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在软弱地基或者持力层较深部位普遍采用深基础,对于一般而言,预应力预支管桩是最经济适用也是最环保节约的桩基础,本文通过工程桩基的施工,介绍桩基础的主要施工方式和控制重点。
关键词:预制管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工程概况
阆城一品国际社区?二期项目四川圣源置业有限公司地产开发项目,建筑用途为商业、住宅。
(2)总建筑面积约145000㎡,其中地下部分约为20000平米,地上部分约为125000平米。
本工程商业区采用PHC-400-AB/PHC-500-AB型型锤击预应力管桩,壁厚100mm、设计平均桩长约18.4m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取1200KN/1800KN。共计154个桩位,设计总长约2838m。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桩端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层,场地地基土分为素填土、杂填土、粉质黏土、粉土、含有机质粉质粘土、泥岩、砂岩。场地土面层类型为杂填土,粉质粘土层较厚,夹有黄砂或淤泥,岩层埋深深度相差不大,土质承载力较低,工程性能相对较差。场地内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砂中的孔隙中,透水性稍强,含水稍富。
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
2.1施工工艺流程
平面定位放线→平整场地→ 放桩位线→检查复核桩位→ 桩机就位→安装桩尖焊接及喂桩至桩机前→桩机起吊桩→调整桩架垂直度→调整管桩垂直度→打桩→电焊接桩→继续施打→测量贯入度→收锤→移动桩机打下一根桩
2.2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在工程部的组织下完成桩基部分的图纸会审工作。
a、调查核实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配桩及划分各桩机的作业范围及行驶线路。
b、审核打桩设备的技术性能
c、有关管桩各项施工参数指标及参考资料。
d、向打桩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
(2)打桩设备、作业人员准备
要求桩机必须安全可靠、性能良好。
每台桩机配备6名作业人员,特殊工种必须特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打桩作业。
(3)材料准备
根据打桩作业进度和配桩情况,均衡安排预制管桩继续进场;管桩供应即要避免桩机停工待料,又要尽量减少管桩在现场的大量积压,减少管桩的二次倒运量。管桩在现场堆放时不能超过三层。
(4)现场施工条件
基坑底土方开挖到达相应标高时,尽量满足场地内地面平整,地面高差不能超过30cm,且桩机可以自由行进。在桩机移动的路线上地面坡度不大于1%,保证桩机平稳移位及作业。在可靠的固定位置,设立各轴线定位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并作明显标识,防止车辆辗轧或挤压。
每台桩机工作时带2台电焊机。
2.3施工方法
(1)测量放线: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室内计算,校核高程点和控制点,在图纸上标明,然后进行现场放线。根据复核好的控制点。在现场四边2~5米处用木方,放出横纵轴线,由一名测量员先测放出来,另一人从相反方向进行复测,经复核准确无误后,填写基线复核签证单,经工程部复核校对后,在纵横轴线控制点上标出各轴线的编号,根据轴线与桩位的关系,加以计算,采用全站仪(C-100,J6级经纬仪,Ⅱ级测距仪) 运用极坐标的方法放出桩位,插入30~40cmΦ8钢筋或竹签作为桩位标记,并在其上面涂上醒目的红油漆或红色胶带。在施工过程中,为防止错打和漏打,对于将要施工的桩位用白石粉按桩径大小划一个圆圈以保证打桩时容易辨认。另外,对于已经复核的轴线点及控制点要用水泥定或在其四周用砖堆砌以严加保护,防止发生偏位和变形。放出的桩位需经工程部复核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2)预制管桩的调运、堆放与验收:
预制桩从管桩厂运来卸下时必须有专门的吊车,与现场指挥配合,计算调运桩体的支点,准确起吊,确保桩体结构不发生变形。桩体堆放地点选择要根据打桩的情况和有利于施工的原则进行堆放。堆放场地要求平整,根据地面的坚实情况,可用枕木作支点,进行两点或三点支垫。管桩最高堆放层数三层,根据用桩计划,先用的桩应放在上面,避免翻运桩堆。卸下来的桩,施工员和质检员应严格检查桩身的外观尺寸和外观质量,防止断桩、严重裂缝的桩用于施工,发现不合格的管桩严禁使用,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管桩应有与其数量相对应的产品合格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打桩的过程控制:
打桩前,应根据设计和勘察单的要求,在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方进行试打,并在桩身一面标上每米数标记,以便打桩时记录,立桩用一点打桩起吊,绑扎点距桩端0.239L处(L为单条管桩桩长),吊机把桩喂至桩机前,由桩机自身调整垂直度至符合要求后,才能对桩施工,第一节桩顶离地面0.5M时停止施工,起第二节桩,操作同前,至上节桩中心线与下节桩重合时,较正垂直度,上下节桩确保顺直,错位偏差不得大于2mm,连接板间隙用楔形铁片填实,间隙不得大于2mm,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焊接时宜先在坡口圆周上对称点焊4﹣6个点,施焊时宜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焊接层数不得少于三层,焊缝应饱满连续,焊好后的桩接头自然冷却8min后方可继续锤击。停锤以贯入度为主,入土深度为辅,当贯入度达到设计要求,且桩的入土深度与设计深度相差无几时,可停锤施打。整个试打过程中,各相关单位技术负责人必须在现场,试桩结束后,各相关单位在试桩报告上签字确认。试桩合格后,方可进行全面施打。
