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0)03-0005-10
一、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紧迫性
我们国家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概是一个世纪,以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庆祝建校100周年为标志, 说明我们国家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段落,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前50年和新中国到现在的后50年。前50年,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已经起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极其缓慢,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摊子,高等教育资源非常可怜,规模非常小。到1949年,我们国家大陆上只有高等学校205所,在校生11万6千人,这就是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全部家当。从建国后到1966年,我国高等教育是在战争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很快。五六十年代,新中国高等教育从建元创制开始,发展还是非常快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1965年我国高等院校达到434所,在校生67万人,建国以来这一段发展的很好。 建国后的第二段就是“文化大革命”,这10年时间,高等教育遭到了灭顶之灾,“两个估计”把高等教育打入了18层地狱,革了文化的命,也革了高等教育的命。第三个阶段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1977年恢复高考,是党和政府拨乱反正的第一项重大措施,以至于使我们1977年的高考成为高等教育史上最有特色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高考,积累了10年的人才参加高考,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呼新的时代真的到来了。这次高考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从那时起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199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1022所,成人高校有962所,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共623万1千人, 研究生20万人,就是说,在校专科以上学生640多万人。今年进一步扩招, 预计现在我们在校生人数(含研究生)大概有742万人。毛入学率由1978 年的1.4%,到1997年为9.1%,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去年为9.8%,今年预计达到10.5%,这个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在我们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同龄人当中100个人就有10个人上大学, 这个数字不得了,这个成就是非常辉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培养的专科以上毕业生总数是1971万,将近2000万,其中专科生1300万左右,本科生600万,研究生近5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培养的这1971万人, 是当今中国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如果没有这1971万人才,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是难以想象的,这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文革”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同样也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但现在很多已进入了退休年龄,或即将进入退休年龄。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教育战线的同志为我们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看到这一点,不肯定这一点,那就是对改革开放的否定。这样巨大的成就,是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思想,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同时,这样辉煌的成就,也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职工,在物质生活上、工作条件上、学术研究上,克服困难,历尽艰辛,开拓进取才取得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我们高等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我们人才的培养质量、结构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依然是我们现在及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情况,今年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教会才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事实上,在全教会开始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出了今年扩大招生的决定,一下子就把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高教战线面前,我们虽有思想准备,但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没有想到步子会迈这么大。去年年底今年初,我们与国家计委一起制定今年招生计划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从1997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全国人民的要求之间,矛盾比较尖锐,再加上这几年的积累,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对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今年扩大招生是可能的。