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论文_陈波1 武晓艳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论文_陈波1 武晓艳2

(1.汇丰银行苏州分行;2.中信证券苏州苏雅路证券营业部)

摘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产品与服务创新水平在所有影响因素中的权重最高,其次是员工素质,随后是财税政策与金融环境、机构知名度、公司治理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对策

一、期存在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排斥现象

使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始终具有强烈的内外双重动力,农村金融市场的演进与发展始终处于改革过程中。但整体而言效果差强人意,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多层次、高效率、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形成。始自2005年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突破了传统的变革模式与固有思路,强调通过增量元素嵌入的方式激活市场,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格局,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末,中国银监会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试点方案,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肩负着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成败与否的重大使命,其健康发展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并已逐渐凸现农村金融市场生力军的作用。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加贴近、熟悉“三农”,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明确、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等优势,对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降低农村信贷约束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几年的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目标定位与政策初衷有所背离,且覆盖面不足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设立地域分布来看,大多选择各省辖内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域,金融服务需求迫切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引入金融机构难度较大。

(二)资金实力弱,配套支持政策与金融环境尚待健全与完善一是受制度安排、经营环境及社会认知度低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金实力弱、融资渠道匮乏等问题制约了业务的全面开展,并使风险的对冲与分散存在障碍,导致经营效率损失。在较为落后的地区,许多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仅为几百万人民币(其他两类新型机构更少),且吸储难度大,导致无法大规模开展业务,抵御风险能力较低。二是虽然近年来国家财税与金融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正向激励政策,通过定向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但从实际运行状况看,全国各地执行尺度不一,许多地方的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未能享受到相应的财税优惠与金融扶持政策,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农村金融法律与政策体系、信用环境、农业保险与农村担保体系等金融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经营风险大,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一是新型金融机构规模偏小、资金实力较弱导致的风险尤其是流动性风险隐患较大,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二是农村市场大多缺乏有效的担保和可变现的抵押物,新型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占比较高,并且涉农行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较差,使贷款的风险系数较大。三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农户认为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是国家对农民的扶助机构,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而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使这方面的风险更加突出。四是法人治理与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识别与监控技术落后、风险管理能力差,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四)复合型人才缺乏,金融产品与服务较为单一从行业整体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偏低,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与技术人才匮乏。很多员工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业务操作技能,且必要的专业培训未能及时跟进,对竞争力的提升与健康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同时,金融机构业务人员仍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与服务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出贴近农村、熟悉农户、决策链条短的比较优势,更未能建立起以客户“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营销信息系统,产品单一、服务僵化,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信贷业务,且这些信贷业务未能体现出特色化与创新性,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可持续性是评价金融机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扶贫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金融机构,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并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才可能被广泛复制与推广,才能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范围不断延伸。