在施工过程中,当贯入度达到设计要求而入土深度与设计深度相差太大时,应停止施工,向甲方汇报,如遇特殊情况,如贯入度骤变、桩身失控倾斜、断桩、移位或严重回弹,桩顶及桩身破碎应立即停锤报告,组织有关单位研究处理,记录人员要认真负责,如实记录,记录结果整理编入资料,技术负责人及时组织现场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办理各种签证手续。
2.4质量保证措施
(1)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之前要做好市场调查,选择生产管理好、质量可靠的大型管桩生产厂家作为采购对象,建立供货关系,并做好记录,保证材料供应。
(2)工程施工中的每道工序,每个部位、分项、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的标识用质量检查证和质量记录来阐明。
(3)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ISO9002(GBT9002)系列标准,并根据本工程的施工合同要求,补充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保证工程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4)在施工管理中严格执行ISO9002系列标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用全员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质量。
(5)本工程管桩施工按照10G409图集的有关要求进行。
(6)施工前应检查捆绑索具、以及吊机钢丝绳有无断丝断股现象,如断丝超过10%应立即更换,查看绑桩是否牢固,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桩施工前应由两个吊锤成90°方向观测,控制好桩身的垂直度,施工过程中也应时时观测,若发现倾斜应立即调整。保证第一节桩入土后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0.5%,成桩后偏差不超过1%。
(8)做好原材料的进场的检查和验收工作,管桩进场应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同时提交管桩出厂合证和质量检测报告,对有缺陷的桩不得使用。
(9)当第一节桩打至地面约50cm左右时,开始接第二节桩,接桩前应先将桩对齐,上下桩偏差应小于2mm,同时要调整好上节桩的垂直度,对桩端头不平之处需用铁片填平才能施焊。
(10)电焊接桩时,要由二人对称施焊,烧焊必须在两层以上,焊渣要清除干净,电流要适中,所使用的电焊条要有出厂合格证,焊缝必须密实饱满,不得有施工缺陷如咬边、夹渣等。烧焊结束后,必须冷却8~10分钟才能施打或按图纸要求。
(11)做好施工日记,隐蔽验收记录,原始记录和现场签证等技术资料的整理。针对打桩施工过程的原始记录应履行甲方、施工方和监理方现场工程师签字确认。对每天的施工过程采取动态管理,每天所完成的工程量应登记统一汇总,并有工作简报。
(12)施打过程要注意工序质量的控制。桩位要随时复检,确保桩位的准确性,要求全部的施工过程采用全站仪施工放线,四桩台应打对角线位置桩,群桩应从中间往外施打,避免因施工方法的不当,而导致验收不合格。
(13)桩机的保养和维修要有专职人负责,以便使机械能正常动作,工程能顺利进行。
(14)在打桩时遇下列情况,应暂停施工,并立即向甲方、监理汇报。
(1)贯入度剧增;
(2)桩身突然倾斜;
(3)桩身断裂、桩头破损。
(15)高于地面的桩体严禁碰撞,若妨碍施工及高于设计标高时,应用专用截桩器截除。
(16)严格控制收锤标准,认真做好现场记录,每条桩收锤时均应有施工管理人员现场进行控制,贯入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5针对桩各种属性采取的措施
已完成工程桩的属性,经过静压和反射波检测判断。工程桩属性定为合格和不合格。
(1)合格
假定工程桩定为合格,则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桩体进行保护,合格桩体5米范围内不能堆土、严禁任何车辆或施工机械触碰,一旦触碰后,重新进行检测。
(2)不合格
经过静压测试,判定桩体不合格时,承载力不足或抗拔力度不足时,将对桩体进行复打,复打后重新进行检测,直到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经反射波法测试桩体不合格时,联系设计院、监理和业主,商讨处理办法。
(3)断桩、移位处理
当检测到桩身断裂时,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方可进行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可为补桩,但如遇桩身断裂且移位超过规范要求100mm的桩,必须将桩拔出复打至合格方能进行下一步施工。
结束语
锤击预应力管桩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施工过程管理容易控制,只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各施工环节、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不断地提高技术质量管控力度及要求能很好的控制成桩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106-2014
[3]《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21/T1565-2015
[4]《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0SG409
论文作者:杨洋,冷祥祥,孙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
标签:管桩论文; 桩机论文; 作业论文; 工程论文; 质量论文; 预应力论文; 不合格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