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冲击、要素扭曲配置与生产率损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要素论文,损失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出口企业订单波动和不确定性对Melitz(2003)异质性企业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企业生产率(TFP)的异质性差异可归根于企业行为(要素配置)的异质性。首先,市场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会使得出口企业对自身生产率普遍缺乏充分的了解。由于来自外部市场竞争者的干预或者外部市场经济景气程度造成的企业订单产生随机性波动,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计划性控制生产的事先性安排(Gopinath & Neiman,2011)。需求波动干扰了企业要素资源的配置水平和结构,并制约了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Kehoe & Ruhl,2008)。就中国的经验证据来看,李春顶(2010)等的研究证实了出口—生产率悖论,认为大量的低效率企业存在于出口市场。①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于,中国工业企业1999-2007年调查样本显示25%的出口企业中存在5%—45%程度的业务亏损(Zhao et al.,2013),显然中国企业并非事先设定生产率且预见正盈利条件下选择进入市场,这表明Melitz(2003)异质性理论核心思想——自选择机制的失灵。那么出口企业存在的低生产率悖论因何而起?这与不确定性下的市场冲击有关(Kehoe & Ruhl,2008)。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考察企业进入市场后,随着订单波动带来不确定性时其要素配置行为的共同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水平。 在市场波动下,企业发生的错误要素配置行为会导致生产率损失吗?现实中企业在自由市场中的竞争激烈,订单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企业(在给定生产函数下)难以保持一个固定目标产出,这意味着要素配置和投入的经营风险加剧。②如当外销(出口)订单增长时,企业错误预判了市场行情而大力压缩劳动力(用工)投入则更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出口企业发生群体性恐慌,企业纷纷减员保命;该情形发生于珠三角的东莞城,并导致盛极一时的“世界工厂”突然间变成了冷清无比的鬼城;这深刻的一幕深深记忆于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心中,但出人意料的是市场没有出现持续糟糕的情况;订单大量减少的惨淡的2009年后,2010年开始呈现了出口井喷的局面;③随之出现了“用工短缺”和“民工荒”的市场景象(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快速恢复的订单反而让出口企业无所适从,一方面,即便接受了不断出现的新订单,但刚经历恐慌的企业普遍处于“人员不齐”和“少兵缺将”的状态,也无法振作起来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对危机心有怯悸(或恐惧),于是干脆不接订单。这导致了企业绩效大大下降。 出口企业扭曲配置资源会导致哪些生产率效率损失呢?本文概括了四个类型:要素额外成本损失、市场机会损失、干中学损失、多样性收益损失。当订单增长波动时,企业错判形势而减少劳动力要素投入的配置行为会导致后三者类似的生产率损失;当订单下降波动时,企业错误性盲目扩大要素配置的决策,则会导致劳动力臃余的要素额外成本损失。那么中国出口企业在面对市场膨胀时的犯错误代价会高于市场萎靡情形吗?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宏观波动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是重要的话题,如大量文献集中于汇率和宏观政策对微观企业的绩效影响(Berman & Martin,2009;Dekle & Jeong,2006;Belke et al.,2012)。部分研究集中于出口波动的风险对策研究,如Imbs & Wacziarg(2000)强调出口波动情形下,企业可利用多样性生产来抵消波动风险;在应对环境变化(或目标调整)时,不同类型企业的反应机制存在差异。谷克鉴(2000)突出国民与外资部门的出口波动差异性,以及出口波动与部门经济的关系。一些文献则侧重于分析,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抗宏观风险能力的差异性(白重恩等,2004;王孝松和谢申祥,2010;靳庆鲁等,2012)。