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育信息化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3/57.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3)02-0038-05
一、初等、中等教育信息化的动向
(一)教育信息化计划的制定
教育的信息化是日本中长期国家技术战略规划--“千年工程”中一个主要的施政方向,这体现在1998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计划中。教育信息化计划依据信息化将“儿童变化”、“授课变化”和“学校变化”设定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使所有孩子的计算机素养提高的同时,借助于学校中日常性的计算机的应用对授课的形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并且改变以学校、家庭、社区间的相互协作为主的学校管理模式。
1999年1月文部省制定的公立学校因特网联接计划曾规定,到2001年度所有的中小学(包括特殊教育各学校约4万所)都联接因特网。而教育信息化计划,又将这一目标推进了一步,规定以2005年为目标,包括私立学校的所有中小学都要联接因特网,创建所有年级的全部授课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运用因特网的环境。教育信息化计划不仅重视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极为重视教育内容的开发和教育研修的充实等软件方面的建设,以期达到总体推进的效果。
在“千年工程”中,为了推动这一教育信息化计划,2000年度用于教育信息化的财政预算达119亿日元。主要开支预算为:用于建立和完善公立学校校内网络的金额为67.5亿日元,用于学校教育内容开发的金额为10亿日元,用于私立学校计算机设置的金额为8亿日元,用于公立学校教员信息素养教育的金额为4.2亿日元,用于推进教育利用因特网开发技术的金额为13亿日元等等。在1999年度的第二次补充预算中,包括公立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室的建立与完善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预算达298亿日元。
(二)教育用计算机的配备
1990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教育用计算机整备”的五年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该计划将计算机的设置目标定为小学校大约3台/校、初中为22台/校、高中为23台/校。文部省1994年度又出台了为期五年的“教育用计算机新整备计划”,将计算机的设置目标重新设定为公立小学校平均设置台数为22台(学生2人/台),初中和高中平均设置台数为42台(学生1人/台),特殊教育各学校平均设置台数为8台(学生1人/1台)。
另一方面,1999年12月自治省发布的“2000年地方财政对策”中提出了2000年到2005年度的教育用计算机配备计划。比文部省以前设定的配备指标更进一步,将小学校设置的计算机平均台数由22台提高到42台(学生1人/台),新增加了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各学校中2台用于普通教育,6台用于特殊教室、校长室等内容。一旦这些配备能够实现,一台计算机所对应的学生数将由现在的15.5人下降为5.4人,出现较大的改善。2000年度该配备计划年度的预算为1760亿日元,由地方交付税支付。
(三)学校因特网的联接计划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因特网的利用。因特网具有的双向交流性和信息综合性在教育领域显得意义重大。因特网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使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学校因特网作用计划,日本通商产业省和文部省联合发动的“100校计划”(1994-1996年度)和“新100校计划”发挥了前导性的作用。现在这些计划所取得的高科技成果已由。“e形计划”所继承。该计划除支援准备联接因特网的学校外,也为学校提供能够相互交流的场所和能够参加因特网教育实践的场所。
在公立学校因特网计划中,文部省计划到2001年度全国的约4万所公立学校都联接因特网,这一计划从1998年度开始实行。同时,利用1.5Mbps水平高速线路的先进示范实验也已经开始,即“学校因特网事业”。该计划从1999年开始分3年完成,由日本邮政省和文部省共同实施。全国30个示范区域中的共计1076所学校被指定为因特网示范校,以探索因特网用于教育的可能性。从2000年开始文部省和邮政省共同实施的为期两年的“应用多媒体学校间协作推进事业”也开始展开。该事业以全国25个示范地区的600所学校为对象,通过远程教学等实验,研究活动图像的传送技术,利用卫星、数字串接、有线电视线路作为存取线路,探索基于这些基础设施之上的有效的多媒体通讯技术的可能性。学校因特网事业和应用多媒体学校间协作推进事业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所提出的全国4万所公立学校加入因特网计划的达成。
二、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动向
近来,日本的大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是报考学生人数的急剧减少。包括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在内的全部大学及短期大学都面临着大学报考者减少的困境。其二是高等教育状况的改变。1999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答申报告指出,应改变迄今为止一直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大学本科教育,转换为重视普通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性的任务则交给研究生院。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大学为了自身的生存进行了种种探索。1999年秋,一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东京艺术大学5个国立大学以共同实施教养教育和编入学的相互接纳等为主的5大学联合构想浮出水面,出现了大学再编、合并的苗头。可以说日本的大学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一)大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在这“大学的严冬时代”即将来临之时,各大学为了把自身建设成为有魅力的大学采取了种种对策,信息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大学信息化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灵活运用CAI(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授课、联机远程教育、教学提纲的电子化、利用因特网和手机提供停课信息等校园内情报的信息化等等。