所以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将增长幅度定为21%,去年是108万,今年一开始下达的招生计划是130余万,这个幅度由中央政府主动安排,这是90年代以来绝无仅有的,增加幅度很大。今年6月初,国务院决定今年扩招后,我们在10 天之内就制定出了基本方案,6月13日召开全国各省市教委主任会议, 初步方案就出来了,经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省级人民政府、省教委、省招生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所有高校的领导同志们的艰苦努力,迅速把扩招从方案变成了行动。 我们下达的最后招生计划是153万7千人,增长了41.7%。成人高校这一块和研究生也都有所增加。 到今年年底,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包括研究生在内将达740多万人, 其中本专科生710多万,研究生近24万。今年普通高校我们实际招生可能156万(数字尚未最后统计出来),毕业生是86万,因此,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70万左右,“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才67万,现在一年的增加数就超过“文革”前的全部在校生,这说明我们高等教育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非常快的,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扩招这项工作应该说进行得还是比较平稳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目前的形势该怎么判断?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高等教育发展还应保持怎样一个态势?这些问题,最近我们教育部也向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在扩招之后,我们反复研究这个问题,听取了各方意见,反复比较,我们说今年扩招有风险,但风险不大。明年如果再这样,在扩大高教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没有重大措施跟上去,就不敢说风险不大了。还有就是今年学生招进来后怎么办?明年、后年怎么办?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两个问题。招生工作的结束,对于高校校长来讲,只是第一步,压力都在校长这里。各个学校都是千方百计,挖掘各种潜力,确保扩招任务的完成,努力做到设施到位、师资到位、管理到位,让进来的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合乎质量、合乎水平的教育。应该说各个地方,从总体上来讲,工作还是到位的。当然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还不能令人放心,但总体上经过各个地方的努力,今年的问题不会非常大,我们的扩招工作还是平稳的、扎实的、顺利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现在的问题是,不能规模上去了,教育质量下降了。现在就有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就是要上规模,只要保证几所名牌大学的质量不下滑就行。我不能说这个观点毫无道理,但作为教育部,决不能以这种观点来制定政策。我们很清楚,有些学校规模上去了,教育质量可能会下降,但我们要努力使这种情况降到最低限度。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的水平在国际上是值得称道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是不错的。有人讲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动手能力不强或其他什么,但中国的大学生到美国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事实,这方面美国大学生则较差,这也是事实,从中可以推敲许多问题。我们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研究生水平可能差距比较大一些了,本科生层次,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可能与美国比起来要差一些,但我们的本科教育基础要扎实得多,一段时间之后,创新能力照样出得来,我们不能让我们高等教育在规模发展的时候,水平却下降了。学生招进来之后,从我们这里更要考虑明年怎么办、后年怎么办的问题。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还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不能因为今年扩招了,明年就停下来,因为我们大学阶段适龄人口从现在起逐步上升,要持续到2008年左右达到高峰年,按这个势头我们高中毕业生每年要增加几十万,三年后今年扩招的高中毕业生就要毕业了,所以人口压力很大。同时我们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建设人才,我国高等教育被逼到这个地步了,不上也得上,所以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等明年、后年,我们考虑不可能按照今年的幅度来增加招生规模,所以我们确定录取率要保持或略高于今年的水平。各地市的入学率也很不相同,因此我们确定普通高校招生明年至少会增加20万人,意味着招生计划大约增加17%,增长幅度与今年比不是很大,但在校生人数却有大幅度增加,超过今年,高校的压力更大。对扩招,朱镕基总理报告中也专门提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也是稳定发展的社会需要。尽管我们感到形势非常好,今年扩招很平稳,大家也很努力,但今后我们的形势却是非常严峻的,本来就紧张的办学条件将会更加紧张,如果不进一步采取措施,我们今后扩招的计划很难完成。现在可以说,每一项办学条件都符合国家标准的学校,全国没有一所,总是这一项或那一项乃至多项不合格,主要指标不合格的,我们就要亮黄牌。要继续加大亮黄牌、亮红牌力度。一方面要扩招,一方面绝不放过办学条件和质量的要求。因此,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基本思路
各高校应进一步清校挖潜,清理学校资源,继续挖掘潜力,实行资源优化组合。其根本问题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第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大量的财力是用来办企业,还是投在公共事业上,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发展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中央九号文件重申,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支出要逐步达到国民总产值的4%,现在占2.5%。4 %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现在,一方面,我们讲“科教兴国”,而前几年的财政性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逐年减少。我们搞了那么多的重复建设,那么多“豆腐渣”工程,那么多的亏损企业,难道办教育就拿不出更多一点钱吗?我们并不是没有钱,问题在于纳税人的钱如何花。中央政府做出了榜样,朱镕基总理宣布,中央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原来讲是三年,现在是五年。河南省政府也认识得非常好,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我们都非常受鼓舞。 相信我们的教育问题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有望比较快地实现4%的目标。