我们在文献梳理时发现,宏观出口波动对微观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包括三种机制或路径:(1)金融瓶颈机制;(2)市场道德风险机制;(3)要素重新配置机制。而当前研究更多突出前两者,本文则突出研究四种不同市场波动类型下企业要素错配的损失。 二、研究设计 (一)实证方法 订单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调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资源进行合理性的生产配置,成为制造业企业提升绩效的重要课题(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Ma et al.(2014)分析了出口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和生产率的关联性,他们的研究间接地突出了劳动力相对资本要素配置比例的重要性。一般逻辑下当订单增长时,企业可选择扩张型的要素调整(增加设备和用工数量);而订单萎缩时,企业防御型策略要求其必然减少要素投入。我们称此类要素调整策略为“顺向调整”。我们假定,企业面对订单波动时,只对劳动力投入做出适时的配置调整以应对新一期订单生产的匹配性;当调整方向与订单波动方向一致时,我们认为企业的劳动力要素存在“顺向调整”,反之为“逆向调整”。本文利用Blinder-Oaxaca回归分解模型(Blinder-Oaxaca decomposition for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来分解企业的要素重新配置效率。企业订单波动存在四种方向:(1)同步递增型;(2)同步递减型;(3)内销导向型;(4)外销导向型。在不同订单波动情形下,我们逐一对“顺向调整”组(即非歧视组)和“逆向调整”组(即歧视组)的被解释变量(生产率)均值差异进行回归方程分解,以此获得“禀赋差异成分”和“扭曲配置成分”对生产率的贡献额。 基于Blinder-Oaxaca样本选择法,我们首先对制造业企业的歧视组和非歧视组进行混合样本OLS回归(Elder et al.,2010),对两组非平衡样本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差异通过回归方程进行分解,将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解为可由企业禀赋特征解释的合理部分(即“禀赋差异的贡献”)与企业禀赋特征无法解释的不合理部分(即要素配置差的贡献)体现要素扭曲配置程度。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回归过程。使用相同的解释变量,分别对劳动力要素的“顺向调整”组和“逆向调整”组两个非平衡组估计全要素生产率方程。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二)实证模型、变量选择和样本 基于订单波动和要素调整为目标变量,本文选择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方程可表达为: 其中,下标i、j、k、t分别表示企业、行业、地区和年份。表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ΔD表示企业t期相对t-1期在国内市场销售的订单波动额;同样ΔF对应地表示出口订单波动额。分别表示行业和省份的特定效应,表示随机扰动项。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企业规模(scale),企业资本劳动比(kl),企业经营持续期(Survive time,st),企业研发(r&d),赫芬达尔指数(hhi),企业融资约束(fin);库存储备(产成品和原料品)占销售额的比例(stock);国有企业虚拟变量(soe),soe=1表示国有企业,否则为其他企业;外资企业虚拟变量(foreign),foreign=1表示外资企业,否则为其他企业;加工贸易企业的虚拟变量(type),type=1表示加工贸易企业,否则为其他企业。数据来自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课题组的2009-2011年出口企业调研数据库,形成合并样本(merged sample)。④ 三、订单波动下的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征 (一)出口企业的内外销订单波动下的TFP分布描述 基于Melitz(2003)和Chaney(2008)的逻辑,优胜劣汰机制导致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普遍高于国内企业,且出口型企业在出口前必然先立足于国内市场;这意味着出口企业通常也会在国内市场销售。我们梳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9-2007)的出口企业样本中,发现98.6%的出口企业兼国内市场销售,这基本验证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 出口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销售(或出口)时面临激烈竞争,产品需求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企业生产量在短期内存在非计划性,即“因订单而定产”,甚至呈现出随机波动(Rudolfs et al.,2010)。