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丽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 广东 肇庆 526500
【摘要】语文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团结。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塑造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念,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0-224-0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进步,对于教学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需要通过语文教学进一步的传承与发扬。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初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较少,甚至由于现代网络资源的发达,影响了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阶段是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期。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1]。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从原本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的学习,积极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经典文学作品诵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后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不断的分享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强化教师文化底蕴
就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师想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有序展开,就要从自身做起,加大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才能够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要要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才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在平时的课余时间,教师要积极的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积累文化底蕴。而且,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备课时间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上的缺失进行弥补,保证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历史典故进行实际教学,使学生在趣味性语文知识学习中,不仅了解传统文化,还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木兰诗》一课,教师不仅要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对乐府诗进行深入的挖掘。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述像花木兰一样驰骋沙场的女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等。通过课外知识的拓展,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创新渗透文化形式
初中语文课堂是教师对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在渗透时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2]。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前,要做好传统文化渗透的准备工作,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以及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情况下,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多是古诗词、古文等等,学生对于古诗词、古文难以理解,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甚至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厌恶感。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将以往的教学形式改变,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主动的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语文教师要将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将不同的语文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形象生动的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转变为有趣的知识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历史影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手段,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小组合作等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达成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基。
在学习《孙权劝学》一课时,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深刻的感受三国。也可以为学生适当的展示曹操的诗作,让学生产生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当学生产生对于三国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原著作品进行阅读,从而达成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影视作品以及历史名人可以学生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
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仅仅凭借语文课堂对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传统文化知识竞答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相较于课堂中的讲解更有效[3]。活动是生动有趣的,学生乐于加入到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的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五、体会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还存在于风俗民情中。相较于静止固态的文字,动态化的文化传承更具魅力,也更能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让学生深入到当地的风土民俗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体会传统文化,并且主动的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以节日为例,在过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本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在实践性活动中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学生主动的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文化。实践性活动相较于单一的讲解更加的生动,可以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结论
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是短时间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与学生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渗透传统文化的形式,组织开展课外阅读,同时体会传统文化思想。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引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韩景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27):28.
[2]汪文喜.略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J/OL].学周刊,2019(26):87.
[3]高建霞.论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职业,2019(21):115-116.
论文作者:谢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过程中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