第二,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步伐。既然是社会化,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个是我们教育部门自己要努力,怎样把相当部分的高校后勤机构、后勤实体剥离出来,姑且叫作“外化”;另外一方面是要政府来推动,动员一部分社会力量,多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力量来举办高校的后勤事业,为高校发展服务,我称之为“内化”。让外部力量内化到高等教育中来并为之服务,把外化和内化结合起来,这才是社会化的完整的含义。原来后勤改革都是我们教育部门在呼吁,学校在呼吁,这是必要的,但这已经到了一定的极限,没有政府在前面领导,很难实现。所以我想,这块工作将会有很大的起色。我个人估计,李岚清副总理将会像抓教师住房建设一样来抓后勤改革,他多次讲过,后勤是高校发展的瓶颈。大家知道,李岚清副总理抓住房建设,一抓就抓了五年,以筒子楼改造划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我想阶段性的,后期可能还有。现在他开始抓战略性的后勤改革,我们非常期望这次改革的成功,以此来大大扩充我们高等教育的资源。
第三,积极发展民办高校。不要一讲高等教育就是学历教育,高中后的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中国人爱讲文凭,讲学历,其实高等教育并非只是大专、本科、研究生,高中后教育都是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高中后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事正规学历教育的不多,能够颁发学历文凭的有37所。大量的是自考助学、技能培训,发挥着重要作用。像北京著名的新东方,大家都了解,它不是高等教育是什么?当然是高等教育。它搞的英语培训收效很好,影响不小。为什么新东方外语教得比较成功?这也值得我们研究。我们中国人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成千万、上亿的人都在学外语,而我们外语能够听、说、写的却寥寥无几,成本太大了,把外语当成科学了。而事实上只能有少数人去研究语言科学,多数人讲的是应用。我看,新东方就没有把外语当作科学,而是把它当作工具来看待,会听、会说就行。当然,基本的语法还要学一些,知道一些,但把语法钻到那个程度,在那儿就死记硬背,太难了,收效也差。现在,岚清同志倡导外语教学改革,我们都很拥护。
第四,千方百计动员社会把闲散资源,集中到高等教育上来。我这次到甘肃工大,它旁边有个地毯厂,占地40亩,现在给了学校,学校吸收了部分工人,车间变成了食堂,投资建了学生宿舍,扩招就用上了。厂校之间就一墙之隔,现在他们把墙一推,校园扩大了,校园也变得更美了,也解决了工人的生活困难。这样的利用闲置资源,实质上也是社会资源的重组,把其他资源动员到教育战线中来,我认为这是当前扩大高教资源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重视教育内部资源的重组,有个别中专、技校不需要了(当然需要的必须办好,不像有人所说的,中国需要的都是大学毕业生),有条件的也可以适当重新组合到高教资源中来。
第五,希望内外捐资办学。这个数量可能很小,而且,现在很多人都要求投资回报率,不捐了,这是投资上的一种误区,受到了某种舆论的误导。
第六,学会依法融通资金,包括适度利用银行贷款,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高教资源。
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很重要的是前面几条,政府投入这一块我们应该怎么用呢?政府投资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央拿钱,总理都要好好想一想,省里拿钱,省委书记、省长要好好想一想。这个钱不是好拿的,因此,我们拿到后就要把它用好,用出效益来。政府投入主要用在三个方面:第一,现有各个高校正常的教育资源的扩张、配套,如:教学楼、实验楼、仪器设备、体育设施等。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基础实验室建设,有些高校基础实验室连中学的都不如!还有很多学校基础设施很差,水、电、气、地下管道隐患很多。第二,有选择地扩建一批高校,尤其是某些规模偏小的名牌大学,这是一个周期短、见效快、质量高、收益好的最佳途径,不要把钱更多地放在新摊子上。第三,有条件地少量地升格一批学校,包括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一些成人高校和少数重点中专组建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高校偏少,尤其是本科学校更少,河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校也很少。本科学校有18所,布局也不合理。这都是历史造成的。对河南这样的省我们要适当给予倾斜和支持,尤其要支持尽快创造条件增设本科院校。
三、更新观念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关键
首先是我们教育战线本身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认为当前以下两点尤为重要。
1.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思想。市场经济从不同角度来看,是一种分权经济、竞争经济、开放经济、讲效益的经济、法制化的经济。所有的这些方面,对高等教育有什么影响?作用有多大?我们研究得还不够。分权经济是指把政府原先高度集中的经营决策权力分散到各个企业中去,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所以对于高等教育改革,若把分权仅仅理解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那就错了,根本问题是我们学校的自主权问题,政府管什么,学校管什么。我们高校的自主权,《高教法》规定为七条,但落实起来相当不易。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条件,落实这个自主权。除这七方面以外,其它自主权还有没有呢?还要进一步研究。但另一方面,校长们的自主权由谁制约呢?公办学校校长任意而为也是不行的。所以说分权究竟是什么?分权要变成为一种现实、一种制度化的行为,道路还很远,还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再说竞争经济。