运用CAI系统授课很早以前就开始实施,最近进一步多媒体化,而且不断向人机对话系统进化。例如,在网上的三维假想空间中,基于多媒体的人机对话教育环境的系统已经研究出来,利用这种系统,拥有共同场所进行快速交流的共同学习成为可能。多媒体型CAI系统具有从视觉上提高学习兴趣的优点,尤其是对需要视觉和直观把握的数理化等授课效果更佳。将CAI系统应用于人机对话教育的尝试也已开始。青山学院大学于1999年秋季开始实施性地启动虚拟大学工程,该工程在网络上设有假想企业,学生们模拟进行企业业务的训练,对经营学授课十分有效。在这一工程中,把实际应用于企业业务系统的ERP组件(企业资源计划)改良用于体验性的学习。运用这些系统,学生们分别负责策划和负责生产管理,通过Web上的网络会议研究新产品的开发,以进行实践性的演习。在以讲义为中心,实践和演习机会都很少的文科各科教学中,利用CAI系统的虚幻模拟演习也获得了学生们的很高评价。
教育内容共享的尝试也开始出现。帝塚山大学、甲南大学、关西学院大学、武藏大学、成蹊大学的关西、关东5所大学从1999年秋天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领域的合作。即:各大学共同享有数字教材等教育内容,分别用于各自的教学。程序系统采用帝塚冢山大学开发的"TIES2",这5所大学从2000年4月开始在授课中利用这些系统,同年9月向社会免费开放,使人们能够体验到各个大学的讲课。这种尝试收集了数个大学的教育内容,可以提高教材和教学的质量。
目前,将教学提纲在网上公开的大学越来越多,这不仅方便了在校大学生,而且想报考大学的学生也能够参考、利用。注意到大学教学提纲的电子化需求,一些大型企业已经着手开发利用因特网和CD-ROM(光盘驱动器)等可以发送信息的教育产品。这些教学提纲的数据库化尽管初期费用很高,但由于不必数次制作厚厚的书籍,削减了一部分大学的成本。
(二)远程教育信息化的高涨
大学信息化领域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的尝试。比起大学本科生教育,远程教育更多地应用于研究生院和成人教育、终身教育领域。
1.大学、研究生院水平的尝试
日本一部分领先的大学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开展远程教育。在美国仅凭联机进行授课的虚拟大学有很多。1999年春天,虚拟大学之一的琼斯国际大学首次被认定为具有与普通大学同等水平的“认定教育机构”。尽管在日本还没有作为正式教育机构的虚拟大学,但1998年3月的修订大学设置基准已经承认远程课程为正式的学分。不仅单个大学独自进行远程教育的尝试早已开始,最近又出现了几个大学合作进行远程教育的现象。庆应义塾大学、美国维斯康星大学和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从1999年末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日美间共同授课。这种同时讲座以研究生为对象,利用教室内的大型屏幕观看其他大学的授课情形,学生可以向其他大学的教授直接提问。三个大学可以采用因特网现场直播的形式授课,也可以将授课内容存储到服务器上,在学生有时间的时候听。
利用大学间的联合进行远程教育的尝试也已开始。一直致力于发展信息产业的岐阜县设立了国际网络大学联合,将县内13个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召集到一起从1999年度开始进行共同远程教学。这种共同远程授课,以岐阜大学为中心,在县内5个区域设广播会场,主会场和广播会场用电视会议系统联接起来,由县内外的一流讲师讲课,同时进行现场转播。
2.以社会成人为对象的尝试
近年来在日本,以社会成人和一般市民为对象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在向社会开放研究生院的观点影响下,日本创设了方便社会成人接受研究生院水平教育的函授制(通信制)研究生院。从1999年4月开始,几个函授制研究生院已经开学了。日本大学的函授制研究生院(综合社会情报研究科)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生院采用面授性质的函授生定期到校上课制度和利用因特网使用电视会议系统的媒介上课制度,所有学生都可以从学校借到笔记本电脑,作业和论文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提交和修改,也可以借助电视会议系统接受教授的指导。以社会成人为对象、利用卫星因特网的研究生层次的讲座在日美之间也已开通,这是由中央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同开展的。1999年秋天开始实验,2000年向企业和研究生院开设讲座。
文部省利用新教育网的教育信息卫星通信(el-net)于1999年7月发起了扩大终身学习机会的示范工程--“el网开放学院”。利用el网开放学院,在各地区的中小学校、公民馆、图书馆、终身学习中心都可以收看到全国各个大学的公开讲座。在都道府县的具有良好通信设施的教育中心中,可以通过卫星向讲师提出问题,实现双向授课。
三、教师信息教育指导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的信息教养和信息教育指导能力的提高。根据日本中小学教学大纲的修改,小学和初中从2002年、高中从2003年开始实施信息教育。与此要求相呼应,老师的信息教育指导能力急待提高。
近年来日本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得以充实,教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指导能力也逐年提高。文部省的目标是在新教育课程开始前的2001年度末,要使公立学校的所有教师(约90万人)取得信息教养,其中半数要达到能够指导信息教育的水平。关于其预算开支,“千年工程”规定用于提高公立学校教员计算机运用能力的预算2000年度为4.2亿日元。
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各地区以教师为对象的信息教育进修将不断扩大和完善。为了支持教育领域的这种人才方面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援中心于1999年9月成立。该中心将具有计算机使用经验已失业的中高年龄人员以及计算机知识丰富的毕业尚未就职者转化为教师的信息教育进修和计算机应用授课的指导辅助人才。这种人才的灵活运用支援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了就业机会。
为各学校担当信息教育的教师在因特网方面提供各种信息和建议的支援工程也已开始。其主要担当者是早稻田大学主管的非营利研究机构--JERIC(Japan 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JERIC通过电子信箱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和建议,以解决各学校因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教育问题,回答信息担当教育的提问。