本文将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订单量分别定义为D和F,依据两类市场订单变化量ΔD和ΔF的符号将订单波动企业分为四类情形,即同步递增型(shock_a:ΔD>0,ΔF>0)、外销导向型(shock_b:ΔD>0,ΔF<0)、内销导向型(shock_c:ΔD>0,ΔF<0)和同步递减型(shock_d:ΔD<0,ΔF<0)。四个类型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分布图如下:⑤ 图1a 订单同步递增型vs递减型企业的TFP分布 图1b 外销导向型vs内销导向型企业的TFP分布 通过图1a和1b的TFP核密度分布图比较可以看到,若企业在内外部市场的订单同时获得增长(即同步递增型企业),其TFP生产率均值并没有高于同步递减型企业。相应地订单出口导向型波动的企业生产率略高于内销导向型企业(shock_c的tfp核密度分布相对shock_b存在略微右偏),但并不显著。出人意料的是,出口企业生产率的现状与理论相悖。 鉴于Melitz(2003)等的前瞻性研究,我们知道若事先给定国内和国际市场进入的生产率阀值和,当企业i的生产率低于时,其无法通过国内市场订单生产来获利。这也意味着只有该企业进入区间(,)后才会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并获得相应的国内利润。若企业获得更多内部市场订单,这隐含地表明其具有更高的国内生产率;同理当企业拥有了增长的出口订单时,其生产率一定高于的水平。在逻辑上这意味着出口的自选择机制导致出口增长型或出口导向型企业具有高生产率的概率更大。那为什么现实中却没有出现如此的理论情形呢?这需要从新视角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给予解析。 本文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异并非完全由“事先计划性进入市场”的自选择机制决定,而是取决于进入市场后的订单波动不确定性下企业的要素配置行为(或效率)。企业订单波动可能来自外部市场竞争者的干预或者外部市场经济景气程度的随机性影响,这是Melitz(2003)异质性企业理论未解决的问题。企业更可能并不知道其真实的生产率水平(即自选择机制下的生产率阀值),由于信息不对称下国际需求价格的波动存在随机性,而生产要素成本同样存在波动和不确定性,这制约了企业对业务扩展(如加大出口)的真实成本—利润核算能力。尽管订单波动带来了不确定,但企业在生产前必须做出要素配置计划,包括增加还是减少劳动力要素投入。那么企业的要素调整计划对企业的生产率产生了影响吗?下文将在逻辑上给出假说机制,并加以实证检验。 (二)出口企业订单内外延边际增长波动下的TFP分布 企业订单波动还体现在客户对新产品和传统产品的需求结构波动,这要求企业具备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生产调整能力。那些难以对需求冲击做出适应性调整的企业,则表现出对生产要素的低效配置,因而生产率也较低。从图2a的tfp比较来看,企业产品多样性递增型(即EM>0)企业的生产率略微高于企业产品多样性递减型企业(即表2a中的Shock1右偏)。⑥一个合理的逻辑解释在于,当市场对企业新产品需求存在较大订单增长(即外延边际变化)的企业,对要素配置效率的要求更严格;差异化品种越多,组织生产要素的能力要求越高(Ma et al.,2014)。因而订单外延边际增长的企业生产率就更加突出。而企业产品多样性递减型企业(EM<0)则相应降低了要素配置条件,生产要素的粗放式倾向明显,这会降低其生产率水平。图2b显示高相对多样性()的企业生产率高于低相对多样性()的企业,这与图2a和2b的比较保持了一致性,即产品多样性高的企业面临更加苛刻的要素配置要求,这也体现在生产率的绩效水平上更具优势。 图2a 订单EM递增和递减波动的企业TFP分布 图2b 多样性高和低组的企业TFP分布 四、订单波动类型和要素配置模型 (一)订单波动下的企业要素配置行为和生产率差异——样本分层 假定企业在市场订单波动下,会对企业要素配置进行重新调整;鉴于资本要素具有长期固定性,一旦投资后就难以随机调整,因而我们只对企业的劳动力要素调整给出分类考察。基于下表1设定的四类内外销订单额波动情形,我们认为企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变动只有正向和负向两类调整选择。当要素调整方向与订单波动方向一致时,我们认为企业的劳动力要素存在“顺向调整”,反之为“逆向调整”。而针对订单的外销导向型波动时,企业可以选择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即有利于出口的“偏外销调整”;或减少劳动力要素投入,即有利于国内市场方向的“偏内销调整”。同理,在内销导向型波动时企业也具有此类的调整策略。 基于表1的样本分层,我们分别得到2×4组出口企业群,并计算出8组样本的TFP值(统计表省略)。总体来看,出口企业顺向调整下的生产率要高于逆向调整企业,即出现了劳动力要素调整下的顺向和逆向生产率差,如同步递增型样本相应的顺逆向TFP差值要大于同步递减型情形的样本。