竞争的机制必须引入到我们高校里来,竞争非常重要。首先师资队伍建设,如果没有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能进不能出,人事制度改革就根本不起作用。所以,我们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我到黄河科技学院,校长说他们有一个好队伍、好机制、好校风。这很好。但我跟她还讲了一条,民办高校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实际上得到了公办大学的支援,这也是政府对民办教育支援的一种形式。具体是什么形式呢?就是到你们公办学校去聘教师,而一切福利条件、住房等等社会保障都由你们公办高校解决。这实际上是国有资源对民办教育的一种支持。但这种支持将来也要有序,民办学校到公办学校请教师也要有规章制度。法制的问题,讲效益、讲投入产出的问题,还有很多学校的同志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究竟怎么样投入最少,效果最好?怎样把钱用得更好一点?我们高校在基建中结构性浪费是非常严重的,还有专业重复建设问题也不少,看到这个专业好、有效益,马上建,一拥而上。但“建庙容易拆庙难,请神容易送神难”,建立后几年就不行了,怎么办?这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了。
2.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相结合。要从象牙塔走出来,不能光追求纯学术、纯理论。当然我国还要办研究型大学,也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是我认为,这都是少数,并且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而大量培养的是要到一线去工作。我们有些同志老是对象牙塔感兴趣,对火热的现实生活总感到学问不大、学问不深,对培养象牙塔的人才很感兴趣。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我们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扩大规模干什么?并不是为了数字上提高多少毛入学率,而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怎样培养实用人才?江总书记在上海交大百年校庆时提了“两个全面”。第一个全面是“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这一点我们做得很不够,特别是我们教育界存在着鄙薄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倾向。“卫星要上天,马桶也不能漏水”,这是我在很多地方都讲的一句话。现在,许多问题并不是什么高科技问题,例如餐桌中间的转盘老是转不动,这是什么高科技问题吗?根本不是,主要问题恐怕一个是责任心,一个是工艺水平,这都同我们教育有关系。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这就要考虑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学术性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究竟如何培养?比例究竟应多大?要大力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动手能力强的各个层次的专门人才。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办出特色,也要加强宣传,使老百姓明白并接受认可,从而提高入学率。
发展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部门转变观念,社会大众、大学生乃至政府部门,都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比如,我认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以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为必要条件。老百姓都在那儿“望子成龙”,都要当国家干部,白领阶层!哪里来那么多国家干部、那么多白领阶层的机会?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的是“劳动者”。现在的大学生一听说毕业后到第一线工作,有的就很不愿意,有的家长也很反对。搞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老百姓也要转变观念。都期望子女当这个“家”那个“家”,当“家”的毕竟是少数,并且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奋斗才能验证。看来,没有或缺乏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很可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极大的社会制约因素,所以加强宣传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说,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看成是社会深刻变革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带来人们观念的深刻变革。大学生也一样,也要转变观念,不要一味老是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几大”。大学生现在就业分三种情况:等待国家分配,这种情况越往西部地区越明显;自己主动找岗位,北京、上海、广东都这样;找不到就自己创,自己干,自己创造岗位,不但自己就业了,还有可能让别人来就业,这在现在还是个别的。当年我的一个学生毕业后,分配工作干了几年后,弃职下海,现在已干出了一番事业,自己也成了百万富翁。所以等待分配、自己找岗位和自己创业,表明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不同心态,表明了思想、认识水平上的差异。这样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不然,都在那里等着包分配,我们高等教育还怎么发展呢?机构在精简,国企要减员增效,政企要分开,你到哪儿去啊?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深刻变革的时候,方方面面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样我们高等教育才能发展起来。今年扩招,我们在想,四年或三年以后学生毕业了怎么办?很显然,国家机构、国有企业不可能包这么多大学生。今年普通高校招生150 多万,算上成人教育100万,260多万新大学生,不得了啊!中国的本专科毕业生从1996年起就超过美国,占世界第一。所以要对这么大量的人口就业进行合理安排,转变观念非常重要,要及早宣传。不作准备,将来就会酿成其他问题,出了其他问题,就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看成是整个社会深刻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来认识,才能把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做得更好。
