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研究——基于BSC与D-S理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视角论文,基本养老保险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性统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群已经超过2.8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5;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7倍和6倍,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97亿元;而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19亿人,覆盖率为79.7%。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规模和覆盖范围均呈较快趋势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支不平衡,财政支持难以持续,个人账户面临亏损风险。2014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高达2.1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5.5%,相比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2.2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到203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迎来高峰,突破4亿人次大关。这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对养老保险基金依赖的压力。同时,地方政府针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金额的投资方式以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债为主,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正面临着严峻的贬值和支付风险,中国社科院郑秉文主任曾指出在2001年至2011年间基金“缩水”将近6000亿元。 以上诸多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效益发挥的可持续性,而政府部门的审计压力也因此不断增加。我国目前针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思路仍以财务审计为主,针对制度、管理效率及效果的绩效审计研究仍较少。本文首先结合BSC平衡积分卡的理念,构建一套多维度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其次结合实际案例和D-S证据理论予以具体的绩效审计分析,最终提出合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对策及思路。 二、BSC理论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一)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 平衡计分卡(简称BSC)是哈佛商学院教授Robet S.Kaplan和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David P.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一种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工具。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将结果性评价与驱动性评价相结合,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开展评价。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作为一项“准公共性工程”,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基金预期绩效的实现,其管理也应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来经受市场竞争机制的考验。因此本文将其引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BSC的平衡观强调,组织绩效的高低和优势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务状况,更关注组织自身价值创造的潜力和可持续性,这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相契合。其次,BSC实现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衡量和非财务衡量、内部计量和外部计量、成果指标和动因指标之间的平衡,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要考虑基金管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再次,BSC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其提供的包含四个维度的一般性框架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其中,评价主体可利用其平衡思想设计相关指标,以避免指标设计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另外,平衡计分卡提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途径,本文的绩效审计评价综合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设计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综上分析,平衡计分卡(BSC)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有不少共通性,不仅能够较为全面地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价,同时还能实现将基金管理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传达到基层组织,有利于实现该项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平衡计分卡(BSC)的改进 基于以上分析,平衡计分卡在具体运用时,有必要按照该项基金管理的内在属性和战略目标,修正和调整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和维度。首先,将“客户”维度改成“公众服务”维度。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准公共性产品”,不具有排他性,为了体现该项基金的非排他性,本文将客户维度改为公众服务维度。其次,将“公众服务”置于绩效审计评价维度的顶端。企业通常追求利润最大化,最为关心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中的财务维度,其他三个维度都是为财务维度服务的。企业通过学习与成长,对内部流程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高财务绩效。但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目标中,不包括利润最大化。因此应用平衡计分卡时,为强调顾客公众利益导向原则,将“公众服务”置于评价维度的顶端。社保部门以公众利益为中心制定基金管理目标和明确战略导向,根据公众需求设计和完善内部流程,履行好公共受托责任。经修正和调整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186c6ea5619b73f8502c2acb.jpg)