(一)可持续发展的判定指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反映的是其内在的、稳固的、长远的发展基础与动力,是一种注重效率与持续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就微观经济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特征通常可通过其盈利能力、业务扩张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等多个指标体现出来。(1)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服务获取收益、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利用资源获取价值增值的能力。该项指标是对金融机构综合发展能力的一种直接审核标准,是评价其运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才能在弥补成本的同时获得业务扩大的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业务扩张能力。业务扩张能力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所具备的素质与水平。业务扩张能力既体现了当前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相对水准,更体现了金融机构业务增长潜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较强的业务扩张能力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指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规避、应对与解决能力。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是现代经济发展对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金融机构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农村与农业经济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开展业务时面临较高风险,因此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新型金融机构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因素分析作为农村金融市场新生的金融供给主体,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所处发展环境的制约。如上所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由盈利能力、业务扩张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指标又分别受到众多具体因素的影响。1.影响盈利能力的因素。(1)科技应用水平。农村经济的内在属性与运行特点使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高成本的特征,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在维持财务可持续原则下,不断扩展金融服务覆盖面。(2)财税政策与金融环境。适度的财政扶持与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状况、投资环境、司法环境、微观主体的金融知识与法律意识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也会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能力。(3)产品与服务创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既可有效满足客户对金融机构的多层次、特色化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扩大客户群体与获利空间,又能因服务创新获取更高的利润率,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提高盈利能力。(4)机构规模。一方面,规模经济是金融企业的显著特征,一定规模内金融企业的扩张能使长期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主体的分布、经营特征与金融需求属性,客观上需要灵活多样的小型金融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显然,机构规模的合理边界至关重要,超过合理规模的无限扩张,既会导致规模不经济,也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相悖。2.影响业务扩张能力的因素。(1)知名度(品牌影响力)。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品牌消费习惯正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已成为左右顾客选择商品的重要因素。较高的知名度易于获得客户的信赖与合作,在市场拓展、业务扩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金融需求越多、越复杂,越有利于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并进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3)农村金融竞争状况。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主体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以及民间金融组织等,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业务拓展过程中将面临这些金融组织的正面竞争。3.影响风险管理能力的因素。(1)公司治理。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对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自身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都具有重要影响力。良好的公司治理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助于提高机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经营中面临的各种 风险。(2)员工素质。风险的产生和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无论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均与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风险与合规意识、操作规范等综合素质水平息息相关。(3)法律监管与约束。健全、高效运行的法律监管与约束体系,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合规操作与风险管理,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实证分析:基于AHP方法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涉及内外诸多复杂的因素,体现出较强的抽象性和层次性特点。鉴于此,研究适宜于以层次架构的方式完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宜将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结合起来考虑。依据问题的性质,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层次分析法运用了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要素,按照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对许多决策问题提供了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金融机构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完善财税政策等扶持措施,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1.塑造定位于“三农”的企业文化,大力推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一是树立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企业理念。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先天性地被赋予了化解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的责任。普惠金融、扶贫帮困等“社会目标”很大程度上内生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应在力求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追随人文精神与惠农文化,并使这种思想内化于企业精神。当然,这种文化的塑造与强化须辅之以政府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并能与微观组织的价值判断有效耦合与对接,使微观主体以综合价值而不是单纯以经济价值为标杆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主动通过预设的传导机制实现政策目标。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与倾斜,农村金融市场也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与业务拓展空间,新型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深度挖掘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增值潜力。二是大力推行产品与服务创新。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性是由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及市场主体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目前我国农村市场金融产品非常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且金融机构普遍关注规模企业以及富裕农户的金融需求,而小型企业和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金融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呈现局部“竞争过度”与局部“供给空白”共存的演进态势。面对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及供求矛盾,突出产品与服务创新,推行特色化产品与服务成为新型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采用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强调错位竞争,向金融需求迫切的目标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贴心服务,通过“局部品牌效应”带动全面服务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确定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创新产品与金融服务模式,让客户享受到更满意、更便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

总结: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1)应从法律法规建设着手,为包括新型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农村金融服务扶持制度的规范、合作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金融机构破产的分类立法、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规则及业务操作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分类监管制度的出台等。(2)政府应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3)在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加快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步伐,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风险分摊补偿体系。一是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贷保险体系建设,完善信贷风险分散机制。三是大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扩大担保产品覆盖面与担保业务范围。四是探索建立符合各地农村实际的担保机制,不断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4.通过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不断提升知名度。一是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新型金融机构应立足于农村市场,发挥自身的地缘与人缘优势,深入农户和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沟通,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做好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以及提供支农惠农的业务种类,不断提升知名度。5.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 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持的新要求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2014:349.

[ 2] 周立, 李萌. 以普惠导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69-74.

[3] 刘萍萍[1,2] 钟秋波[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0.

[4] 董丹丁. 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河北金融,2013(04):17-20.

[5] 刘萍萍, 钟秋波.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42.

[6] 孔哲礼, 李兴中. 农户小额信贷与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 经济问题,2014:117-123.

[7] 郭军, 冯林.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157-163.

作者简介:陈波(1985.01-),女,江苏南通人,2006年毕业于扬州大学本科学历,现居住在苏州,在职研究生专业金融学。

武晓艳(1982.04-),女,河南安阳人,2006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本科学历,现居住在苏州,在职研究生专业金融学。

论文作者:陈波1 武晓艳2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论文_陈波1 武晓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