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_重庆发展论文

新重庆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_重庆发展论文

新重庆跨世纪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持续发展论文,跨世纪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立重庆直辖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重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快重庆的建设步伐,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加快我国中西部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施长江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需要,更是胜利地完成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百万移民的需要。这是历史赋予重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历史机遇面前,重庆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对重庆直辖市跨世纪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长期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使重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由于重庆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她成为共和国第4个直辖市。

1.重庆的历史机遇

(1)设立直辖市使重庆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层次提高。

这意味着重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直接受中央的统一指挥、部署和领导,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更加适合重庆自身的特点。同时,重庆的发展亦更将受到国内及国外的关注和重视,有利于重庆的招商引资、内引外联。

(2)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开发将促进重庆地区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三峡工程是一项巨额投资工程,而且也需要一个很大投资市场。用好、用活这些资金,将会使重庆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3)建设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长江上游产业群。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重点,其库区构筑的产业与上海浦东产业群相呼应,将加快长江沿江产业带的形成。

(4)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重庆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随着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重庆有条件成为国家大规模开发西部的前沿阵地和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5)老工业基地改造试验区。

继续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重庆工业面临加快两个转变,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

2.重庆具有的优势

(1)区位优势

重庆地处我国中部和西部的交汇点,承东启西,又是未来七大经济区域中两大经济区域,即中西部发展战略和长江沿江发展战略的交汇点。这是中国其它任何城市无法代替的特殊位置,重庆将成为东西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2)资源优势

重庆境内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40余种,其中,天然气储量达27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之首,有植物资源2000种以上,动物资源800余种,水资源特别丰富,平均水资源总量每年超过5000亿立方米,水力发电的理论蕴藏量为148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约750万千瓦。这些资源都是重庆工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重庆还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今后将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为重庆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3)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三峡工程的巨额投资,市内库区百万移民和众多的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冶金、化工等一些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重庆能源基地的建设等等,都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也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这些需求无疑将对重庆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

(4)劳动力成本低廉

新重庆拥有3000多万人口,其中80%是农村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也较其他同类城市低,有利于吸引外商来渝投资。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对于重庆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5)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据统计,全市共有科研机构1000多所,50多万科技人员,25所高等院校。这些雄厚的科研力量必将为重庆今后的发展增添后劲,快速地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6)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

重庆在抗战时期,作为战时陪都,西迁来不少军工企业。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引来了更多的国内一流的科学技术。1984年,重庆作为国家首批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较强的工业技术,必将为重庆今后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庆担负的历史任务和面临的困难

设立重庆直辖市,赋予了重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赋予了重庆艰巨的历史使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统筹组织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保障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和辐射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加快发展,建设长江上游产业群;三是要在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加速城市乡一体化方面探索出新路子。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予重庆的三大历史性任务,也是三大难题。任何一项解决不好,都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全市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将影响并阻碍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和长江沿江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钳制整个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这三大难题,对于经济实力并不很强的重庆来说已经是够困难的了。但是,除此三大难题以外,重庆还面临着以下的困难:

1.工业经济发展疲软

重庆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长期以来,老工业基地大都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设备老化,缺乏更新改造资金;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退休职工太多,企业包袱沉重;难于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需要等等。1996年,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已达75%;重工业比重过大,已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69%;投入高产出低,资金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产品结构不合理,优势拳头产品实力不强。虽拥有工业企业7600多家,但这些企业80%以上设备老化,化工行业中,70年代以前的老产品竟占70%;轻工产品优势不强,80%的市场被外地轻工产品占领。

2.农村经济薄弱,缺乏发展后劲

新重庆农村经济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和产值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1995年的统计资料计算,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30元,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农村经济薄弱,主要表现在重庆市农村人口已达2400万,占全市总人口80%,其中还有366万贫困人口,需要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将需很大一笔动态扶贫资金,除中央给予的补贴外,还将耗费大量的地方财力,从而影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另外,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恶劣的自然条件,一直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重庆是一个污染十分严重的工业城市。三峡大坝建成后,预计将有4亿多吨泥砂淤积在库内,直接影响到库区内工农业的正常生产,而且难于清理。目前,库区每年都要排放十几亿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加上库区上游上亿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长江重庆段的水质已达不到国家地面三类水的标准。长江截流后,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变,流速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在同样的排污条件下,污染浓度将增大,岸边污染带也将加宽,水质不但得不到改善,而且还将继续恶化。

4.严峻的交通问题

在新重庆8.24万平方公里辖区内,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特别是涪陵、万县、黔江等地20多个县,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受地形限制和由于过去投入较少,这些地区等级公路少,交通状况较为落后,迄今还有58个乡镇不通公路。在市区,多数交通干道为在半山开凿或沿江修建,显得极为狭窄,并且桥梁太少,造成长年堵车,给人们生产、流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重庆跨世纪的战略选择

综合上述重庆发展的机遇、具有的优势、担负的历史任务及面临的困难等分析,考虑到重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重庆跨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到2010年,实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比1995年翻两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在三峡库区建成一个新的产业群,与上海浦东产业群相呼应,形成充分体现市内各区域优势的、合理的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建成长江上游名符其实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中心、交通枢纽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初具规模的洲际国际性城市。为了实现重庆的战略目标,重庆应实行七大战略,即全方位国际化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大跨度的结构转换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积极稳健适时跳跃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

