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语文卷小说文本特点的分析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启示论文,高考语文论文,文本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随着新课改的实行,作为文学四大形式之一的小说成了备受命题者青睐的阅读体裁,成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热点之一。从2007年新课程高考改革开始,到2012年共有2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新课程高考,共有52套新课程高考语文卷。综观这52套新课程卷中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我们发现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呈现出了与以往很不一样的特点,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对小说文本的考查。本论文就想通过近六年新课程高考小说文本阅读所考查的内容做一些特色分析,以期获得对高考语文卷小说文本命题特点的深刻认识,并且从中吸取经验,获得启示,以便能对高中的语文教学及高考复习过程中对小说文本阅读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小说命题的特点及分析
1.新课程试卷小说分布情况及分析
从2007实施新课程高考开始,到2012年的23个省市自治区共52套新课程卷,现代文阅读中小说有29篇,散文21篇,论述文2篇,其比例为29∶21∶2。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选文中,小说在增多,散文的数量远不及小说,还有极少数的论述文,这说明了新课改实施后,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将新课程卷与全国卷对照来看就会发现,全国卷六年来的现代文阅读都采用散文来命题,一直走的都是传统命题路线——散文一统天下。诚然,散文能够长期独占高考,有其文化的根源。新课程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即由以往单一的考查散文向以考查小说为主,多种文体兼有的多样化趋势发展,体现了新课程“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文化性。多种文体的涉及有助于使我们的高考科学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而开阔视野,最终提高语文素养。这样能使高考很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再者,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散文因其本身文体的特点,给命题带来了一些问题,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散”,具体表现为选材范围的自由、广泛和表现形式的没有定规;而小说则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相对于散文考查设题的多元性以及不确定性,小说的考查则显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它主要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设题,在此基础上考查对小说的主题把握,以及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鉴赏。无论是试题命制还是备考指导,选用小说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2.题型
小说类文本的考查题,出现了选考题,仅有两类题型,双选题与简答题,其中以简答题为主,双选题仅在新课程(标准卷)、辽宁卷与江西卷出现,其他的试卷均为简答题。其中新课程(标准卷)与辽宁卷的双选题排在小说题目的第一个,而在江西卷中则出现在最后一题。从题型考查的特点可以明显地看出主观题(简答)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说明近年来对考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
高考中的选考题是新课程卷与传统试卷最大的不同,每套试卷的选考部分都是在现代文阅读部分,集中在文化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之间的选择,这样安排扩宽了考生选择的范围,方便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这样的考查方式也体现了新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更好地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另外,这样考查题目的多元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读书,同时更好地切合了当前我们语文学科的教材“一纲多本”,课程“包括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教学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高考的公平性。
3.考查的知识点
从对新课程的52套试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小说文本的考查,命题考查的知识点已形成了基本的考查思路,对于命题规律还是有章可循的。新课程语文卷中小说文本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重点突出,并且充分地显示出了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要求,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充分结合新课标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这一要求,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命题和立意及特点鲜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设计模式。下面我们将从考点分布较多,较为常用的几个方面来对小说的命题特点做些分析与思考,在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小说的篇目较多,有的例子不能全部囊括,就简单地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为说明。
(1)对语言的品味。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叙述基础,小说用语言来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等,在语言上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此考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的领悟品味,感受其语境意义,从而发现人物的情感心态等。语言(句子)理解与欣赏的题目以往在散文考查中出现较多,近年来,由于小说逐步进入高考,出题者也开始注重小说的语言问题。在近六年的29篇小说阅读中,山东卷与浙江卷几乎每年的试题中都有考查语言的题目,其他试卷中相对较少,不固定,会在某一年的试卷中考查,但数量不及山东卷与江苏卷的多。纵观这些小说语言题目的设题方式,发现其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多为分析句子在文中有何含义、有何表达作用,画线句子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等。例如:
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浙江卷2010年,第13题)
补写第二段“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浙江卷2011年,第12题)
第一段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山东卷2010年,第19题)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山东卷2011年,第20题)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的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江苏卷2010年,第11题)
对小说画线处的语言进行赏析。(安徽卷2011年,第13题)
