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十年研究的统计与分析_林语堂论文

林语堂十年研究的统计与分析_林语堂论文

近十年来林语堂研究的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十论文,年来论文,林语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6)05-0102-04

林语堂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他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己任,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经历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的滥觞期,40年代到1979年沉寂期和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复苏发展期之后,在21世纪之初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通过对1994—2004年间有关林语堂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以期为林语堂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计量工具与范围

本文利用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统计工具,选取“期刊库”为检索范围,以“题名=林语堂”为检索式,对1994-2004年以来有关图书馆学教育方面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共检索到242名作者(按第一作者统计)在221种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366篇,根据上述检索结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相关统计分析。

2、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与分析

论文的产出量与年代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而达到揭示其研究发展总体趋势的目的。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该领域研究论文的生产趋势:1994-1997年间呈缓慢上升趋势,1998—1999年出现小幅下降,2000年又走向上升,之后维持在相对的高位。总体上看,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年代分布呈现出波浪式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论文量呈现递增趋势,这一方面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期,预计这种发展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另一方面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林语堂研究的重视程度已大为提升。

表1 1994年-2004年林语堂研究论文年发文量

年度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合计

主题

(篇)

论文数 27 27 2928202033 493456 43 366

百分比 7.38

7.38

7.92 7.65

5.46 5.46 9.02 13.39 9.29 15.30 11.75 100

3、研究论文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对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该研究领域论文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以便为人们深化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源。

10年间林语堂研究论文在221种刊物上刊载的总篇数差异不大,少者为1篇,多者为11篇,其载文篇数与比例详见表2。

表2 论文篇数在期刊种数上的分布与比例

论文篇数 1 2 3 4 6 7 8 9 11合计

期刊总数 14743 169 1 1 2 1 1 221

占总刊数的比例% 66.52 19.46 7.24 4.07 0.45 0.45 0.90 0.45 0.45 99.99

从表2中可知,221种刊物中,刊载林语堂研究论文1篇的有147种,刊载2篇有43种,刊载3篇的有16种,刊载4篇的有9种,刊载6篇以上的有6种。载文6篇以上的6种期刊及其载文量见表3。

表3 载文6篇以上期刊及其载文量

序号刊名载文篇数 占总载文量的百分比 出版地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1 3.01 北京

2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9

2.46福建漳州

3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8

2.19福建漳州

4 华侨大学学报8

2.19福建泉州

5 福建论坛7

1.91福建福州

6 嘉应大学学报6

1.64广东梅州

从表2、3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林语堂研究论文空间分布比较分散。分散性表现在:366篇论文分散刊载于221种刊物上,平均载文率仅有1.66篇。②载文量前6名的期刊是林语堂研究的核心期刊,其中高校学报占三分之二,这与林语堂研究的核心作者所在高校有较大关系。比如,陈旋波、李立平在华侨大学供职,谢友祥在嘉应大学供职。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类高校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利用学报这一阵地,对林语堂研究进行了有益地思考。③福建省有4种刊物载文量位于前6位,说明林语堂研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与林语堂研究学术组织的积极推动有较大关系。比如,芗城区林语堂学术研究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会员撰稿。④从学术影响上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无疑是最权威的,从某种角度上代表着林语堂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应加以关注。

4、论文作者的分布与分析

林语堂研究的发展,与热心的读者、学者分不开,更离不开众多的核心著者。所谓“核心著者”,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较大的著者。366篇研究论文按第一著者统计共有242名,发文篇数和著者分布见表4。

表4 林语堂研究论文的著者分布

论文篇数1

2

3 4 5 6 8 111333合计

作者人数202 24 4 4 3 1 1 1 1 1 242

占总作者数

的百分比83.47

9.921.65 1.65 1.24 0.41 0.41

0.41 0.41 0.41 99.98

经过统计和检验,发表1篇研究论文的有202人,占作者总数的83.47%。

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论文下限为:N=0.749×ηmax平方根子,其中ηmax为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本表中ηmax为33篇,N取邻近最大整数为4篇。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为林语堂研究的核心作者。