1.全方位国际化战略

应以经济的国际化为主导,以管理、法制、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为支撑,将重庆融入国际社会。

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应予重视:

(1)应按国际规范,率先实现体制的“接轨”,充分发挥国家给重庆直辖市和三峡库区优惠政策的作用:

(2)在工业发展方面,应以出口导向战略取代目前的进口替代战略,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为手段,以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对重庆的主导产业、重点行业、拳头产品进行筛选;

(3)能否抓住信息革命的契机,尽早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信息化,对重庆城市功能的发挥,对重庆辐射能力的强弱均有关键意义;

(4)应实行人才的国内外双向流动,以更宽松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人才,特别是留学人员为重庆的建设服务。

2.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以市场为媒介,以企业家为主体,实现生产要素流、物流、信息流等的自由流动,以推进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进而强化与长江中、下游的经济联系。

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向中西部转移,这就进一步强化了重庆的区位优势,但区位优势本身只有地理上的意义,而由进一步带来的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的经济起飞才使重庆的区位优势更具备经济上的意义。可以说,没有重庆的经济发展,重庆的区位优势将形同虚设。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选择,鉴于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包括七省二区一市,要同时带动9个省、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难度较大,因而重庆应首先促成与成都平原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在总体上实行梯次推进的带动战略。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多方面的含义。生产要素流、物流、信息流等的自由流动是其基本前提。因此,以市场机制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是主要手段之一,而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不仅不应成为障碍,更应成为推动者,一方面,政府要放手允许资金、劳动力、人才、技术等自由流动,让企业家成为微观决策主体;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特别是在推动跨地区联合和长江上游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上发挥作用。

事实上,硬环境的建设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其中首要的也就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这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与通讯系统的一体化。

作为“龙头”,重庆应在许多方面起到带头作用,重庆在对外投资、产业转移中应首先强化与成都平原城市群的联系,并作出示范,以“扩散效应”促进“极化效应”。

在重庆与西南腹地关系上,重庆还应强化服务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中心”首先是服务的中心,只有为长江上游的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才能吸引他们来重庆从事各种经济活动。

3.市场化战略

理顺产权关系;政府从微观决策中果断退出,完善宏观调控与服务;构建以企业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具有法制保证的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重庆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市场。

尽快完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先行一步建立包含以下内容的市场体系,即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所有制体系,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的市场体系,社会共济与个人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监督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以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面向全社会的经济管理调控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

4.大跨度的结构转换战略

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强化跨世纪的超前意识,实现大跨度的结构转变,实现三产结构服务化、工业结构轻型化、企业结构多元化、土地配置最优化。

所谓三产结构服务化,是指要突出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在具备一定基础条件下尽早实现三产业的全面“信息化”,就业结构的转变是其重要内容,为此应实施大规模的再就业培训计划。

重庆应大力发展具有聚集经济的城市型产业,应大幅度降低重工业比重,以减轻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在重工业内部也要进行结构转换,发展重工业中的最终产品行业。最终应形成较适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工业结构。

应提高非国有企业的比重,特别是提高工业中私营企业的比重。目前,重庆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近70%。另一方面,在发展跨国企业、集团公司的同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土地配置的优化依赖于城市总体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其中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为21世纪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二是要对未来的级差地租做出充分合理的估计。

5.非均衡发展战略

要广泛运用重点突破、局部超前、以点带面的非均衡战略思想,以提高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这一战略的具体运用主要在于构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工业发展等几个方面。金融中心的构建可能有几种方式,比较可行的可能是选择以建立区域金融市场为突破口。贸易中心构建的有效突破可以从外贸与内贸两个方面着手,但消除进入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贸易业的自由进入与自由经营是其关键。工业发展中的非均衡战略主要是指集中力量发展几种产业甚至几种产品,以争取最大效益。

对重庆的发展和长江上游的发展来说,三峡库区开发开放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如何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重庆来说,要最有效地发挥三峡发展极的作用,就应在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给予三峡库区最大的“优先权”。

6.积极稳健、适时跳跃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

重庆应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谋求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寻求适当时机,适时跳跃,最终达成持续健康的相对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模式的转变对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就改变以投资需求为主拉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的模式。为此必须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和市内三个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强化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而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但应趋利避害,准确把握这种周期波动的趋势,从中捕捉发展的契机,凭借重庆的优势,跃上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

7.城乡一体化战略

重庆有占80%以上的农业人口和占总人口12.2%的贫困人口,城镇不发达,农村与城市相差悬殊。重庆经济要发展,实施城市一体化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城乡经济一体化,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只有城乡经济相互渗透、互相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融为一体,城乡之间的其它事业才能更加密切地交流和发展。市场经济推行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三大产业必须突破城乡界限,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共同繁荣。还要求在整体(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利益的指导下,运用行政、经济和政策调控手段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联动发展,使之成为职能分工有序又有机结合的整体,充分发挥城乡经济的组合优势,发展空间亦双向拓展,使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中,实行农业产业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现代条件下,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企业生产、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必须彻底改造传统农业,改变家庭式小农业生产形式;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商品农业,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积极培植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标签:;  ;  ;  ;  ;  ;  ;  ;  

新重庆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_重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