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的十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误区论文,重要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误区之一:亘古不变———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同
被审单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到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一般地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趋于恶化,企业财务状况陷入困境,则CPA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低;反过来,当该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复苏或走向繁荣,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则CPA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会相对地较高。因此,只有在内外部环境基本保持不变时,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水平才会大体相同。
误区之二:放之五湖四海皆标准———不同企业的重要性水平相同
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尤其是内部环境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1、不同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同;2、不同企业的业务性质不同;3、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好坏不同;4、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好坏不同,等等。
正是基于以上各点,审计不同企业所适用的重要性水平往往也就大相径庭。比如,相同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对某个规模小的企业可能是重大的,而对那些规模大的企业,则可能是不重要的。
误区之三:英雄所见———不同CPA对同一企业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同
由于基本上否决了详细审计的普遍使用,现代审计过程必须广泛使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也不例外。由于以下等原因,不同注册会计师对同一企业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可能不尽相同: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程度不同;2、审计执业经验的丰富程度不
同;3、CPA的业务素质高低不同;4、审计风险承担能力大小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执业水准高的CPA对同一企业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不会相差太大;而执业水准相差较大的CPA,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则可能会相差较大。
误区之四:以大小定乾坤———金额大的错报漏报是重要的,否则不重要有些人认为,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但是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就不重要了。这显然是错误的。审计重要性既有量的特征又有质的特征。审计重要性在很多情况下指的是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数量的大小。这个金额(数量)就是重要性“量”的特征;另外,重要性还有质的持征,具体表现为:1、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的金额,无论数额大小,通常都被认为比相同金额的非故意差错更为重要;2、金额小的错报因可能涉及有关法律责任后果而成为重要错报,如影响合同执行的金额;3、金额并不重要的错报,因影响到客户某种趋势的变化时而显得重要。如可能引起微利企业由盈变亏,或由亏到盈时显得重要,尤其是对带有
“ST”或“PT”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摘去“
ST”或“PT”的帽子,出于商业动机,有可能粉饰报表,出现虚假的“微利”。
误区之五: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重要
有些人认为,日常会计核算“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会引起会计报表“伤筋动骨”或“大厦将倾”而漠然处之。事实上,会计报表中单个项目的错报或漏报就数量而言可能是不重要的,但是小的错报或漏报的合计、积累,则很可能就是重要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误区之六:真假难辩———审计
重要性就是指审计项目的重要性CPA审计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整个会计报表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性而发表意见的,因此审计重要性也主要是从评价整个报表的角度来确定的。审计项目只是所审报表的组成的单个要素而已。重要的审计项目与审计重要性是两回事,它们与审计证据的要求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一般地说,审计重要性水平越高,则所需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而审计项目越重要,则所需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多。
误区之七:鱼龙混珠———重要
性账户就是账户重要性帐户重要性是指某帐户余额在被认为有重要错报之前可以有的最大错报。这种重要性水平也被称之为“可容忍错报”,也就是指将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错报金额。而重要性账户一方面是指其性质重要,而无论其余额大小,如现金帐户;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从量的角度,即帐户余额的大小来衡量的。由于已记录的会计账户余额一般表示账户被高估的金额上限,因此,其余额大大低于重要性水平的账户,根据高估风险判断,是不重要的。但是当账户余额很小时,该账户可能被低估的金额却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某些账户金额很小,看起来似乎不重要,却有可能隐藏着重大的低估,此低估甚至可能远远超过重要性水平。正因如此,在初步判断某帐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时,CPA必须考虑该帐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和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之间的关系。这对于CPA编制审计计划,设定审计程序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单独考虑某个账户余额发生的错报可能并不重要,但把它同其他账户余额的错报累积起来,就很可能构成了整个财务报表的重要错报。
误区之八:草定终身———计划
重要性就是最终评价报表的重要性CPA在规划审计工作时,必须综合以下主要因素,并结合其审计经验,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的判断,这就是“计划重要性”。1、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3、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4、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CPA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根据所有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并据此决定审计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是,由于以下原因,最终评价报表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审计计划重要性:
一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或随着CPA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增加,获得了有关客户的额外信息。例如,CPA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只能根据预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实际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大不相同,则注册会计师所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也必须加以改变。
二是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可能有意识地规定重要性水平低于将用于评价审计结果的重要性水平,以减少未被发现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并且能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一个合理的安全边际。
另外,应注意的是,如果评价报表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计划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就应当重新评估已执行的审计程度是否充分。因为,原来较高的重要性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审计风险,所需执行的审计程度和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相对较少;而现在评价报表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比原来有所降低,则审计风险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度,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误区之九:难舍难分———重要
性只与审计过程有关,而与审计报告意见类型无关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详细审计已经不可能,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为了作出抽样决策,不得不涉及到重要性问题。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大小与重要性的判断有关。因此,审计人员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对重要性作出判断。
事实上,重要性与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密不可分。当注册会计师拟下达无保留意见时,为了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通常会要求客户报表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控制在其可容忍的一个较低金额范围之仙,否则,这个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而当拟下达其他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时,则可能会适当放宽对重要性的要求。
误区之十:牵挂你的人是我———重要性与审计主体有关,而与会计报表使用者无关
审计重要性究其实质,应是“会计重要性”。它是注册会计师允许客户报表出现错报或漏报的最大金额(即最高上限)。由于CPA的审计主要是以发布审计报告为目的,而审计报告主要是为包括审计委托人在内的会计报表使用者服务的。因此,社会各界能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CPA的重要性水平。此时,重要性就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实行年度报表审计制度后,没有注册会计师验审签定的会计报表将被视为不合法报表或无效报表,因而报表使用者非常关注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所下达的意见类型。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力度和广度比原来严格得多。正是由于会计报表是社会各界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从而提高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的关注程度。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也就分外地警惕和谨慎。
标签:注册会计师论文; 审计重要性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