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资本要素投资差异与西部金融支持战略_金融论文

东西部资金要素投入差异与西部金融支持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素论文,差异论文,资金论文,东西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80(2002)02-0021-04

一、对东西部资金要素投入差异的实证分析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资金要素投入差异得到解释。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信贷投放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从1988到1997年,我国东部地区获得的银行信贷占全国银行信贷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58%之间,中部地区保持在27%-35%之间,而西部地区仅占14%-18%,只有同期东部地区的1/4左右。在东中西部各省区存贷款比较中,还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存款大于贷款,而中西部地区则出现超贷现象。如1996年,东部地区只有辽宁省超贷,1997年则多了海南省;中部地区1996年除山西、河南、湖南外,其余6省全部超贷,1997年河南和湖南也加入了超贷行列;而西部地区两年内各省区均出现超贷现象。这表明,中西部地区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实际的银行信贷投放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2、股市筹融资差异。股市筹资作为企业自筹资金的一部分,随着我国股市的发展壮大而越来越为企业和地方政府所重视。从统计资料看,无论是上市公司家数还是集资金额,我国股市发展都明显呈现出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现象。从1996到2000年,西部九省一市新上市公司分别为40、44、22、17和25家,分别仅占当年全国新上市公司家数的18.3%、19.7%、17.9%、16.2%和15.5%,集资金额分别为40.20、130.28、90.01、122.89、149.80亿元,分别占全国当年股市集资总额的11.9%、13.7%、12.2%、14.7%和10.2%;而同期东部十二省市新上市公司分别占当年全国新上市公司家数的52.3%、57.0%、55.3%、54.3%和58.4%,集资金额分别占全国当年股市集资总额的59.9%、66.4%、54.5%、56.4%和65.4%,是西部地区的5-6倍。

西部地区不仅上市公司家数、集资额的绝对值和相对值远远少于东部地区,而且即使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集资金额占GDP比重指标反映的相对集资金额,在大多数年份西部地区也是低于东部地区。例如,1996年全国股市集资金额占GDP比重为0.49%,东部为0.51%,西部仅为0.42%;1997年全国大幅提高到1.24%,东部提高到1.42%,西部也大幅提高,为1.21%,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利用外商投资差异。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分布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1984年东部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占全国各地区的96.73%,中、西部地区仅分别占1.19%和2.08%。随后尽管东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中部地区略有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比重却几乎逐步下降。从1987到1999年,西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比重由6.81%下降到2.75%,减少了4.06个百分点(详见表3)。目前,东部地区十二省市的人口和面积分别仅占全国总人口和总面积的40.82%和16.6%,但其吸收的外商投资比重却高于88%,而反观中西部十九个省市,面积占全国的83.4%,人口占全国近60%,但吸收的外商投资却不到12%。特别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所占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不断下降的势头。1999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各地区的88.03%,比1997年提高了1.91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占9.22%和2.75%,分别比1997年下降了1.24和0.67个百分点。

4、财政收支及转移支付差异。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在5.5%-6.5%之间,一直高于中部地区,而且在大多数年份也高于东部地区。但受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西部人均财政收入一直偏低,加上庞大的人员负担,使许多西部地区的财政变成了“吃饭”财政,许多本应由财政负担的责任也无法实现。为了解决地方财政之间的“横向”不平衡问题,有赖于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自1994年以来,我国各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均表现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净支付。从表4可以看出,本级财政收支缺口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东部地区为-28.6%,中部地区为-42.0%,西部地区(除西藏外)为-56.1%,中央转移支付对于弥补地方财政缺口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对缩小地区财力差距起了一定的作用,转移支付前,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分别为476.9元、823.2元、296.7元、262.7元,转移支付后分别增加到801.2元、1107.8元、531.0元、604.2元,东西部人均财政收入的相对差距由3.13倍缩小到1.83倍。但这种差距的缩小是有限的,东西部人均财政收入的绝对差距仅由560.5元缩小到503.6元。即使考虑到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又有绵延数万公里的边境线,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政治稳定因素考虑,东西部地区之间可使用的财力差距都不应该如此巨大。