从表5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虽然核心作者只有12位,仅占作者总人数的5%,但发文102篇,占总数366篇的27.87%,符合核心作者发文量应占总发文量1/5的统计要求。②核心作者群的特点是学历高、研究起点高、研究方法新颖。王兆胜以超出前人的多维视角拓宽林语堂研究的领域,其以33篇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作者。谢友祥从人生哲学、宗教观、小说、散文等多方面立体解读林语堂。陈旋波引入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林语堂文化观进行全新的诠释。阎开振、朱东宇侧重于研究林语堂的小说、文艺思想。施萍则注重研究林语堂的人生哲学、文化观。万平近、施建伟是上世纪80年代初研究林语堂的先驱,并有不少专著出版,近十年仍推出有分量的文章,他们执著的研究精神足以作为后进者学习的榜样。③王兆胜、谢友祥、陈旋波、施萍等作为研究林语堂的新生代,他们的学术成果反映了林语堂研究的方向。

表5 发文数4篇以上的作者情况表

发文数作者 学历、职称或职务 发文数作者 学历、职称

(排名名次)(排名名次)或职务

33 王兆胜(1) 博士、副编审 5

周可(6) 教授

13 谢友祥(2) 教授、副校长 5

朱东宇(6)

副教授

11 陈旋波(3) 博士、副教授 4

董晖(7) 硕士、讲师

8

施萍(4)

博士、讲师4

李立平(7)

副教授

6

阎开振(5) 教授 4

施建伟(7)

教授

5

杜运通(6) 副教授4

万平近(7)

教授

5、论文内容主题分布与分析

表6 论文内容的主题特征分布表

年度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合计

主题 (篇)

翻译 1 1

3 3 5 1124

教育 1

1 1 1 2 1 1 2 10

女性观

1

1

1 1 3 7

人生

1 3 3 2 1 2 6 3 4 4 29

(散文)

2

2 2 2 1 1 5 1 3 1 20

书评 2 4 2 3

1 1 6 1 4

24

文化观

1 4 3 4 2

3 5 1 5 3 31

交流

1 2 2 1 1 1 8

文体 2 1 1 4

思想 3

4 2 4 4 2 4 1 24

小说 2 2 2 5 5 1 4 2 3 7 1 34

轶事 5 9 2

1 4 2 3 3 29

幽默 3 2 3 3 1 3 2 2 2 2 4 27

与鲁迅

3 1 1 1 3 2 4 2 2 19

人 1 2 4 1 2 144 28

语言 1

2 1 1

1 6

宗教观

1

1

1 1 2 1 1 8

综述 1 1 1

1

1 5

其他 2 3

1 3 3 2 7 3 2 3 29

合计(篇) 2727292820203349345643366

各主题分析如下:

“翻译”主题有论文24篇。该主题长期被学术界忽略,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重视。林语堂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双语作家之一。一批青年教师,如董晖、杨柳等人,对林语堂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研究最多,此外,林语堂的翻译技巧、审美取向、翻译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可预计,该主题在未来仍将成为研究热点。

“教育”主题有论文10篇,涉及到林语堂语文、英语教学、教学法、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等内容。林语堂曾先后在多个大学任教,出版、发行过教材,后来还担当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可以说,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总体上看,该主题论文量年度分布平均,未来将处于平稳态势。

“女性观”主题有论文7篇。该主题最早论述者是王兆胜,他的《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一文以新的视角透视林语堂。之后,有人赞同王的观点,也有人反对。该主题尚有可发掘之处。

“人生哲学”主题有29篇论文。该主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热点,王兆胜和谢友样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属于快乐哲学还是具有悲剧情结,众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要解决林语堂自认的“一团矛盾”,确非易事。相信该主题研究仍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小品文(散文)”主题有20篇论文。林语堂“闲适格调”的散文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流派中占一席之地。上世纪20—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其创办的刊物深受民众的喜爱。对此现象,有人贬之,有人褒之。当今学者对林语堂小品文的评价正面的居多,多从美学价值、修辞艺术、社会功用、幽默感等方面论述。随着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林语堂的小品文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欢。可预计,该主题论文量仍将平稳发展。

“书评”主题有论文24篇。前期的书评,一般是对林语堂某部著作的评论,如《苏东坡传》、《八十自叙》、《人生的盛宴》。后期的书评,主要是围绕王兆胜的两本专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和《闲话林语堂》。这两本书以不同风格诠释林语堂,引起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尤其是第一本书,高屋建瓴地从人生哲学、宗教观、文化观、文体、女性观、都市观等崭新角度解读林语堂。严家炎教授评论此书“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文化观”主题有论文31篇。林语堂青少年时期接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但他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而有个性的文化观。将林语堂研究引入文化学的范畴是近几年来的突破。在此方面,陈旋波用力最多,他从文化阐释学、汉学心态等角度阐述林语堂的文化观。王兆胜、施萍、谢友祥等学者也有精彩的论述。可预计,该主题将成为持续的热点。