观念更新,我们要防止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议论所误导,比如说教育产业化。“产业”的这个提法没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是个产业,但对“化”我们不赞成,如同我们赞成“自由”而不赞成“自由化”一样。现在,报刊上所见到的及有些同志做报告时所讲的“教育产业化”,就是讲的企业化、市场化,鼓吹用办企业的办法来办学校,用企业的运作机制来办教育,他们要利润、要赢利、要投资回报率。这样的观点与我们存在着根本的、原则上的分歧。还有人公然在报刊上说“要把高等教育办成最赚钱的行业”,他以为这就叫解放思想。这是个严肃的问题,我想并不是戴个帽子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产业化呢?“产业”这个词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国外,产业的原本含义并不包含教育事业,现在之所以称“教育产业”,不过是产业这个词的泛化,并不同于原本意义上的产业,不同于工业、农业这些产业。人们在研究国民投入与产出的时候,各行各业都算到产业里来,我们政府都是产业,警察都是产业。难道警察也要市场化、企业化吗?难道政府也要市场化、企业化吗?所以不能望文生义,不能因为工业、农业是产业,办成那样子,就说教育也应当那样子,这种观点太缺乏理论常识。从经济学角度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它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一些属性。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可以定价,可以收费,我们现在要求非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来缴费上学,理论上就是这个基础。就是说,教育有商品属性的一面,它有私人产品的属性,你受教育以后你自己可以得到很多好处,等于私人的一种投资,你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岗位,你的收入可能比较高,你受教育本身在消费教育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精神消费。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可以用产业的办法来办的,可以收费,可以定价。
但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教育还更多地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公共产品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消费结果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就是说,它消费的结果不光对自己有好处,对外部也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不像私人产品在消费中具有独立性,比如我买块蛋糕,吃了后营养在我身上,决不可能跑到别人身上去,这是私人产品的一个基本特点,我消费了你就不能消费。世界上还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我消费你同样也可以消费,如绿化,国家投入的,空气清新以后,你能呼吸,我照样能呼吸,这就是与私人产品又一不同的特点:消费不可分割的公共性。又如:修了条道路,你能走,我也能走。你不能每条马路都收费吧?我对公路收费本来就有不同看法,你集资修路成本收回了就完了嘛,不能老收啊!理论上说不通啊!教育,它消费的结果有很强的外部性,比如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的子女这一代,素质可能比较高,下一代不是你个人产品呀,是社会的;你可能有发明创造,这不只是对你个人有好处,而主要是对他人、甚至对全人类都有好处;你可能工作水平管理水平提高了,这当然不只是对个人而主要是对社会有好处。所以,公民的素质教育水平愈高,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就愈高。这些表明,教育这个产品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亦即溢出效益,也就是公共性。因此,它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积极的公益性,所以经济学把它定为“准公共产品”。现代社会,几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自己的基本职责,是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政府要投入办教育,投入有多、有少,但政府不办教育,古今中外没听说过,除非是个非常昏庸、昏聩无能的政府。
从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来看,至少有两方面值得我们重视:第一,教育具有教化的功能。我们的老祖宗孔子就已经很清楚了这一点。“教化”,用我们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说:教育对形成和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作用。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讲,叫作培养“四有”新人。请问:培养“四有”新人你准备定价多少?利润率是多高?它怎么是商品?我认为这也是讲政治的范畴,是个原则问题。第二,从教育的另一个社会功能来看,对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承,教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请问这一功能定价是多少?利润是多高?有些人提出,扩招得出了一个经验,就是政府不拿钱,老百姓拿钱,高等教育就能发展。这是一个什么经验!?于是乎,有的省又搞“双轨制”,个别高校高收费、乱收费。这些做法理论上还是来自教育产业论、市场化。这样做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高分的录取到专科专业,低分的录取到本科专业,高分的没取,低分的取了,这叫什么教育制度?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敢公然这样,更不要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了。这种社会不公平必然会激起不满情绪。因此,这不是个收费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
