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 初仁珠 于大威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264400
【摘要】目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发下肢DVT的骨科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接触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治疗后经足背静脉加压滴注尿激酶治疗,接触溶栓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接触溶栓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溶栓组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全身溶栓治疗。溶栓导管可使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疗效,也有效降低了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了全身循环的游离药物量,降低出血并发症。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接触性溶栓;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6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032-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且以下肢DVT发生率最高。在溶栓方法的使用上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6年10月期间共收治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并发下肢DVT的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5~85岁(52.6±4.5)岁,DVT发生时间在2~50天(10.6±2.1)天。所有患者均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 随机将患者分为接触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DVT发生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治疗,步骤:以Seldinger技术穿刺患肢对侧股静脉,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肾静脉开口位置,观察肾静脉通畅后,置入合适的滤器定位释放系统,在右肾静脉开口下缘10 cm左右释放下腔静脉滤器,观察滤器释放满意后,再行下腔静脉造影,撤出释放系统。接触溶栓组随后引入导丝及5F Cobra导管,选择性置入患肢深静脉血栓远心端,确定导管位置后退出Cobra导管,同时置入溶栓导管,将30万u尿激酶注入,将血管鞘及溶栓导管固定,送回病房后继续溶栓治疗,60~100万U/天,共3~5天。对照组经足背静脉加压滴注尿激酶40~60万U/天,2~7 天,同时于踝关节上10 cm、膝关节以上10 cm、下10 cm处用止血带结扎下肢浅静脉。两组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
1.3 溶栓疗效评定 痊愈:血栓全部消失,无症状,造影下肢静脉壁光滑无血栓;显效:血栓部分消失,症状显著减轻,下肢静脉造影部分通畅,但仍可见血栓滞留;无效:血栓、症状及造影均无明显变化。
1.4 随访疗效 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每3个月进行腰椎正侧位片、彩超、凝血功能检查。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情况 接触溶栓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溶栓治疗的疗效比较情况
2.2 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接触溶栓组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肺动脉栓塞症状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13例股静脉留置的血管鞘周围有渗血,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对照组1例出现少量脑出血,2例血尿,经保守治疗好转。
2.3 随访情况
接触溶栓组所有患者复查腰椎正侧位片,滤器均无明显移位、变形,滤器周围无血栓形成。7例无任何症状,无患肢肿胀,彩超复查无新血栓形成;8例出院后3个月内行走后患肢皮肤呈瘀血改变,感乏力,但休息后症状缓解,彩超复查无新血栓形成。
对照组6例感患肢乏力、患肢无肿胀,彩超无新血栓形成;2例出现下肢肿胀,彩超可见新DVT,需再次入院治疗。
3 讨论
DVT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骨科患者多需长期卧床,制动,致使下肢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引起[1]。DVT又会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血栓等。抗凝治疗可预防血栓进一步扩展,但对已形成血栓影响较小,血栓溶解需溶栓治疗。溶栓治疗主要预防肺栓塞,溶解静脉内血栓,恢复血流,保护静脉瓣功能,预防DVT再次发生。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溶栓疗法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已经是当前下肢DVT治疗热点。目前,溶栓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全身溶栓、导管接触溶栓、经足背静脉局部溶栓等[2],然而各种溶栓方法的使用仍存较大争议。陈铖等[3]采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DVT,临床治愈率达79%,明显高于全身溶栓,这是由于该疗法使溶栓药物激活纤溶酶,对血栓直接产生作用,且局部药物浓度较全身血药浓度高,因此增加了疗效,且副作用也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触溶栓组临床治愈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提示接触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全身溶栓,而且治疗过程中笔者发现,其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发病时间越长,其疗效越差。 等[4]研究报道,与经局部浅静脉溶栓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可明显缩短溶栓时间,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说明导管接触性溶栓疗效优于局部溶栓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全身溶栓治疗。溶栓导管可使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疗效,也有效降低了溶栓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了全身循环的游离药物量,降低出血并发症。可见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且安全的疗法,但治疗时机在发病后3天内较好。
参考文献:
[1]张希全,凌宝存,朱伟,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54(3):60-61.
[2]顾海伦,段景柱,王欢,等.?髋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75(4):32-33.
[3]付研,王大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诊治疗和预防(4)[J].中国临床医生,?2006,74(3):41-42.
[4]陈铖,曾跃林,谭屏等.?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64(1):51-52.
论文作者:于洪波,初仁珠,于大威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2
标签:静脉论文; 溶栓论文; 导管论文; 下肢论文; 滤器论文; 血栓论文; 疗效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