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钱梦龙、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试论论文,艺术论文,魏书生论文,钱梦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呼唤着教育改革。钱梦龙、魏书生同志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钱、魏两位特级教师,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有着崇高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教改实验,具有舍身成仁的敬业精神。虽然他们都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之门,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通过顽强自学,在实践中迅速提高了文化、业务水平,居然登上了科班出身的人未登上的制高点。他们在观照自身自学成才之路的过程中,得出了一整套明显带有自身成才合理因素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方案。因而,探究钱梦龙、魏书生的教学艺术科学,对于我们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效益,无疑是颇有价值的。
一、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共同需要出发,以进步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抗传统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教育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干练人才。而要培养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现代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具有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统一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在这三维立体模式中,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客体,缺乏“民主”思想,因袭封闭。这样势必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学习的“主人”的作用。因而,教学必须具有民主开放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当作装纳知识的容器,不能低估学生。只有具有民主的学生观,才会有科学的教学法。由此可知,是否持有民主的学生观,是一切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
钱梦龙同志的语文讲读课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四种“基本式”的教改,具有民主开放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这种实践过程中的是对人的思想的解放。学生从被动的依附状态下解放出来,充分认识“自我”,去发现和完善“自我”,进而达到创造“自我”和超越“自我”。他的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在研究问题时对老师的解释进行补充和修正,对名人名家作品进行挑剔,都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思维素质。学生们眼界开阔了,思维空间扩大了,仅从这一点上看,钱老师“基本式”教改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语文这一学科,其教学“民主”思想将影响学生的终身。
魏书生同志的教学民主开放的思想十分显著、突出。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同为一个系统之下的两个要素,为使整体功能大于单体功能之和,教师与学生需要同步运转。他说:“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靠老师管学生、压学生、主观片面地命令学生,或靠学生批师道尊严,小将上讲台,都不能解决矛盾而只能激化矛盾。强调学生服从老师或强调老师服从学生都是极端的作法。真理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就是用民主的方法,使师生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①教学结构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甚至用多少时间讲,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都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真正调动起学生做学习主人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民主讨论,决策过程实行民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在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的局面。所以,魏书生的教改实验能在较短时间内,在一所普通中学获得巨大的成功。他的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贯穿于全部的教学、教育之中,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可以说,教学“民主”思想是魏书生对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创造性运用的反映。
二、着眼学生的“学法”研究
确立了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树立了把学生当“人”看的学生观,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无论是钱梦龙同志还是魏书生同志,都把目标盯在“学法”的研究上。“牵牛要牵牛鼻子”,要善于抓住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在国民素质的改塑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上来认识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21世纪的人才,不只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自己获取知识。不是只会吃现成的鱼,而是要掌握“渔”法。授之以“渔”,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未来文盲下过这样的定义,未来的文盲不是不会读不会写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的人。
钱梦龙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认识到:“在中学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他在语文教学中,授给学生自学的门径;在教学设计中,把创设激发动机的情境,培养学习的兴趣作为提高自学效能的重要把手。他逐步形成“‘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过程,亦即“导读”过程。所谓“导读”,就教师来说,是指导学生读书;就学生来说,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读书。“导”与“读”的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这三者的辩证统一。钱梦龙语文讲读课四个基本式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规律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不需教”而“会学”的目的。他在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时说:“三十多年来,我始终追求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目标,摸索着,前进着。”②他的教学模式,无不为学生的“学”而设置,教师在这里只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自学而进行辅导。钱老师讲到他构思语文导读法的“战略目标”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从‘教’通向‘不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观念上、意志上、以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立的人。”③
魏书生老师从1979年3月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验。他的教改实验,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商讨确定的教学方法。它较好地反映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并充分发挥师与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这六步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中,除了第四步“答疑”是为了信息的正常流通和传输,教师进行必要的解答之外,其余都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人的地位。魏老师的教改,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和习惯,其整体教学思想是以培养学生自学兴趣为前提,从而达到自学能力的提高。
钱梦龙在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关系中,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位置。而魏书生恰恰是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正是他们在语文教学中解决了“核心问题”。钱、魏两老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虽有不同,但他们培养学生达到“会学”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正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④,“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⑤的境界。
三、科学序列的艰苦探索
由于中学语文教学受到语文学科性质的限制,受到内、外众多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网络,很难做到定量化。因而要到达理想的教学境界,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严密、实用、有效的整体序列,以科学性、整体性、有序性构成语文教学诸因素多样化的统一为基础,诱导学生掌握以内在联系形成的系统网络,养成综合能力,触类旁通,运用灵活。