此外存在多种情形下的要素调整顺逆向差,不再列举。为了进一步阐明出口企业订单波动下,企业劳动力要素调整行为如何影响生产率,下文给出基础模型并延伸出多组推论和预期假说。 (二)企业要素调整模型 我们只考虑出口企业单一市场(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情形。借鉴Svetlana et al.(2006)的需求冲击模型,假定企业在面临一个需求冲击μ时,其相应的要素配置水平为,产品出售价为p,则该企业在订单波动μ下的需求量为g(p,μ),且满足。假定冲击μ下的需求量变化值为q(p)μ。该企业在需求冲击μ和给定要素配置水平下的利润函数为: 五、订单波动(冲击)下要素调整的生产率差异:假说机制 假说1:订单波动中要素扭曲配置(逆向调整)——内外销订单波动属同步递增时,满足,劳动力要素调整ΔL为负向(或正向)的企业其生产率要明显低于ΔL为正向(或负向)的企业,即。当订单波动属于同步递减型,则成立。 需求冲击要求企业做出迅速的要素调整,与订单需求波动方向一致且相匹配的要素调整才能够保障企业有效生产。如企业在内外部市场遇到滞销困境时,应主动减少劳动力要素投入;而市场扩张时则应倾向于增加劳动力要素投入。比较来看,订单增长波动时企业逆向调整,会导致真实的生产要素相对订单需求量过低(或者严重不足),即“市场机会损失”显著(该效应大于“额外要素成本损失”)。这显然扭曲了要素配置结构,因而顺向调整更有利于企业的绩效提升。在样本期1999-2007年以及2012年的绝大部分年份中,无论订单属于增长波动还是递减波动,出口企业采取劳动力要素的顺向调整总体上获得了较显著的生产率优势,如订单增长波动时年均tfp优势为0.338。这初步构成我们假说1的现实佐证依据。 假说1-a:订单波动中的要素扭曲配置(逆向调整)假说——当订单波动处于外销导向型时(且ΔD+ΔF>0),劳动力要素调整ΔL为负向(偏外销调整)的企业其生产率要明显低于ΔL为正向(偏内销调整)的企业,即。同理,当波动处于内销导向型时(且ΔD+ΔF>0),劳动力要素调整ΔL为负向(偏内销调整)的企业其生产率要明显低于ΔL为正向(偏外销调整)的企业,即。 当需求订单波动处于绝对的外销导向,即ΔF的增加额高于ΔD的减少额(限于篇幅,数理模型简略)。企业面临生产扩张态势,因而扩张型的劳动力要素供给策略(即偏外销调整)属正向调整,此时逆向策略会扭曲劳动力要素配置,并导致生产率具有劣势。⑦我们通过样本统计发现外销导向订单波动下出口企业的要素顺向调整(相对逆向)获得了27.80个百分点的“超额生产率”,而内销导向订单波动情形下,“超额生产率”为9.17个百分点,这同样成为假说1的经验证据。 (一)要素扭曲配置的“市场机会损失”、“干中学损失”和“多样性收益损失”假说 差额构成。当企业的内外市场的订单同步增长时,企业获得了足够的发展态势,这时急需匹配的劳动力要素投入增长;若此时企业发生了扭曲(或错误)配置要素行为,即无法保障增长订单业务的完成,从而会导致极大的机会损失,丢掉未来的市场份额μ;但订单处于下降态势时,企业则处于维持生存状态,此时只需维持低成本运营;尽管错误预判导致劳动力要素臃余,从而带来多余ΔL的综合要素成本,但不会再增加额外的损失;若市场机会价值大于综合要素成本,则会导致“市场机会损失”更加突出。在出口企业tfp比较中,我们已经发现订单增长波动时要素顺向调整比逆向调整具有1.217个百分点的年均优势;而订单递减波动下该年均优势仅为0.14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假说2的成立。 假说2-A:订单波动中要素扭曲配置的“干中学损失”假说。在外销导向型波动下,企业劳动力要素正向—逆向调整两样本生产率差中要素配置差的贡献,要大于在内销导向型波动下两样本生产率差的对应值。 在外销导向型波动下,劳动力要素正向配置相对逆向配置的生产率净值,包括两个部分来源:1)要素扭曲部分ΔL的损失效率;2)要素正向配置在出口订单增长部分ΔF中获得的出口中学习绩效。但在内销导向波动情形下,要素配置策略的生产率差依然具备第一类的要素扭曲损失效率;出口订单递减部分ΔF将导致相应的出口中学习绩效下降(即干中学损失),值较低。 假说2-B:订单波动中要素扭曲配置的“多样性收益损失”假说——当订单波动属于EM增加型时,劳动力要素调整ΔL为负向(逆向调整)的企业其生产率要明显低于ΔL为正向(顺向调整)的企业,即。在顺向(或逆向)调整中,高多样性的企业比低多样性的企业具有相对生产率优势。 不考虑企业订单绝对数量的波动,我们认为企业订单内外延边际的结构波动同样重要,但企业处于外延边际(多样性)递增情形下,顺向调整有利于其合理增加要素供给水平,保障多样性产品正常生产;而逆向调整则会因要素扭曲配置导致生产率下降;显然,产品多样性的企业对生产要素配置的要求更高(Silva et al.,2014);差异化生产水平高的企业在逻辑上也就属于高生产率企业。 (二)延伸的假说——劳动力要素逆向调整之谜的解析 我们通过统计性分析,发现的确存在一个反常现象,即那些获得增长型内外销订单的企业却选择劳动力要素的负向调整,即减缩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要素使用量。这似乎违背了古典生产函数中有关正产量Y需要正要素L投入的假定(Cobb & Douglas,1928)。依据以上基本假说,出口企业生产率大于均衡阀值时,我们可预期企业存在顺向调整的生产率优势,这样可以减少要素扭曲配置带来的效率损失。