“文化交流”主题有论文8篇。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学者多从此方面角度论述林语堂的贡献。

“文体”主题有论文4篇。林语堂的文体模式属于与读者对话式的“闲谈体”,是一种不拘于形式的文体。沈永宝、王兆胜等学者对林语堂文体的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

“文艺思想”主题有论文24篇。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著作中。此主题的作者群比较分散,剖析林语堂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在表现主义、性灵论、新人文主义、和谐论等方面。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其论文量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小说”主题有论文34篇,论文量居各主题之首。该主题历来是林语堂研究的热点,从研究范围来看,可再细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对林语堂小说的整体研究和评价,如:小说的审美风格、描写模式、叙事构型、文化价值等内容。微观研究是对单部著作的研究,从数量来看,又以《京华烟云》为研究重点,这说明该著作意蕴深刻,可研究的角度多。该主题属于成熟的主题,预计今后其论文量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轶事”主题包括论文29篇。对林语堂生平资料的发掘有助于研究林语堂。近年来,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发表,我们对林语堂的生活、爱好和品格有了更清楚、具体的了解,也使我们认识一个更为感性的林语堂。有关林语堂的轶事仍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

“幽默”主题有论文27篇。林语堂是我国现代幽默的拓荒者,是把幽默作为美学概念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对于我国幽默理论的建设和幽默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拓宽了研究领域。学术界基本上赞同幽默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但联系到当时提出的那个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林语堂提出的幽默观不合时宜。该主题也有内容平平的介绍性文章。可预计,该主题未来的论文量将处于平稳的趋势。

“与鲁迅”主题有论文19篇。林语堂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由于历史原因,林语堂研究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林语堂与鲁迅两人恩恩怨怨的关系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结”。学术界在十多年前开始以平等的眼光探讨两位伟人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两人的“相得”和“疏离”关系,现在的研究角度有了很大的扩展,对两人的小品文态度、幽默观、政治观、翻译观、国民性批判等方面进行多项比较。该主题仍有不少可比较的内容。

“与其他名人”主题有论文28篇。在与众多名人比较中,最多的比较对象是周作人。林语堂文风与性灵学说深受周作人的影响,但又不完全相同。该领域研究最深入和全面的学者,首推王兆胜。他在此主题写了15篇,比较对象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古人有孔子、孟子、袁枚等;今人有梁启超、周作人、徐志摩、章克标等;外国人有弗洛伊德、劳伦斯、罗素等名人。王兆胜的名人比较系列创作缘由可能来自林语堂某些观点,但他的研究无疑丰富了林语堂研究的内涵。可预计,此主题仍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语言”主题有论文6篇。林语堂在语言学方面造诣深厚,他本人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来他编写多部风行一时的英语教材,晚年完成《当代汉英词典》的编著工作。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在音韵学、词典、方言和英语语言等方面。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的文章不多,尚未形成热点,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宗教观”主题有论文8篇。林语堂的宗教观极其复杂,他早年信仰基督教,青年时代寻求新的信仰,晚年又重新皈依基督教。可以说,林语堂是集中西方多种宗教思想于一身的复合体。该主题尚有研究的内容。

“综述”主题有论文5篇。以综述的形式对林语堂研究论文的整体评价和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林语堂的研究现状,并能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科学的预测。该领域文章不多,但分量重。对林语堂研究的宏观把握或者对分主题的系统论述,都是深化林语堂研究的重要方法。

“其他”主题有论文29篇。该主题涉及面广而杂,不易单独列出。具体有红学研究、编辑学、图书馆、作品版本、文献学等方面的内容。可预计,该主题在未来仍有新的挖掘空间。

6、结语

林语堂研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翻译学、语言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十来年林语堂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出林语堂研究的现状和趋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地开展研究。

注:本文统计数据截止2005年4月15日,2004年度的数据因数据库收录的时差问题可能不全。

注释:

①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标签:;  ;  

林语堂十年研究的统计与分析_林语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