二、区域资金配置优化与西部金融支持战略

如前所述,资金要素的投入是现代经济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50-60%要归功于资金要素的贡献。即使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资金要素投入也是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由于还没有完成资金积累过程,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又要弱些,资金要素的作用相对大些。因此,资金要素投入的增加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首要的。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要素都是在追逐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而流动的,资金要素也不例外。当前,由于东部地区经济较西部发达,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又有较为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这使得任何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都远远高于西部,从而使得西部地区的资金要素投入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进一步减少,西部开发的基本条件将不具备。换句话说,要想让西部开发战略不变成单纯的政府行为,就必须阻止西部资金向东部流动,构筑资金要素西进的发展趋势,使区域资金要素得到优化配置。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显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再沿用计划经济的老办法强制东部资金西移,我们只能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越来越成为资金融通的主渠道,因此,在西部开发的支持体系中,金融支持战略将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现存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与区域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性,使得区域货币资金配置出现“马太效应”。首先,全国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得西部货币资金存在东流的趋势。从理论上说,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经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以使商业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或减少,从而改变资金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就局部而言,由于西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如果实行统一的存款准备率,必然造成西部货币资金向东部地区流动,从而不利于西部资金要素的获得。其次,现行的利率管制政策事实上赋予了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更多的“优惠”利率。众所周知,在一个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条件下,利率高低首先要受当地资金运用所能带来的利润率影响,资金边际利润率越高,其对资金的吸引力越大,由此造成资金利率在高位均衡。但由于目前我国西部地区资金的边际利润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因此,在我国实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东西部地区执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客观上赋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优惠”利率,从而导致西部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大大弱化了西部地区的资金可得性。第三,商业银行布局的地区差异使得东部比西部地区拥有更多的资金资源。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在东西部地区表现得十分突出。在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新兴区域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网点密布,而在西部地区则网点稀疏。在此格局下,各商业银行出于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虹吸”统一调度资金由中西部投向东部,造成西部资金缺失。总之,我国现行的宏观金融安排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有些如前所述的金融政策甚至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目标背道而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的情况下,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显然必须十分重视金融支持政策的运用,加快区域金融的调整与创新。

三、大力推进西部开发的金融支持政策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西部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和运用宏观金融政策的作用,为实现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前提下,通过金融深化与创新,把握好正确的金融政策走向,引导更多的资金向西部地区流动。在近期内,建议中央抓紧采取以下几点金融支持政策,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开发。

第一,加大西部信贷支持力度。在西部地区,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吸引外资能力有限,加上自身财力不足,建设资金除了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外,主要依赖于本地区的信贷资金。因此,西部开发的金融支持政策,理应从加大西部信贷支持力度入手。中央银行可考虑给予西部金融机构特殊的信贷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商业银行,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加大授权授信力度,在系统资金往来利率和期限上实行比东部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西部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的二级准备金率。对于政策性银行,应加大其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提高西部政策性贷款比重,允许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西部开发专项金融证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同时积极研究和推出适合西部特点的金融创新业务,完善技术手段,增强西部地区的筹资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

第二,加快西部资本市场建设,提高西部直接融资比重。前面的分析表明,股市筹资作为企业自筹资金的一部分,在西部筹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低,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偏慢。我国资本市场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显然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对于西部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确有发展前景、带动力强的企业,完全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优先安排上市,把一般意义上的以股票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为特殊意义的促进西部开发,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西移,为建立资金由东部向西部“回流机制”创造更多的渠道。同时,还应积极鼓励东部上市公司兼并、重组西部企业,促进西部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另外,还可考虑在成都、西安建立区域性资本中心市场,打通资本流通渠道,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第三,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加快西部金融机构建设。金融组织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的筹融资能力。因此,在给予西部开发金融支持时,应积极着手建立和完善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个人自己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根据目前情况,应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条件,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金融效率。对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以行政区划普遍设置机构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业务量的多少和地区大小来确定机构网点的设置。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西进”,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西部开发。

第四,发展区域投资基金。所谓区域投资基金,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建立起来的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投资基金。目前我国建立起来的产业投资基金,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许多项目都属于基建和资源开发类的大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点,比较适合区域投资基金投资。在西部发展区域投资基金还有利于拓展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渠道,吸引国外养老金和其他福利基金投资于西部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加快西部区域投资基金的发展还有利于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拓展西部内需空间。在发展的具体策略上,基金规模不宜要求过高,对投资区域的限制不应过小,应避免按行政区划进行设置的习惯做法,投资范围不宜太窄,起码应包括西部若干省市,以促进各地方政府为吸引基金投资而相互竞争,为西部开发提供新的更有效率的投资工具。

第五,积极推进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券试点。地方政府债券是指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而筹集资金的债务凭证。这种债券通常是为了特定目的,如建设某个大型项目、修建基础设施而发行的。目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从一些国家的经验看,在合理规范、严格秩序、限定条件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以其资信和征税能力作为保证,适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完全可行的。当前,根据西部开发的需要,可以在西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进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试点,其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第六,建立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筹资机制。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不单纯是西部地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21世纪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同时,由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量大,生产周期长,经济回报又低,而且每年都需要一笔维护资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筹资成本较低,比较稳定且不需要还本付息的筹资机制,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为此,可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生态环境建设彩票,专门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也可考虑按人均收入水平开征一种有差别的生态环境建设税,由中央和地方分享,用于西部或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标签:;  ;  ;  ;  ;  ;  ;  ;  

东西部资本要素投资差异与西部金融支持战略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