这类题目综合考查了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同时是对新课程中要求注意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理念的落实与体现。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的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江苏卷2012年,第13题)
(2)人物分析。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都离不开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1]所以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根本任务,小说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是否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情节、环境都是为其塑造人物服务的,命题者抓住了小说的这一重要特征,把对人物分析作为小说命题的一大考点。通过对近六年的课改卷的调查,发现29篇小说中几乎都有对人物分析的题目,有些试卷甚至还涉及两题,例如2011年的江苏卷、广东卷、江西卷等。可见命题者对小说人物分析的喜爱与关注程度之深。人物分析俨然是小说命题的一大热点,通过调查新课程卷中小说人物分析的题目发现,在不同的试卷中对人物分析的立足点也是多样性的,命题的思路分布极为广泛,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结合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梳理人物心理活动;探讨人物情感变化过程;研究人物行为及其形成原因等等。例如:
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江苏卷2010年,第13题)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山东卷2011年,第19题)
简要概括祥子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山东卷2010年,第21题)
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广东卷2010年,第17题)
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江苏卷2011年,第12题)
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新课程(标准卷)2008年,第13题)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的形象特点。(安徽卷2011年,第12题)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新课程(标准卷)2011年,第13题,第(3)题)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江苏卷2012年,第12题)
对人物的分析几乎是小说文本的必考题,其题型多样,范围广泛,既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体现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3)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实际是立足于整篇小说而言的,也有人称其为写作手法或写作技巧。它虽是形式上的东西,却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课改卷中涉及表现手法分析的题目也是极为广泛的,几乎用了小说命题的省市在不同年份的试卷中都会有关于小说表现手法分析的题目,其设问方式多表现为:小说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如何,小说多次描写某物或是某事件的目的或作用是什么等等。例如: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新课程(标准卷)2008年,第12题)
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浙江卷2010年,第12题)
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的表现手法。
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安徽卷2009年,第13题)
文中第三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什么关联?(江苏卷2011年,第11题)
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辽宁卷2009年,第11题的第(2)小题)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江苏卷2010年,第12题)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新课程(标准卷)2011年,第11题的第(2)小题)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辽宁卷2012年,第11题的第(3)小题)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其命题上紧扣文本,重在理解层面与探究层面,多着眼于小说的局部手法,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类的题目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考生必须对小说的内容主旨正确把握才能回答得全面。而对于这一类题目来说,制造悬念、前后照应、侧面烘托、埋下伏笔等往往就成了其专用语言与高分词汇。
(4)对小说的探究。所谓“探究”就是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立足于文本解读作品的人文背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造性的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改中被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新课程卷也随之越来越多地设置探究性试题,小说文本阅读部分有更加明显的表现。从六年来的29篇小说命题中我们看到,只有极少的几篇没有涉及探究性试题。
探究性试题其出题方向与立足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描写、语言表达或小说主旨理解等方面来探究作品的意蕴、人文精神,发表个人看法以及说明这种看法的理由等等。例如: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新课程(标准卷)2011年,第11题的第(4)小题)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江苏卷2011年,第14题)
第九节车厢给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浙江卷2011年,第15题)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山东卷2010年,第22题)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辽宁卷2010年,第11题的第(4)小题)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广东卷2008年,第18题)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寓意丰富精致作品。结合全文,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安徽卷2010年,第14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福建卷2012年,第15题)
这类题目的分值基本是小说命题中最高的,当然难度也是最大的,考生较难把握。从命题趋势来看,老师在教学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上四个方面是小说命题中较重点的考点,除此之外,小说命题还涉及了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此类多为双选题,还有对小说情节、场景、主旨等方面的分析等等,但相对来说这类考点分布较少,而且有的考点与上面四方面有相融的情况。例如,在小说的探究性试题中就有对小说主旨、内容等方面的探究,考点知识与考查能力是相容相通的,所以这里就不再单独研究,但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我们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这些考点。