四、民间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必然会带动相关市场的急速扩大。在此背景下,民间企业对学校的信息化也提供了种种服务。系统商针对新教学大纲所编的教育软件不断地投入市场,所有的开发商都侧重于开发即使不习惯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和儿童也能够简单操作的商品,并纷纷将网络型教育系统的开发放在了首位。软件商则从占领学校市场出发,一直努力向教育机构和学生实行优惠销售,并致力于与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商品开发。微型软件商为使软件更广泛地在学校应用,试图新设包括契约等面向学校的许可证制度等。在学校因特网联接服务中,通讯业者和专业商家的参与十分积极。对于面向学校的因特网联接服务,1998年秋季,邮政省要求通讯业者设立优惠制度。与此相呼应,1999年末开始,三家专业商开展了折扣服务。1999年9月,NTT东日本和NTT西日本开始试验性地以学校为对象提供为期一年的因特网特别料金折扣服务。大商社塔伊塔斯通讯机构也从2000年4月开始,以其提供服务的东京都、千叶县、神奈川县的11个市区町村的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诸学校为对象提供1年无偿的高速因特网服务。在由软件银行、微软、东京电力共同展开的高速因特网联接服务中,发表了“学校网构想”,即为关东地区的自小学校到大学的所有学校无偿提供十年因特网服务的构想。该学校网也包括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电子信箱和网页的服务。
1999年9月成立了“学校、家庭因特网交流共同实验协议会”的团体。其目的在于研究学校和家庭中因特网联接的普及和应用。计划从全国选拔10个示范校为对象构筑网络,利用家庭用游戏机作为因特网的终端,进行学校和家庭间交流方式的研究实验。该计划从2000年4月开始实施,到同年12月结束。在对学校因特网联接的民间支持中,民众个人的支持不容忽视。在美国,社区共同体和志愿服务团体一起努力将个人用计算机和因特网导入教育第一线,这对学校信息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日本,以NTT为中心的民间企业、团体和个人共同于数年前发起了支援学校导入因特网的“根茎计划”,现在正最大限度地扩充到民众的最基层。此外,还有以慈善形式进行的计算机和因特网接近计划等民间支援活动。
五、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一)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搞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切实搞好教育信息化工作。搞好信息化工作,首先要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教育信息化素养。许多领导由于忙于行政事务,且有秘书代劳,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这种状况必然影响这些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的认识,在领导和贯彻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门外汉”的现象,很难把普及信息技术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使每一个人都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积极投入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洪流中来。
(二)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曾分别于1994年、1998年、2000年、2001年分别制定具体的发展信息教育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因此日本学校计算机硬件建设和校园网的发展十分迅速。我国也很重视教育信息基础建设,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10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为了很好地贯彻这一工程,各省各学校一定要在“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计算机和校园网等硬件建设计划,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制定每班配备计算机的计划。一定要确保“校校通”工程落到实处,防止走上形式化。对于“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国家应拨专款予以资助,并确保这些资金用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至少应将每年教育开支中的5%用于教育技术。
(三)重视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实现信息技术在大中小学的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此,要从教师培养上入手抓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范院校应开设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课和公共必修课,通过双学位、主辅修和加强选修课等形式,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再者要从教师培训上下工夫。通过提供进修和培训等各种方式对在职的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教师更要加强培训。为此,要充分发挥地(市)、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使其成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主要阵地。在教师培养、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中心,而不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所有课程,以提高各学科教育质量为目的。要确保用于师资培养的经费,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养。
(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普及和推广教育信息化,仅仅依靠学校和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心和参与。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例如:建立面向学校的优惠服务制度,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捐赠所需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各类公立机构、企业团体应对现有的各类教育内容软件、主页进行分类整理,在适宜的主页上开设综合教育栏目。博物馆、美术馆、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要加快资料电子出版建设,开设为学生服务的版面。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民间企业和团体开发计算机教学软件,对符合教学要求、质量好的开发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对优秀产品给予表彰,对面向学生的优秀软件作品给予奖励,对为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做出贡献的给予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