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想用办企业的办法办国民教育,还有所谓股份制大学,还要控股,还要分红。看上去很新鲜,很解放。有人还说,外国没有搞过,我们就不能搞吗?他们说这叫“有中国特色”。但中国特色也不能违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嘛!讲教育产业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避免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有的是为了money,钞票!我想,一个真正讲政治、 讲教育规律的人是决不会提出来办教育要分红、要利润的。还要指出,民办高校也不是私人的产业,而是社会资产,全世界都如此。私立学校虽然不是政府的,但也不是某个人所有的。企业行为和学校行为根本不是一回事,企业是要追求利润的。总之,这是个事关原则的问题,我们不争论。我们不争论有两个原因:第一,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不争论;第二,这个问题无可争论,是个不容争论的问题,产业化的提法就是不合适的。用办企业追求赢利的办法办国民教育就是错误的,这是举世公认的。我们不争论,也决不让步。
但是,我们要申明几种情况:第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这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产业化、市场化的,但我认为这是在还事物的本来面貌,它本来就应当是产业化、市场化的东西,是计划经济把它变成了非市场、非产业的东西,现在要还它的本来面貌。第二,我们高校科技成果应当产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嘛。但这不是教育,也不是教育产业化。第三,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按照企业的办法来办,但这本身并不是国民教育的产业化,不要把这些问题搅在一起。第四,至于教育能拉动相关产业发展那当然是对的,但这更不是什么教育产业化。所以那种认为政府可以不投入,光让老百姓出钱就能发展高等教育的观念,我们不能同意。前面提到,发展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许多人对此认识是清楚的。但是,也有些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责职能并不那么清楚,政府的钱往哪儿投,恐怕也有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
关于学生缴费上学问题,中国现在高校收费标准已经不低了。看收费标准高低并不是看绝对数,而是看相对数,要看收费标准占老百姓收入中的比例。中国的农民现在人均年收入大约2100元,工人、公务员、教师收入也并不高。一个学生一年收3000元学费,加上吃穿住等生活费用一年1万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是不容易的。美国的学生收费占工薪阶层收入的多少,可以算一算,比较起来,我们的收费已经不低了。我们赞成有条件的地方以及某些专业,如艺术,可以继续适当提高收费,但适当只能是适当,指望靠高收费来支持我们整个高教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老百姓也不会答应。有些人讲产业化目的就是为了高收费,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希望教育界的同志们要敢于说真话,要有坚持真理的政治勇气和坚强意志。
当然也要看到,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提出,迫使我们进一步研究、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高等教育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得还很不够。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积极意义。毫无疑问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教育必须讲投入、讲产出,我们毫无疑问要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都没问题,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但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讲投入产出,与教育产业化不是一回事儿。
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还应从法律角度来认识,“教育不得以赢利为目的”,这是我国《教育法》明文规定了的,任何一级政府、任何一个公务员没有任何权力超越法律去讲话。因此,办教育赢利与否的问题,并不只是理论问题。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不能侵犯法律。没有经过全国人大通过新的法律文件,任何权威都不能违犯现行法律,把个人意志强加于社会,强加于政府,政府也要服从和代表社会的意志。这不是保守,因为我们是法制社会,解放思想与依法办事并不矛盾,解放思想不能被错误言论所误导。高等教育界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应当对这一理论问题、法律问题超前进行研究,拿出正确的说法来。
四、高校体制改革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20多年来,整个教育事业都是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都是在改革当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以改革求发展,在改革中发展,依然是我们当前教育发展观的一个基本方面。体制改革主要是办学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内部管理体制及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这些方面内容很多,我想重点说一下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打破国家包办学校的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特别鼓励民办教育。“社会力量办学”与民办教育的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民办的概念可能更小一些,但仍需从法律上加以界定。目前我们重点是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不光是高校,还有中学、小学。社会力量办学,重点还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当然还有幼儿园。义务教育也可办,为择校提供社会条件。但国家有责任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要指望民办教育来减轻义务教育的压力,地方政府不能有这种想法。若有这种观点,以为教育产业化了,找市场就可以了,不用找市长了。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观点。需要指出的是,民办学校也有一些榜样,例如,黄河科技学院,这个学校办得很好,依靠了许多社会环境,各种有利条件,可能也得到许多高校的支持,包括在教师兼课方面。其实国家财政没有投入。学校那么大,培养那多人,这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我们积极发展这样的学校。