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和结构控制。目前全国投资的总的趋势是呈加速势头。从宏观调控角度来考虑,主要要防止投资总量的盲目扩张,应努力将投资的现价增长速度控制在20%左右,将投资率控制在34%以下。只要我们的宏观调控工作做得好,这些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投资结构管理是投资管理重点中的重点。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投资的重点落实在:第一,重点行业和效益好的企业的更新改造投资;第二,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高科技项目;第三,农业投资。除了投资总量和结构管理之外,投资的地区配置管理,投资的时序管理等等,都是投资管理工作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由于我国经济还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许多必要的制度性建设尚未完成,市场规范程度不高,部门和地方的盲目冲动、自我膨胀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在目前阶段,面对繁重而复杂的投资管理工作,仍有必要强调投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计划性管理。我们过去的一些作法,例如必要的项目审批制度、对地方和部门的检查监督工作,不仅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要提高加强。加强投资的计划性管理,并不是要管死,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在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方面进一步搞活。加强计划性管理的对象是“乱”和“无秩序”,而不是扼杀地方和部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加强投资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促进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形成的同时促进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应该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改变了以财政投资为主的格局,而目前基本上依靠银行的投资格局也是应该用多样化的统一资本市场所取代的。

在1997年及“九五”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我们还必须注意在价格改革中进一步改变主要依靠调价措施改革价格体系的作法,而不断增强合理价格体系的市场形成机制的作用。如果我们不尽快地实现这一转变,我们就很难彻底摆脱由比价复归等问题所造成的结构调整不断失灵的困境。

最根本的措施是切实推进两个带根本性的转变,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着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要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这虽然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见效,但必须尽早去抓,而且要真抓、一抓到底。只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建立在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技术水平上,我们国家就必定会在下个世纪头10~20年成为世界一流强国。

标签:;  ;  ;  ;  ;  ;  ;  

199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1997年趋势预测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