总的来说,小说命题有效地渗透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新课程对小说阅读与鉴赏要了解其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要求,也突出语文学科的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的课程设计特点,注重对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实际能力的考查。从考题的安排顺序来看,其在能力层次上是由易到难的,综合有序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积极响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的课程概念。
4.新课程试卷中小说的选材特点分析
从国别来看,新课程卷中小说的选择上国内国外都有,在2007~2012六年中使用小说命题的29套试卷中,使用外国小说的有10套,使用国内小说的有18套,从数量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的国别选择上,国内国外都有涉及,相对来说国内小说要更受命题者喜爱。究其原因,应该是中国小说距考生的生活较近,风格与特征对于考生来说易把握。而对国外小说的重视与选择则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广泛性与民族性。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尽量多接触,多了解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也锻炼我们思维的开阔性和包容性,这也是与高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是一致的。
从小说的篇幅来看,29篇小说中,除了2010年的山东卷的小说是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2007年的新课程(标准卷)的《林冲见差拔》节选自《水浒传评本》第八回和2011年的江苏卷中《“这是你的战争!”》是宗璞长篇小说《西征记》的节选外,其余都是微型小说(个别的有删节)。这种情况表明在小说的选材上基本以微型小说为主,其余长篇小说节选的比例为3∶20,足以可见微型小说的比重之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微型小说短小易读,并且具有小说的总体特征,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而且情节相对比较完整,结构也较为紧凑,构思巧妙,人物性格单一,没有较大的发展,易于学生在考场上有限时间里进行阅读和思考。
从时代来看,除了2007年新课程(标准卷)的《林冲见差拔》是相对较远的清代外,其余的28篇小说基本上都是现当代的作品,缩写内容和反映的现象以及刻画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近,这样的安排易于考生的理解与思考,广大考生比较容易接受。
从内容来看,29篇小说大都出于名家之手,人文性极强,具有文学熏陶的功能,小说中渗透着育人理念,都具有积极的内容、健康的思想和育人的功能。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别、篇幅、时代,还是内容的选择,选题者都是以新课程为背景进行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考小说题材的选取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而展开的,其具有灵活性与教育性,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新课程卷小说命题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启示
1.重视语文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依据和载体,是我们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首先要‘得法于课内’,才能‘受益于课外’。”[3]就拿人教版语文教材来说,新课程的语文有选修和必修,而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出现过小说,且还有一定的分量,必修教材中既在“阅读鉴赏部分”编有以短篇或节选为主的独立的小说单元,又在每个必修模块的“名著导读”中以“课内指导,课外阅读”的形式呈现;选修教材则设立有两个独立的小说文本的选修模块。而从前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新课改以来小说阅读的比重也远高于传统的散文阅读,这体现出了新课改卷对课程标准与考纲的呼应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教材中所出现的经典例子,通过对教材中经典篇目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如小说的阅读重点应放在对小说语言的品味、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探究性阅读以及主题解读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等,并指导学生由一篇课文然后浏览同类文章,由一位作家继而旁及同类作家等比较性扩展性阅读。
2.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说教学
在对考查知识点的统计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涉及了探究性试题,而且分值比较高,考查方向与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价探究能力,引发学生对小说主旨、情感、意蕴等方面的探究,不断深化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倡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要求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可见,新课程高考中的探究性试题与新课程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理念是相契合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注意课堂的活跃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其实这也是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语文素养培养的指标。
3.加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
通过上文中对新课改卷小说的选材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卷中的小说几乎都是学生课内没有学过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多数作家还是课堂内接触过的,就如上文在小说篇幅方面列举的三篇长篇小说的节选,都是节选自我们熟悉作家的作品,而其他的小说也有我们所熟悉的。例如:2008年的新课程(标准卷)《二十年以后》的作者欧·亨利,2010年课程标准卷的《保护人》的作者莫泊桑、2009年的辽宁卷的《遗璞》的作者贾平凹、2010年辽宁卷的《洗澡》的作者王安忆等均是我们课内学习所熟悉的名作家,而且中外名家皆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讲解小说时,多补充作家的其他优秀小说,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而关于小说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纵观课改卷的小说选材情况,中长篇小说节选只占了3篇,而微型小说占20篇,在23篇小说中也仅有一篇是节选自年代较为久远的清代,其余的22篇基本为现当代作品,且所选小说都具有一定的熏陶教育功能,中外小说都广泛涉及。因此,我们应当指导学生掌握好课内小说阅读,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适时适度地激发学生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去自由泛读中外的优秀微型小说,特别是对具有熏陶功能、教育意义、内容积极健康的微型小说要进行精读并且品味。以此来提高学生小说阅读的高效性与有效性,拓展其文化视野,丰富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