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苏州 215228)
【摘 要】 从一位家长的博客引出新一轮课改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必要性,以及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提出了破解改革难题的三点建议:教育的正确定位、教育松绑三法、破解择校难题。并预见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已经到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育转型 《决定》 高潮
前不久,看到一位小学生家长写的“开学一月摧垮坚持6年教育观”的博文,他说: “??几十年前,自己也曾经是一名小学生,知道学校里最大的规矩就是整齐划一,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到处都在张扬个性,依此推断,现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张扬,至少也不至于被压抑。没想到开学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份极为详尽的PPT,对每一本书、每一个本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在这位家长看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几十年从来没有改变过,似乎是有过之而不及!什么课改啊、教改啊,就像是风吹过,连一丝痕迹都没留下,统统都白忙乎了。
公平地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起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干扰明显减少,坚持“以人为本”,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追求。呼唤教育本性的回归,促成师生主体意识的觉醒,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完善了互为依托的课程结构,增加了比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了层次明晰的“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给了学校地方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其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性”。改革的中前期,面对以往教育的陈年旧弊,积弊积端,改革既是谨慎的,区域推进加整体推进;又是大刀阔斧的,革故鼎新,雷厉风行。处于改革漩涡中心的广大师生,经历的又岂止是一场简单的头脑风暴?对旧的体制、旧的课程、旧的教育手段方式发起了全面冲击,历经十年,改革的初期目标已经达到。这里特别要提一句的是,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在课改面前思想统一,态度坚决,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可谓功不可没!
“改革的很多贡献,往往是在历史回头之时才发现的”。“10年后,一份来自第三方的调查显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度仍然高达74%”。改革初期出现的三大突出问题:旧教材的“繁、难、偏、旧”问题,“填鸭式“、“满堂灌”旧教育方式的问题,“题海战术”、“奥数攻略”等严重违反课程法的应试教育问题,均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当然,笔者并不是在否认写这篇博文的家长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而恰恰说明了改革的“知易行难”,“实践问题永远比理论问题复杂”的现实。
这位家长通过博客所反映的问题说明了新课程改革一下子也难以摆脱高开低走的规律安排,改革进入了“高原期”。就像治病,起初用的药比较猛,病人症状很快得以缓解,但病去如抽丝,后期“治疗”更是马虎不得,稍有不慎,也可能前功尽弃。现在,各种矛盾已不似改革初期那么尖锐,而是表现得更为复杂和隐蔽。她的复杂性,指的是事物的表象是以多种面目出现,而构成这些表象背后的因素也是多重的;她的隐蔽性,是说这些事物的表象似曾相识,而且是司空见惯的,似乎早已在人们脑海里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诚如这位家长所说的,他们小时候上学的学校里就这么要求的,也就见怪不怪了。况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迎合了家长的需求,孩子的成绩做家长的哪个可以超脱?所以,许多学校也就把“质量是生命线”,当作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硬道理,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为什么家长还要诟病当前学校的教育呢?学校管理通过细致、整齐、统一的要求,通过强调纪律和服从,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作为家长不应该反对啊?就像现在很多大学、高中,甚或初中小学都在搞军训,也叫综合实践活动,好像没听说过哪个家长表示反对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支持的,是持肯定态度的,另一方面对改革的现状是有想法的,不全是满意的,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恰恰成了我们继续深入课改的动力源泉。家长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能读好书的小乖乖,而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富有个性、乐于担当的“独一无二的‘我’”。认为我们目前的改革虽已取得重大成果,但也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的路还很长,如果接下来的改革不能彻底,改革的成果就会被一点一点吞噬,改革将会半途而废。
课改进入到中期的时候,许多教育专家学者提出了“特色转型”加以应对,有关部门还出台一些各级各类特色学校的评价方案,一时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有艺术特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环保特色学校、课堂教学特色学校等,希望以此打破以往“千校一面”的现状。学校的特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学生的特长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学生的鲜明个性丰富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在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永新市长的新教育实验也在那个时候悄然兴起,风行一时,“六项行动”风靡大江南北,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发起又一轮冲击,巩固了新课改初期所取得的成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凭心而论,看似轰轰烈烈的学校“特色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提升了办学水平,但总感觉到收效甚微,还是有“戴镣铐”跳舞的尴尬,没有期待的痛快淋漓的感觉。所以,进入深水区以后的课改已不以人为转移,如箭在弦。这一轮改革在全国上下一片转型声中不需过多动员悄悄拉开了帷幕。我们姑且叫她“文化转型”。如果说“特色转型”,希冀改变的是千校一面,那么,“文化转型”则希望打破的是千人一面。看似一字之差,而办学的宗旨,立场观念却是迥然不同。前者,学校通过特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孩子的能力水平,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总感觉有点主观强加的意思,或多或少带着些功利色彩;而后者则完全基于“儿童的立场”,努力地“成全”儿童,努力成就一个个“儿童之梦”,让儿童的生命呼吸到更为自由的空气。