三、基于BSC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首先,必须遵循科学客观原则。客观,要求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用统一的、标准化的衡量尺度进行取舍。科学,要求评价的内容要有科学的规定性,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和结果符合实证性和逻辑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必须遵循全面原则。评价内容必须包括影响基金绩效发挥的主要方面,避免出现指标缺失或污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要反映可持续和社会效益;再次,必须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绩效审计评价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因此,评价指标应在分解组织目标的基础上产生,引导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实现作贡献。当该项基金管理的目标发生转移时,应及时调整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最后,必须遵循可拓展原则。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基金缴存的水平均存在差异,决定了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必然存在差异,而且,不同时期的运行管理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补充一些指标,这就要求指标体系有拓展的空间。 (二)指标体系的设置 本文在广泛调查收集和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指标1个,准则层指标4个,指标层指标16个,如图2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e4ff6bfc844161be187874e.jpg)
(三)指标权重的设置 在指标赋权过程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本文咨询审计、金融、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发出指标权重调查表2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22份,在此基础上借助AHP软件,最终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以准则层为例,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将其输入AHP软件,求解得出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运算结果是否通过一致性要求。通过运算得出准则层特征向量,W=[0.5317,0.2702,0.0759,0.1220]T,λmax=4.1142,CI=0.0381,因为此矩阵为4阶,所以K=4时,R1=0.90,CR=0.0423<0.1,通过一致性检验。依据上述步骤,可得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单层次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557a4960c5a0d75ef84e53a.jpg)
四、基于D-S理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案例研究 为了验证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方法的效度,本文选取东部某省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项目为评价对象,运用D-S证据模型予以综合评价,不仅得出该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绩效;同时也有效检验了依据平衡计分卡构建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由于D-S模型的运算较为复杂,本文借助IDS软件予以建模。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a42c6d2ece9922faea947089.jpg)
(一)D-S模型算例简介 D-S证据推理算法是一种重要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在模型算例中,核心思想是通过证据合成原理,基于底层的概率分配来求解上层次指标的综合改率分配,最终得出评价对象的效用值,其过程如下公式所列。 (1)确定基本概率分配。(内容略,编者注) (2)确定综合概率分配。(内容略,编者注) (3)确定上层指标的综合信任度和综合评价值。(内容略,编者注) (4)计算评价对象的效用值。(内容略,编者注) (二)模型建立与运算 本文构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共4个准则层指标,16个指标层指标。 在IDS软件中建立好贷款项目后评价模型后,需要输入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及评价值如表3、表4所示,然后按照软件预先设置的参数,得到上层指标的评价分布情况。 (三)计算分步式评价结果 通过IDS软件运算得出该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结果分布为:S(基本养老保险绩效)={(很差,0%),(较差,0%),(一般,26.13%),(良好,54.49%),(优秀,16.25%),(未知,3.13%)}。由此可知,该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效益处在“良好”和“一般”状态,“优秀”的置信度相对较小,不存在“很差”或“较差”的情况。因此从总体而言,该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效益尚可,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准则层各项指标平均效用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公共服务维度(74%)、学习与成长维度(72%)、财务绩效维度(65%)、内部管理维度(63.8%)。四类维度的效用值均低于80%,说明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效益在各维度都有待予以完善。指标层各项指标平均效用值较好的有:养老保险覆盖率(97%)、单位(个人)参保率(94.3%)、资金拨付率(92.3%)和员工满意度(92%)。而管理机制健全性、信息公开及时性、基金支付对象真实性和投资收益率的效用值相对较低,这符合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现状,一方面,国家已基本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财政资金对其支持力度也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同时相关部门的管理仍存在漏洞,机制仍不够健全,也给基本养老保险综合效益的提升造成困难。 五、结论及建议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113c91f76d3bed9a76b1e7a.jpg)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6c6dcf94f703e8e23a53bff5.jpg)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借助平衡计分卡思想构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可信度较高,值得推广。在指标权重的确立上,“公共服务维度”的指标权重值较高,这与传统的绩效审计评价思路不同,却遵循了该类基金项目的初衷,有利于体现其真正价值。其次,基于D-S证据理论的案例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也较为一致,说明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效益尚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养老金个人账户亏损风险;基金支付对象真实性存疑等。 针对以上问题,要从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影响较大的指标入手,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提高基金征缴工作的管理水平,积极拓宽养老资金的来源渠道,扩大参保范围,无论是外资还是独资,私企还是国企,抑或是自由职业者,只要符合参保条件,都应征缴养老保险,享受同等的参保待遇。其次,加快统筹,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各省、市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对养老资金实行统一化管理,有效解决跨地区养老保险缴纳难的问题,积极化解流动型劳动力养老保险转接难题,提高养老保险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为了避免提前退休浪潮的出现,相关部门应改变一成不变的计发方法,转为以缴费年限为计发标准,确保基金支付对象的真实性。
标签:平衡计分卡论文; bsc论文; 基本养老保险论文; 空间维度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基于平衡计分卡和D/S理论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绩效审计评价研究_平衡计分卡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