然而分析经验样本后我们发现,内外订单同步增长波动组26734家出口企业中,进入前50%的高生产率群体中又存在18%的样本企业发生了逆向调整。既然顺向调整符合企业的利润目标,那为什么存在部分企业进行劳动力要素的逆向调整?解开非理性的“逆向选择之谜”(mystery of adverse selection)的两种可行的解释逻辑在于:一方面,企业在市场波动情形下难以真实把握住订单随机波动方向,即年初制定生产计划未能预料当期的市场需求行情从而导致错误(甚至盲目乐观地)判断市场波动;另一方面,企业的确判断了订单波动方向,但难以做出及时对应的顺向劳动力要素调整,即劳动力要素调整存在粘性问题。针对该基本判断,我们根据以上模型给出相应预期假说。 要素调整成本,主要体现为短期临时调整用工的工资额,但现实中调整成本还包括两个部分。从增加用工角度来说包括对劳动力要素的搜寻成本(包括招聘成本和匹配成本)、初次培训成本、岗位镶嵌成本等。从辞退员工角度来看,包括违约成本(如企业为员工付出的一次性违约金,买断员工工龄的费用等)。换个角度来说,企业在面临市场订单增长冲击情形下,具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时(市场价格p足够大),要素配置调整成本越低(调整粘性越低)的企业,逆向调整(相对顺向调整)的生产率损失代价越高。 假说3-A:劳动力要素调整粘性的要素市场假说(要素市场的阻力干扰)——在劳动力市场发达地区,企业劳动力调整相对具有灵活性,即调整粘性较低;当订单波动增长时,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地区)企业要素调整粘性越低,单位市场冲击下相对(顺向)的逆向调整代价更大(更不利于企业有效配置资源),而落后地区企业的代价相对较小,即。⑧ 企业即便预判并确定了劳动力要素顺向调整方向,但无法及时落实行动并导致了逆向调整结果。这种非意愿的逆向调整行为受到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的交互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反应能力,随着市场订单波动,那些相对延滞行动的企业可能会错过顺向调整的最佳时机。另外,企业在劳动力要素调整时的延滞行动还会受到要素市场的交互作用(Lindbeck & Snower,1996)。我国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成熟度存在差异性,在那些劳动力市场欠发达的相对落后地区,企业面临着要素调整粘性问题更加突出(Felbermayr,2011);当订单增长时,发达地区企业若错判形势而大量减少要素投入,这会导致极大的“市场机会损失”。2008年危机时的“东莞空城现象”依旧是前车之鉴。 假说3-B:劳动力要素调整粘性的产品市场假说(产品市场的叠加干扰)——企业越接近发达的需求市场,其劳动力要素调整的效率越高;反之,处于欠发达的需求市场时,劳动力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非效率配置可能性越高,该情形下一旦企业确定了劳动力要素的逆向调整方向,双重交互的负面效应更加不利于其生产率提升。 当企业越能够接近原料品或最终品市场(需求市场),其应对订单波动冲击时的生产调整和市场供应能力则越强;相反,越远离原料品和最终品市场的企业在原料备货和生产交货方面欠缺竞争力,如运输成本高迫使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偏低(Blinder & Maccini,1991;李涵和黎志刚,2009);一旦企业做出了劳动力要素的逆向调整方向,产品市场不发达程度会叠加导致企业的生产率低下。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中间品市场获得(supplier access)和最终品市场获得(market access)综合水平越高的地区,企业在劳动力要素逆向调整和应对订单冲击时,发达的需求市场可以缓解不利因素,其生产率水平具有相对优势。 假说3-C:劳动力要素调整粘性的制度假说——国有出口企业与非国有出口企业比,劳动力要素配置调整效率较低(即较高),因而在生产率估计中的正向—逆向劳动力要素配置差的贡献份额要相对较低,即订单波动增长时,国有企业逆向调整(或犯错误)的生产率代价较小。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比较,并不具有高的劳动力要素调整效率(即值较高),即使发生劳动力要素的逆向调整,要素扭曲配置导致的生产率损失也相对较低。 与民营(或其他)体制的出口企业相比,国有出口企业在面对订单波动时,难以做出灵活而及时的要素调整决策,因为国有企业的“双向功能”(市场导向功能和政府目标功能)始终未能协调一致(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薛云奎和白云霞,2008;马连福等,2013)。比如订单萎缩时,市场导向机制要求劳动力要素倾向于减少投入,而政府目标功能则会对此产生抵制作用。鉴于此,企业的劳动力要素逆向调整更可能属于有计划的“意愿性调整”,而非国有企业则是市场导向型的要素配置行为,逆向调整更可能来自不确定性(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结果。