客观的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改革就不是教育界一家子的事了,教育事关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教育实践,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否则,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行百里半九十”,我们现在改革所走的每一步都不会比当初来得容易。但我们必须闯过改革的深水区,这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笔者对接下来的新一轮课改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进入新时期后,对教育要有个正确定位,她关乎的是教育改革的方针大计,我们要以全球的视野和目光来看待新时期的教育转型,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物质的东西,没有了可以再来,精神的东西,没有了就永不回来了。俗话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讲的就是这个理。毛泽东同志“三育并重”的教育理论,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思想,都充分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是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放在首位的,因为这是儿童成长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基,民族强盛的灵魂。
“不管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教育的基本价值亘古不变,它关乎顽强、勇敢、智慧、忠诚、尊严、合作??”(刘群)
其次,要给教育彻底松绑。家长博客中提到的现象,目前,还不能断根,罪魁祸首还是“应试教育”在作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校压力一个比一个大,这种压力不光来自教育本身,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社会、家庭和教育主管部门。中考、高考都是最抓眼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没有一个人会掉以轻心。现在小学相对来说松绑做得比较好,这很大一部分原因跟最近几年初中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的飞速发展,取消了升学考试有很大关系。初中高中则都面临着一个择优选拔录取的问题,没有一个学校会坐视的。因为这关乎到学校的声誉,甚或生存的问题。但松绑又是必须的。松绑办法之一,改革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取消所有与升学有关的单一考核评价,强调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发展性评价、前瞻性评价及人文评价等。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允许中考高考社会化,把学校与招生考试相对分离,从制度层面上来给学校减压,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减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的检查督导,充分放权,给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放手让“教育家办学”;松绑办法之二,改革初高中招生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 “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决定》)。增加考试次数,给学生更多机会;降低考试难度,逐步加大平时学业水平考核成绩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在招生考试中所占比例。“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决定》)。“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刘利民),利用网络媒体,加大自主招生透明度,重点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校和逐步加大中考高考免试入学自主招生比例。“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决定》),也可试行一批初高中一贯制和学区制对口招生。“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决定》)。松绑办法之三,条件成熟时,可以大幅度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根据不同的学业水平、特长爱好,按照相对自主的原则,提前(比如初中阶段)合理分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办学,政府公平合理地配备资源:公办民办、全日制非全日制、职业类普教类、综合类专科类,形成不同体制,办出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责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办人民的教育。并建立起彼此之间学历互认、成果互换、招生互通的成才通道和配套机制。让具有不同成才需求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各偿所愿;再是就像《决定》所讲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班快慢班,破解择校难题,??”等。只有这样,在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长期困扰着广大教师心头的,即 “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全面发展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这才是解答钱学森世纪之问的密匙。
墨子说:“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新一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标志着新一轮课改高潮的到来已不可逆转。处于历史大背景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转型,应是顺合了时运,顺应了潮流,将完成历史赋予她的伟大责任,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国教育报》(2012.5.12)
《人民教育》(2012.12)
论文作者:章 昭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学校论文; 家长论文; 新一轮论文; 课改论文; 的是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