钱老师的阅读教学基本式,体现了这种科学化、整体性序列的特色。他“基本式”中的“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作业式、复读式),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合乎规律的“流程”,一串前后相承的基本动作。它是贯穿学生阅读过程的三个有机环节,反映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普遍规律。其中每一种阅读形式,又都有一定的序列。如自读式训练,他采用了疏通式、提要式、提示式、质疑式、评点式、评论式这六种方式,形成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钱老师的自读指导计划包括长远计划和课时计划。按初、高中阶段,每个阶段又按各学年和学期,按阶段计划和课文要点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序列。钱梦龙的“基本式”教学,构成了一个较为科学的教学过程。
如果说钱梦龙的教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不同课型序列的话,那么魏书生的教改则对一堂课的序列的设计又别具匠心。他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便是如此。而魏老师的“画语文知识树”就是初中阶段比较明晰又便于把握的语文知识序列。他依据系统论原理,创造性地采用形象化的手法,把初中六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绘制成一棵“语文知识树”,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初中全部教材的语文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科学、完整又严密的序列。这个结构魏老师九易其稿,将它分为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四个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⑥。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是让学生自学一篇课文的方法,通过八个相连的步骤训练学生读、说、写的能力。一篇文章读四遍八个步骤来完成,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任何理论要指导实践,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序列,才能物化,发挥作用,收到成效。教学理论同样如此。有了这样一些较科学、严密、合理的序列,钱、魏两老师的语文教改在操作层面上就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灵活多采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即使同一种教学任务,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甚至可以说,哪怕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及教师本身的素质、风格等的差异,教法也会呈现出灵活性,多样化。钱梦龙、魏书生多采的教学方法,总是体现在他们教学序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钱老师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上课开头用讲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或用做实验起始,如教《死海不死》,中间多用“曲问”;如教《愚公移山》,结尾又常常出人意料。
魏老师的教法总的来说是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同时又进行自学设计训练和辅导,显示出这样的特点:“他的教法常常体现在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1.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魏书生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使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克服自卑情绪。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自觉学习。这是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2.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魏老师认为,自学过程像“点”,自学习惯像“线”,有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养成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要求学生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控制坏习惯的活动范围,每天统计“闲话、闲事、闲思”。3.创设竞赛的情境。魏老师常在课上开展各种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译文言文竞赛等,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效运作状态,提高自学效率,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4.让学生充分展示价值。为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魏书生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成绩,每个人都记住自己前次竞赛成绩的基数。班级舆论经常这样评价同学,就使优生不骄傲,差生不自卑,都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文教学要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就应优化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把良好的教学效果比作胜利之彼岸,那么良好的教学方法便是对中流击水的莘莘学子的最好的临场指导了。
五、各呈特色的艺术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统一。风格,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独到见解,是对教学方法具有内驱力的反映,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磨练的结果。
钱、魏两教师的教学艺术,各呈特色,自有其不同的风格。其一,他们都注重承传与借鉴,注意对教育本质、教学观念及语文教学特质作深层的思考。但钱梦龙比较注重纵向承传,反思、总结、筛选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形成了自己“活而实”的教学风格;而魏书生则比较注重横向移植,借鉴当代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从原苏联的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到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从巴甫雷什中学到日本某中学的自学纲要,从西欧的精学法,到法国、美国的开放教育,他兼收并蓄,化为我用,他认为教学是艺术,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二,他们都注意教中出“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钱梦龙善于运用“近期效益支配律”,提高学生的兴趣。他还在讲课中注意把握提问的角度,在解剖每篇课文中都呈风采。而魏书生则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开辟道路,注重目标监控,建立检查、反馈系统,及时修改补充。他还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力求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竞赛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魏老师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
其三,他们都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钱梦龙常用抓住一、二个全局性的问题来带动全篇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作业来培养能力。而魏书生则注重应用,汲取陶行知“教学做”统一的“生活即教学”思想,他相信“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与生活接轨,讲究能力迁移;他还注意把语文学习和教学、物理、英语等相关学科渗透,培养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四,钱梦龙的教学艺术个性较强,他往往着眼于文章的总体构思、选材立意、人物塑造等等。因而他的语文讲读课“基本式”实验的具体操作对于教学经验不丰富的人来说就有一定难度。而魏书生的教改实验可操作性比较强。他在辽宁省教学改革经验交统会上的发言——《谈语文教学要民主化科学化》⑦中所说的和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不能放弃的实事共有34件。又将这些实事分成六类,具体订出计划,规定了做事的人、做事的时间和做事的方法。
其五,魏书生老师更注重德育,注意非智力因素。他曾经在《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论文中说:“实践使我体会到,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寓’字,即在语文课堂要求中,在语文教材分析讲解中,在语文听读说写实践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处处渗透着德育的因素。”⑧魏书生深有体会地说:“有的青年教师问我搞好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觉得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⑨他的语文教学理论较多地化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钱梦龙、魏书生两位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的风格各有特色。但他们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把握规律,在教学上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独特风格。他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是深化教改的硕果,反映了教育的某些规律,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借鉴的。
注释:
①⑥《特级教师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朱新平、赵立东编。漓江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P143-144.P309。
②《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郎享伯、滕英超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P37。
③《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钱梦龙。
④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P717.P720。
⑥《辽宁教育》,1991年第1、2期,P13。
⑦⑧⑨《语文教学改革新成果选粹(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张志公、刘国正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P254,P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