后者更接近资源的错误配置,而前者(国有企业)对劳动力要素的目标性调整可以获得外部收益(如政府补贴)(马连福等,2013)。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具有规范化的经营制度,难以对劳动力要素进行任意而灵活的调整,即存在相对较高的调整粘性,因而即使逆向调整也不会造成过度效率损失。 六、实证结果 (一)内外销订单波动类型下劳动力要素扭曲配置对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上文预期假说的分析思路,我们将逐一加以检验:针对出口企业订单波动四大类型,首先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对模型(3)进行GMM基本回归;然后再依据不同波动情形计算出口企业劳动力要素配置调整“顺向—逆向”的生产率差额(即不合理部分);最后比较不同波动类型的该差额大小,以此识别订单波动(不确定性)与出口企业要素配置策略的交互作用。 1.要素扭曲配置的“市场机会损失”假说检验。从订单波动分类型看,订单波动同步递增型样本的要素配置差的贡献部分要大于同步递减型样本组的85.5%贡献份额,这证明了假说2-A的成立(见表2)。同样,我们也观察到外销波动导向组和内销波动导向组具有类似的情形,Ⅳ组估计测算的要素配置差贡献比Ⅲ组的结果高出4.8%。这显示出订单在外销波动下(相比内销波动情形)劳动力要素错配可能导致更大的“生产率配置损失”,结论与假说2-A基本吻合。为什么(增长或萎缩)波动时企业劳动力逆向调整(即要素投入和订单增长方向相悖)的生产率损失明显?一个合理的逻辑在于:市场波动增长时的“瞬间时机”急需把握住,一旦由于劳动力要素错配(导致用工不足)则会丢掉发展空间或利润空间。而订单萎缩下降时,企业处于守势;资源错配(导致臃肿人员的存在)尽管会造成“额外成本损失”,但由于缺乏“市场机会”(比如无订单状态),也不会再有过多的“机会损失”。对于发生扭曲配置资源的出口企业来说,我们的结论发现,订单增长波动下的错误资源配置决策会导致的“市场机会损失”则会大于订单下降波动的要素“额外成本损失”。概括来说,市场前景乐观时出口企业犯错误时的代价更大。 2.要素扭曲配置的市场“干中学损失”假说检验。基于表2中和的份额比较,订单外销导向波动下的劳动力要素扭曲配置风险值为78.2%,要大于内销导向波动下的风险值73.4%,这也基本验证了我们的假说。在订单的内销导向波动情形下,扭曲劳动力要素配置会导致内销订单增长时无法正常供应生产,即损失了国内市场份额△D的收益。订单波动趋向外销(出口)模式,企业在顺向调整要素投入进行生产时,可以增加出口经验值提升生产率(Schmeiser,2012);若扭曲了要素配置会导致出口业务无法正常进行,不仅损失了出口订单增长部分(市场份额△F)的收益,还造成了出口的“干中学损失”。 (二)订单内外延边际波动下要素扭曲配置的生产率影响——“多样性收益损失”假说检验 表3前两列(回归1和2)报告了产品多样性(EM)递增型样本组的劳动力要素正向和逆向调整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接下来的回归3和4为产品多样性递减型样本对应的生产率估计。结果表明,大多数解释因素的正向和逆向调整系数差较为明显,且在递增型样本组的差值()要高于递减型样本组的对应值。进一步的生产率贡献分解中,我们得到两类型订单波动冲击情形下的正向和逆向要素配置差分别为0.731和0.590。比较来看,递增型出口企业的歧视组(相对非歧视组)生产率差异贡献中来自要素配置差的比重为82.1%,大于对应情形下的递减型出口企业组(其值为61.8%),这基本验证了假说2-C的预期结果,与Hummels(2008)、Feenstra et al.(2008)、Chaney(2008)以及余淼杰(2010)等人的研究观点一致,即产品多样性生产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反之多样性产品下降则不利于企业生产率。我们的实证发现要素扭曲配置不但造成企业市场份额下降,更会导致多样性产品无法生产,进而导致不利于生产率的“多样性收益损失”。 (三)劳动力要素调整粘性的假说检验:要素逆向调整之谜的解析 首先,针对要素调整成本的假说检验。表4前两列和汇报了高低要素调整成本下的顺向-逆向差部分,因素贡献总和显示组对组具有更大的顺向—逆向差,这基本证实了假说3的成立。出口企业单位产品的要素调整成本越低,给定订单需求和价格下顺向调整的利润空间越大,而逆向调整则会付出过度的“市场机会损失”。要素调整成本较高的情形下,企业单位产品的利润空间较低,即使错误调整要素也不会造成过多的机会损失,但需要付出额外的臃余要素成本。权衡比较的结果显示,订单增长波动下低要素调整成本组的出口企业犯错误的代价更高。 其次,针对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要素调整粘性假说检验。生产率估计中逆向调整的要素配置行为更可能来自劳动力要素市场粘性的干扰,为了进一步检验假说3-A,我们在表4按照发达要素市场和非发达要素市场将样本出口企业分为两组,同样考察出口企业要素顺向—逆向调整差。大部分企业禀赋变量的回归系数在两组估计中并无显著性差异,其他的分析结果类似于表3,不再赘述。结果显示Devel组的顺向—逆向差份额为61.92%,明显大于Less组的对应值(48.96%)。这部分证实了假说的成立。