还有不少助学考试的,还有短期培训的机构,这都是国家扶持的,要积极发展。同时对民办教育也要加强管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少数民办教育机构乱登广告、乱收费、乱发证现象比较严重,最恶劣的是不讲社会信誉,把钱一收,人跑掉了,于是家长就跑到教委静坐,这类事多发生在中小学。事件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部门审批民办学校时尤其要注意。比如气功学校,社会力量举办的大量气功学校是教育部门审批的,全国有1000多所,其中鱼龙混杂,有的是好的,健身的,有的就难说,有的就是骗钱。也有的可能还涉及政治问题。所以社会力量办学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要搞清楚。现在有的地方乱批民办学校,有的“民办教育机构”其实就是夫妻店!所以要加强管理,要制定新的政策,既要有利于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要有利于规范化,这是民办教育管理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叫民办教育?需要搞清楚。民办学校质的规定性有两个根本点:第一,建设资金来源于非政府机构、非国有单位;第二,学校的内部事务的最终决策权在学校,在非政府机构,可以是基金会、校董会、校务会等,不需要请示;发展规模多少由自己决定,但国家规定的教学标准你不能降低,达不到标准政府就要依法干预;招生、专业、编制、师资、工资福利等由你自己决定,只要依法实施管理就行了,这就叫民办。民办学校必须是独立法人。现在有的公办大学搞所谓“民办二级学院”,说这就是民办的,其实只有一样与别的不同,就是高收费,转成“民办”之后,立刻就高收费。这叫什么民办?!“民办”的问题,概念要先搞清楚。“一校两制”在公有制学校是不应允许的,不能跟风炒作。当然,如果是民间的投入、独立的法人、独立的校牌、独立的毕业证书,那自然是可以的,但这还能叫“二级系统”吗?总之,收费并不是公办、民办的根本区别,从理论上讲,公办学校可以搞成本收费,民办高校也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资助。因此,我们认为,只有符合上述特点,才是“民办”。
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的权力。准备把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审批权放给省里,当然要省里申请,国务院授权;第二,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我们准备在国家宏观指导下,明年开始由省级政府来制定。这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内容。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解决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基本方向是扩大、规范高校的自主权,政府做什么,高校做什么,很清楚。坦率地讲,一方面高校自主权不够,政府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在不少地方依然常见,个别的还很严重。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校拥有国外一些大学所没有的自主权。中国的教授从某些方面看可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不打招呼,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不见面也不说什么,这在美国也是不行的。学生找不到老师请教问题,这叫学校吗?学校自主权如何扩大、规范,要进一步研究。第三,要解决条块分割、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目前狭义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是指这一块改革,但上述那两个问题不等于不重要。这项改革从1985年开始探索,到《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制定发布前后,即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正式纳入议事日程。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是李岚清同志亲自管这件事,岚清同志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在改革实践当中总结出了八字方针:“共建,调整,合作,合并”。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1992年到现在,已有226 所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208所部委高校划给地方。197所高校实行了各种方式的共建。特别是去年国务院机构调整,有14个中央部门,共99所部属院校放到地方来,第一次81所,第二次18所,这是很大的变动。此外,有将近400所高校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学科交叉渗透, 资源优势互补,有的形成比较稳定的系统管理。到目前为止,已有304 所高等学校,合并调整为125所,其中普通高校228所,成人高校76所,合并组建为125所新高职,其中121所为普通高校,4所为成人高校。不久前, 在山西召开了部分合并高校工作座谈会,大家认为,这项工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高等教育面貌,必将对21世纪中国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必将对中国重点大学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决不能小看这些合并的高校,高校一合并就很好是少见的,一般都会经过一段艰辛历程,付出改革成本,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合并高校,体制变化最大,利益格局打破最深,因此,难度也是最大。我们不能碰到一点困难就退回来,也不能只讲局部不看大局。体制改革,思想上要再认识,体制上要再调整,权力上要再组合,利益上要再分配,因此,改革难度很大。发展难,改革更难。打破旧观念、旧格局、旧关系是很难的。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真功夫,如果我们在体制改革上出现动摇,被困难吓倒,我们改革就进行不下去,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中央要求用3年时间,基本上完成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 尽管我们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现在仍然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快进程,继续迈出实质性步伐,完成关键性任务。我们要有紧迫感。
