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零售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_跨国经营论文

关于我国零售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_跨国经营论文

我国零售商业跨国经营问题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经营论文,我国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1997年8月为止, 全国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大型零售企业共有18家,其它形式的中外合资或合作零售商业企业约有200家。1996 年中外合资或合作零售商业企业的销售额近40亿人民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的加快,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商业资本将会更多地进入我国,参与和加剧我国零售市场的竞争。一国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既包括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包括本国企业对国外市场直接投资,实行跨国经营。在我国零售领域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对外进行商业资本输出,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利益。

一、零售商业经营的国际化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零售商业经营的国际化经历了由缓慢发展到迅速发展的过程。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零售商业的活动主要局限于当地和本国市场,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零售商业企业才开始迈出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代。以日本为例,60年代进入日本的欧美零售企业只有1家;70年代美、英、 法三国的零售商与日资兴建合资、合作经营零售商业的企业16家;80年代欧美商业资本在日本新建合资、合作经营零售企业30家;与此同时,日本零售商业企业也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日本“7—11 ”公司收购了美国沙乌斯兰德公司的57个商店并在夏威夷开设子公司进入美国零售市场。1990年至1994年3月,日本又新增合资、合作经营零售的企业7家。90年代中期以后,零售业国际化经营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零售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加快了开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零售市场的步伐,并且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有进取心的大企业也开始从事跨国零售经营活动。零售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虽然起因于发达国家国内零售商业发展的局限,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是也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的发展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着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零售商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型业态发育成熟,零售组织实现了大型化和组织化,国内竞争加剧,经营成本增加,商业利润下降。与此相反,东亚一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发展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带动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这些国家(地区)表现出强烈的消费扩张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西方零售界认为,作为现代零售商必须克服国内市场饱和的局限性,实行国际化经营,才能实现销售的持续增长。

90年代以来,欧洲经营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定,大大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零售商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零售商业的国际化,不仅为商业资本输出国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同时也为商业资本引进国带来了商业发展资金和先进的营销方式、管理经验和经营决窍等“创造性资产”,促进其零售经营效率的提高和商业现代化的进程。零售商业的国际化使零售业的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达到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开放、竞争、效率、成本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它有利于各国零售企业经营的改善和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零售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推动我国零售商业的跨国经营是迎接国外零售商业集团的挑战、提高我国零售商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零售商业国际化经营速度的加快,既对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虽然,零售商业的跨国经营起源于发达国家,但这种经营战略并不是发达国家独有的特权。 以目前进入我国零售商业领域的外资的国家(地区)构成为例, 1993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11家中外合资经营的零售企业中,外资的国(地区)别来源为:日本2家、新加坡1家、泰国1家、马来西亚1家、香港地区5家、日港共同投资1家;就是加上1993 年以后国务院新批准的7家中外合资经营的零售企业,在18家大型中外合资的零售企业中,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也只是占外方投资者总数的1/2略强。因此,一国零售企业能否成功地从事跨国经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而且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经营零售商业的特殊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强弱。企业拥有经营零售商业的特殊优势是其从事跨国经营并取得效益的最基础的条件。经营零售商业的特殊优势主要表现在本国企业比东道国企业占有某些其不具有的无形资产,例如,拥有特殊的经营技巧和管理技能;拥有著名的商标或特异性的产品;拥有较高的企业商誉;拥有特殊的销售渠道;拥有实现规模经营的方法和决窍;拥有获得资本的特殊便利等等。只有本国企业拥有以上某些无形资产时,企业的跨国经营才有可能取得成效。从理论上讲,企业从事跨国经营,不仅要拥有某些特殊优势,而且,还要使得跨国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独占这些优势。零售商业是资金推动型的行业,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着其利用外部资本的能力,影响着企业市场竞争策略的贯彻以及竞争力的强弱。因此,企业经济实力如何也是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国的零售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的益处:可以占有新的市场份额、取得规模经营的效益、回避国内同业的过度竞争、实现与国外竞争对手互换市场的效果等。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企业经营高级化的标志,也是现代零售商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我国零售商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国际零售商业集团已把抢占我国零售市场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如有的国际零售集团声称三五年不要利润,用来打开中国市场,占领下世纪中国的一定市场份额。面对国际零售集团的挑战,我国零售商业不仅要加快业态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业态,改变普遍存在的“小、散、弱、差”的企业组织状态,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和鼓励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型零售企业实行跨国经营。