同样基于假说3-B,发达产品市场(非歧视组)和非发达产品市场(歧视组)的估计也证明了市场成熟度的干扰性。 最后,企业体制差异下的劳动力要素调整粘性假说检验。表5显示国有企业样本组中tfp估计的顺向—逆向劳动力要素调整差为0.313,而非国有企业样本组的对应值为0.507。显然国有企业样本组中的劳动力配置调整变化导致的生产率差异相对非国有企业来说较小,且前者(国有企业)的要素调整差占tfp总差的贡献份额(54%)也相应小于后者(66%)。这也意味着非国有企业一旦发生劳动力要素错误配置后会严重影响其生产率效率,而国有企业发生类似情形时的生产率波动相对不明显。这一方面表明国有企业已经适应了计划性和市场性的双重目标的发展模式(吕长江和赵宇恒,2008),在面对市场订单波动时更具竞争力。而完全由市场导向的非国有企业则不具备该能力。尽管国有出口企业承担了部分政府目标,过度的社会责任导致“冗余雇员”或“隐形失业”普遍存在,这同时也降低了其劳动力要素调整对市场的敏感性(薛云奎和白云霞,2008;马连福等,2013)。虽然订单增长(或萎靡),国有出口企业管理者无需及时按照市场波动导向来进行劳动力要素的再调整;通常承载政府目标的国有企业还可以获得政府额外的补助,因而即使市场急剧波动情形下也能够短暂渡过难关。尽管肩负社会(就业)责任的国有出口企业短期内缺乏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市场敏感度,但其在抗订单波动时的决策风险相对较小。 但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比较却未能发现以上情形的发生,我们计算了两者对应的顺向—逆向劳动力要素调整差(要素配置差的贡献),外资出口企业的对应值为0.850,占总差额的67%;内资出口企业的对应值为0.734,占其总生产率差额的64%。内资与外资两组出口企业样本下的要素配置贡献几乎一致,这与我们的预期假说相矛盾。结果意味着外资企业在面对订单波动时,并没有体现出体制上的要素配置粘性,或者说要素配置成本过高的可能性。而本土企业长期扎根国内市场,打拼于海外市场,即使存在要素配置时犯错误的可能性,但错误的代价并不比外资企业高。 七、结论 在市场订单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充分性条件下,出口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绩效难以充分了解。本文首先否定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核心假定,即出口企业的出口行为取决于其对自身生产率的先知性了解。Melitz(2003)对企业出口行为的理想化假定导致那些“先知”的出口企业要么利润为零,要么取得正的利润价值(Hummels,2014)。这显然难以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因为现实中存在大量的亏损出口企业。以此为切入点,我们考虑出口订单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时,企业在有限信息量下如何做出要素配置调整来应对风险,重点考察了要素扭曲配置时的生产率代价。以此为基础,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7出口企业样本以及课题组2009-2011年出口企业调研数据库,将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外部市场的订单(业务)波动类型分为四组,利用Blinder-Oaxaca回归分解模型,考察发现企业在顺向调整和逆向调整的生产率绩效的确存在差异性,且(要素投入方向与订单增长方向不一致的)逆向调整明显具有生产率劣势,由此表明在市场波动情形下企业作出错误劳动力要素配置(即扭曲配置资源)时将会付出生产率损失的代价。 实证结果发现,内外销订单同步增长型企业劳动力逆向调整的生产率损失更明显高于订单递减型(或内销导向型)企业。在前景乐观或牛市行情下,出口企业资源配置时犯错误的代价更大,丢失市场的“机会损失”更可能大于市场萎靡行情下资源错误配置导致的要素“额外成本损失”。另外,外销导向型波动(相比内销导向)时,企业劳动力要素错误(或扭曲)配置的生产率损失更高,即存在显著的出口“干中学损失”。最后延伸的研究发现,在产品多样性递增(相对递减)波动情形下,企业扭曲配置还会造成“多样性收益损失”。概括来看,企业在市场繁荣期的犯错误代价大于市场萎靡期,企业外向发展(或产品多元化发展)时的犯错误代价大于内向发展(或单一化产品发展)。 本文最后从劳动力要素调整粘性角度来回答劳动力要素逆向调整之谜。面对市场波动时企业扭曲要素配置的逆向调整可能是无奈之举。除了信息不充分,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不够成熟(或发达)造成的劳动力调整粘性,也会导致企业非意愿逆向调整(扭曲配置),进而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政策意义在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越发达,越能够减少企业要素扭曲配置“犯错误”时的生产率代价,因而改善企业的宏观生存环境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国有企业体制在面对市场需求时缺乏要素调整的敏感性,但是兼顾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可以发挥相应的“体制优势”从而可以减少市场波动时错误决策的代价;现实情形下国有企业发展具有相对平稳性,这避免了大起大落可能带来的“市场误判”型生产率损失。 