前一段改革成效非常明显。师生比例,1998年底11.6∶1, 不像有些人说的只有5∶1、6∶1, 那已是老皇历了, 今年扩招后预计达到13.4∶1。国外什么情况呢? 不久前的一份《教育一览》公布了各个国家的师生比例情况:巴西11.4∶1,日本12.4∶1,德国12.5∶1, 加拿大14.6∶1,美国15.4∶1,英国16.7∶1,法国17点多比1,墨西哥、匈牙利都是9点多比1。我们国家自学考试还没算,自学考试助学的还是这些教师,现在自学考试每年拿到本科证书30多万,这30多万毕业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教师主要仍来自于普通高校,若把自考算进去,师生比就更高了,看怎么算了。所以通过体制改革,第一,我们的规模效益大大提高,师生比上去了,办学效益大大提高,也扩大了招生规模。第二,就合并高校来说,体制改革优化了资源配置,行政干部队伍、行政机构减少,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整个素质上去了,各种物质资源,如操场、教学楼、实验室,统统得到优化配置。第三,学科互补,学科建设得到大大加强,很多学校因为合并上了新的学科项目,研究水平提高迅速,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就目前而言,国家也得到很大好处。
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央部委高校调整的步伐,绝大部分部委不再办学,这个方针已经定下来了。现在包括教育部在内的51个部委还有248 所普通高校,126所成人高校,还有数百所中专、技校, 统统要进行调整。我们发展规划司当前最重大的几项任务:一是明年招生计划的顺利编制,二是中央部属院校的管理体制调整,第三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些学校的调整,以共建的形式,大部分要到地方。我们已有个初步的方案,这个方案从去年10月份开始已经酝酿了一年了,在今年年初再一次进行酝酿。国务院李岚清同志为此专门给朱镕基同志写了一封信,这项工作正加快进行。同样省里也应当根据中央这个精神,进行改革调整,绝大部分厅局不再办学,这是个重大的变动,各个高校要有个思想准备。顺便说一下,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仅仅理解为高校的合并是不对的。高校合并是有条件的,要讲究科学性,决策要十分慎重。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基本思路是“四个结合”:一是把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把普通高校的体制、布局调整同成人高校的体制、布局调整结合起来,现在成人高校的条块分割问题更为严重,主要是因为由企业办学,而现在的企业情况与当初它们办成人高校时已完全不同了,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是把条条与块块结合起来,以块块为主制定统一的改革方案;四是把高校管理体制调整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体制改革当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最好的契机抓住它。很多合并的高校都是如此,广西叫“切碎了重组”,山西叫“揉面”,“揉面”以后再包饺子。凡是这样做的,就是岚清同志讲的“一步到位”。当然,一步到位,并不是没有磨合期,我们反对的磨合是指保持了各自的指挥中心在那里磨合,那不叫磨合,那是磨而不合,那叫磨擦。要准备充分,一步到位。当然一步到位也是要分阶段的。有的可能还会有“返青期”,这是南方人插水稻的用语。说“返青期”就是不要怕“黄”一下,放心,“黄”一下后还要“返青”的,“返青”以后就茁壮成长了。
在高校布局结构上,我们要实现几个“三”。第一个“三”,就是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院校并存。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以条条为主来规划和组织国民经济的发展,块块实际上只是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今天,实际上是以块块为主规划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单科性院校过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我们要实现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并存。第二个“三”,就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普通的本科大学和高等职业学校,三种类型学校同时并存,社会都需要。但教学科研型大学即国外所谓研究型大学,这个数量上只能是少数。第三个“三”,就是面向全国、面向数省、面向当地服务的三种类型的学校并存,面向全国的是少数。第四个“三”,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高校布局要合理。第五个“三”,就是大、中、小规模的高校并存,并不是一味追求大,讲求规模效益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
近期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目标有如下几项:第一,减少单科性院校,增加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之所以要合并一些高校,最重要原因在于此。人才培养建国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但大师级人才很少,这同建国以来“左”的思潮和政治社会环境都有关系,但是同我们的院校基本上是以单科性院校为主也不无关系。中国的大学生知识面比较窄,也与单科性院校过多有关,这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第二,主要通过改革、改制、改组,增设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第三,减少成人高校,促进成教与普教在同一所学校的统一;第四,促进高校在空间上更加合理布局,重心“适当下移”,根据需要与可能在地级市设置本科高校或高等职业学校,即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也可以调动地级市用本级财政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此外,与第一点相呼应,今后原则上不再审批单科性本科高校,不再批什么独立设置的农学院、机械学院、工学院、医学院、交通学院等(师范不是单科)。
河南人口第一,而高教资源偏少,因此,河南申办高校只要有条件我们就会同意。关键是省里自己的努力。现在全国共有1022所普通和高职学校,其中本科590多,要增加到650所左右。预计到2003年全国高校包括成人高校保持在1900所左右,容纳900万左右学生。这样到2010 年就能实现中央的要求,普教、成教在校学生达1500万左右。从现在起,在校生平均年增率6.8%即可,提前实现更好。
(本文是纪宝成司长1999年10月30日在郑州大学所做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文中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