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目标定位的解读_课程论文

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目标定位的解读_课程论文

解读中职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职论文,目标论文,课程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目标如何定位?如何使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内容、结构等更加符合时代、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真正需要?这可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

一、从个体发展确定中职教育文化课程的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其应当具有的社会职能外,还有一个培养学生自身发展,使其成为一个社会化个体的功能即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应以人为本,并以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强调职业教育课程以完善个体劳动者人格,提高个体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体现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能使个体劳动者不仅具有应当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具有终身化职业教育的思想,具有积极的创业精神,善于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这样的劳动者,才是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也就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由此而论,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中等职校文化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个体,即使学生成为适合现时社会需求的一分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和对社会人生的一些朦胧的看法,但还不能完全正确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体和集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存在着一些不合实践的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空想和幻想。对于这些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依靠专业知识的教育、技术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就能解决的。它们只能是通过文化课程全面深入地教育、教导学生,使他们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通过自身的学习来适应自己的社会,在进入社会后能自如地生存、生活和工作,成为一个真正融入到社会中的成熟的个体。

2.强调文化课程的全面性和基础性。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一个终结性的中等教育,它和普通中学一样是可以上通至大学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必须要有全面性和基础性,为有志于升学的学生打好文化知识的底子,使他们毕业后有机会有能力进入大学深造。对于一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个人的终身发展作好准备。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还必须是一种授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能力的教育,这些能力的教育不是仅仅依靠专业教育,还必须有文化课程的教育才能达到。比如外语运用能力,它需要基础外语(文化课程知识)和专业(或应用)外语之间的相互结合,才能使外语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提高运用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3.强调文化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即思想性和教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科技异化”现象。它将社会的各种发展和进步都归为科技之功,而忽略其中人文科学的精神之功。如果没有了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结合,就会发展成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并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混乱现象。从中国的文化立场看,法治并不是治理社会的根本手段。人类需要科学,同时更需要健康的精神来驾驭科学。这种健康的精神从哪里来呢?只能从人文教育中来。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应的就是职业文化课程,如:语文,政治,哲学和数学等。这种科技异化现象在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当中可以说是比较突出的:(1)学生不愿意学,认为知识没有多大的用处,特别是在职业学校中学到的知识;(2)学生愿意学的只是一些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课程,把一些文化课程只当作一种辅助和次要的课程。这往往与课程的内容或是教学方法有关,或是文化课的内容不贴合社会和学生的现实,或是教学方法呆板,只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体现出文化课程内容的潜在的人文内质,这就是说文化课必须要有思想性,特别是语文、政治课,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个人(心理、环境和接受能力),突出其内在的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地让学生融入到这种精神中,陶冶心灵,提高其内在素质,并带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4.突出科学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初中后程度),中等职业中学的文化课程在确定其内容、结构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对内容要有取舍,不能求全、求深,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地选择文化课程内容,形成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实的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而不是照搬普通高中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都应是科学的,正确无误的,而且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加入一些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增加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动力,并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看文化课程的定位

从培养目标来讲,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遵循专业性、适用性和实践性原则。文化课程的选编要充分体现以能力和技术为本的核心目标,突出职业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的标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把握就业的政策法规,端正就业思想,培养各项工作中所需的关键能力。比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课中,有一些内容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了,那么就可以适当地削减一些,加入一些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将学生所关心的一些政治问题和劳动就业问题作为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时候,能感到思想上得到一定的进步,同时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有动力,教师上课才能有实效。

2.根据学生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特点,重新调整各种能力训练的分配原则。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要求是不同的,而各种岗位在职业教育中是以不同的专业来对应的,这就要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中(也包括各种文化课程)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岗位来调整好各自的能力和技能训练的分配。例如:有一些职业如文秘对说和写等的要求比较高,那么就要求在所有课程中,语文课的比例高一些,相应地减少一些其它的内容。

3.要有趣味性。文化课程的内容有些比较枯燥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从提高文化课程的趣味性入手,合理地在课程中加入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或是运用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教育方法和手段,如录音、录像、摄像、幻灯、图片等等,使得相对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4.专业定向前提下的职业能力的通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相应的稳定性在慢慢地减少,流动性在不断地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要帮助学生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定位于普通(通用)性能力的发展和掌握,以便在必要的情况下从一个专业岗位向另一个专业岗位转移。这种通用性能力不仅仅是基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包含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比如一个人获得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就应当定位于此,而不必要多讲有关于计算机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那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的),适量增加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处理以及网络知识的内容,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标签:;  ;  ;  

对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目标定位的解读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