而经历严酷市场竞争而生存的国内出口企业相对外资出口企业在抗击市场订单波动风险时,犯错误的代价(生产率损失)旗鼓相当,并无明显弱势。未来要提升中国出口企业的抗风险竞争力,除了企业改进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要素配置管理能力以外,政府还应该强化行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增强企业对充分信息的掌握和市场波动的预判能力。⑨ 注释: ①Melitz(2003)认为出口会使得落后生产率企业被排挤出市场,逻辑上存在两种机制:(1)来自国际竞争者的排挤;(2)国内竞争者的压力。生产率异质性理论更多强调第二种机制,即所有企业对自身生产率具有先知,能观察到出口零利润条件(cutoff conditional productivity);因而预计出口无利可图则退出,这意味着当企业出口时,它的生产率一定大于出口生产率阀值,这种自选择机制意味着企业之所以出口在于其拥有高生产率;但理想化的自选择机制无法解释低生产率(或亏损)出口企业的现实存在性(Kehoe & Ruhl,2008)。 ②假定在理想状态下企业长期内保持一个固定的订单指数,则其可估算出预期的要素投入水平,并在长期做出最优的要素配置,从而最大化其绩效;无论长期或短期的订单业务波动,企业必然做出对应性的经营策略。最直接的办法在于对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调整。 ③东莞众多外向型企业经营状况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和出口市场严重萎缩之后迅速回升。市场的胜利者永远属于能够成功预判市场风险的“远谋熟虑”者,当时那些没有恐慌性跟风的企业,成功预判了市场方向并作出正确的要素配置调整,其行为十分值得称赞(中国新闻网,2010);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认为,21世纪初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和劳动力短缺,与此有密切关联,我国劳动力错配效应(配置扭曲)较为明显。 ④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胚“后危机时代全球分工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09AZD015)和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全球分工模式的演变与广东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培育研究”(10ZGXM79005)联合课题组的调研企业数据库。 ⑤本文在LP法估算企业生产率时,使用工业增加值来体现产出变量,并用分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工业增加值等于销售收入加期末存货减期初存货减中间品投入加增值税。投入变量,我们使用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做资本存量代理变量(盛丹等,2011),并使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以1999年为基期),用全年职工就业人数来衡量劳动。△D和△F方向由当期值相对上2期均值的差来决定。 ⑥表示新产品产值占总工业销售额比重的年均增长率,以此来定义企业销售的外延边际增长;同样则表示旧产品产值占总工业销售额比重的年均增长率,代表企业内延边际的增长率,具体的测算为:。我们重新定义外延边际和内延边际的比重,作为企业新产品多样性相对传统产品的增长指数,即相对多样性,以ei值可以将样本企业自然分为高低多样性两组;同时我们可以称为绝对多样性指数。 ⑦若考虑ΔD+△F<0的情形,则订单波动属于相对外销导向型。此时尽管外销订单为正向增长,但绝对值低于内销订单的递减。因此要素调整策略对生产率的影响方向不确定,问题将变得复杂,本文不予考虑。 ⑧Devel定义要素市场发达地区,less为要素市场欠发达地区。 ⑨商务部目前已经启动了十个省市、六个行业的预警机制试点工作,作为商务部十三项重点工作之一,2007年预警机制试点将扩大到400多种产品、十五个行业,企业由3000家扩展到10000家,商务部将根据行业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通过建立专家库、扩容产业数据库等措施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及产业安全保护工作。市场冲击、要素扭曲配置与生产率损失_生产率论文
市场冲击、要素扭曲配置与生产率损失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