第一,推动我国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有利于开拓具有潜力的国外市场,缓解国内的过度竞争,保持我国零售商业的持续发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是世界零售商业发展的潮流;企业由主要追求销售规模增长的经营理念,转变为主要追求市场份额增加的经营理念是现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市场容量的有限性、消费需求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以及零售企业形象树立的时间性,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型零售企业正在将向国外市场渗透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期逐步占领国外市场,为企业下个世纪的发展营造一个新的增长点。面对正在兴起的零售商业国际化的浪潮,我国零售企业应抓住时机,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在国际商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我国下世纪商业国际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从我国目前国内零售商业的形势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商品零售额逐年增加,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比如,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型高档百货商店建设过多、过滥,造成经营上的恶性竞争;许多国有流通企业销售滑坡,特别是一些大型百货零售企业销售额下降,亏损乃至倒闭。因此,积极引导和鼓励一些大型百货零售企业实行跨国经营,进入国际零售市场,有利于缓解国内零售商业过度竞争的状况,保持我国零售商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推动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的零售经营管理技能,提高我国零售商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零售企业在封闭的环境下经营得太久,对于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零售经营颇为陌生,缺乏经验,国际竞争力差。虽然,可以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从国外引进商业资本,向国外合营者学习现代零售经营管理技术;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我国有条件的零售企业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置于死地而后生”,也是一种直接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零售经验的重要形式。

第三,推动我国零售商业的跨国经营,有利于带动我国商品的出口,巩固和扩大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在流通主导型的经济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流通渠道,谁控制了流通渠道就意味着谁控制了市场。目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卖不出价,一些服装、服饰等轻纺产品流入地滩,售价与发达国家生产的类拟商品相差8~10倍; 除了我国商品本身生产工艺水平存在某些缺陷、没有品牌优势等原因外,另一个原因是我国没有掌握国外市场的最终流通渠道。因此,推动我国有条件的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利于建立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销售的批、零渠道,树立我国产品良好的形象,从而进一步带动我国商品的出口,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我国零售商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项复杂而且风险大的跨国投资活动。正确制定和实施投资战略是企业经营活动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对我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战略选择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和经营目的正确选择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根据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目前的状况,我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应主要集中于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具体来说,应集中于周边国家和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华人集聚地区。

90年代以来,我国对周边国家出口贸易发展较快,边境贸易十分活跃,中国产品在当地较受欢迎,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比周边国家走得早,我国零售企业对处于改革的不同阶段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特征有较深的认识,因此,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结合当地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活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零售业相对于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并且这些国家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以非洲为例,人口逾7亿, 有多样的消费层,年进口额1100多亿美元,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8%,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经济与非洲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我国的轻工、纺织、日用品、农业机具、家电、小型机械都很适合非洲市场,深受当地消费者和用户的欢迎。但在我国对非洲出口中存在着收汇困难、谈判艰苦、客户购货数量少批次多等矛盾,影响着我国对非洲出口的数量和效益。如在安哥拉1元人民币的货物卖1美元,中国的中、低档商品在当地很有市场,而安哥拉的中国商品绝大多数是经葡萄牙、意大利转口而来的。如果我国商业企业在非洲直接经营百货批发、零售业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仅商品价格可以卖好,收汇有保证,而且可以通过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与国外商家的竞争力。即使所得利润有时不能全部汇出,也可以用于购买国家需要的其他当地资源,通过二次贸易实现增值。目前,我国一些有远见、有胆识的零售企业和外贸公司在这方面已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哈尔滨百货商场与哈尔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合作经营,将国内市场滞销积压的库存商品运至安哥拉的保税仓库,在安开展灵活多样的批零业务,生意极为兴隆。另外,中国轻工技术合作公司在马里开设了“新华商店”经营批、零业务;福建外贸中心在非洲建立了“西非分拨中心”兼营批、零业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国零售企业对发达国家的商业投资应主要集中于华人集聚地区。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消费偏好的惯性作用和民族感情等因素,有助于我国跨国零售企业减少经营风险,积累在发达国家经营的经验,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的零售技能,提高我国零售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标签:;  ;  ;  ;  

关于我国零售业跨国经营的几点思考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