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课案例教学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哲学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哲学课案例教学探讨的意义在于探索一种能够把抽象的哲学理论变为具体的思维案 例,让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哲学原理,获得哲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并能融会贯通地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课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能性
哲学课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能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具有理论性、方法性和 实践性,因而哲学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而且是一门方法课,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 具有应用价值的课程;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蕴含哲学原理、哲学方法 、哲学思想的,可以科学阐释哲学理论的丰富多彩的、典型的、生动的事例。这两者是 我们设计哲学课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案例是实际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真实而 典型的素材,供人们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是通过使学生经历或体验模拟的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来感悟和理解一定的道理和方法,获得一定的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我们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科学方法这一内容时,选用了“施氏与孟氏”这个案 例。这一案例的情节大概是: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兵法,一个爱好学问。爱好兵 法的儿子去了楚国,把用兵打仗的办法讲给楚王听。楚王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 封他作了执法将军。爱好学问的儿子到了齐国,用仁义道德劝说齐国国君。齐国国君对 此很赞赏,并封他为公子们的老师。施家的富贵很让别人羡慕。他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 爱好文武的儿子,他们也想按照施家的办法求取富贵。爱好学问的儿子到了崇尚武力的 秦国,把仁义道德讲给秦王听。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讲究仁政的卫国,把用兵打仗的道 理讲给卫候听。结果孟家的两兄弟非但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反而惨遭酷刑被发配回家 。在这个案例叙述完后,可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并说出本案例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在听取 学生们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点评,概括出此案例反映的哲学思想和留给我们的启 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认真从实际出发,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孟 氏兄弟的悲剧,恰恰在于他们忽视了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性问题。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本来是件好事情,但往往有人学了好经验却办 了坏事,这就是他们只知死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知道根据时间、地点、条件和实践对 象的不同,从实际出发来吸取其适用的部分,抛弃其不适用的部分,其结果只会把事情 搞坏。
二、哲学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大量地运用于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等应用性学科 中。哲学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进行案例教学,除了具有同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相 同的特点外,还有与其他学科案例教学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1.在学科性质上,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 学,而其他具体学科是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反 映在案例内容上,哲学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所折射的智慧具有普遍性,如联系和发展的 观点、对立与统一的思想等是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最一般的道理。而具体学 科的案例往往是与其理论实务相对应的具体的过程案例。
2.在案例教学的宗旨和目的上,哲学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青年学生掌握其最高层面的对于世界的总 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哲学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 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体验实际的思维过程,领悟哲学精神,形成哲学知识, 掌握哲学方法,达到对智慧之说的顿悟。而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提供各种各样典 型的过程案例,一方面使学生联系实际掌握所学的各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在书本知识以外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
3.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哲学课教学案例和具体学科的教学案例也有所不同。哲学课 的教学案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三大领域,在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等的历史发展中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案例,这就使得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必 须在众多的案例中进行筛选,精选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生活的、 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而具体学科则是依据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的领域中选择 各种类型的案例,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4.在案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许多具体学科的案例教学已作为该学科教学的主要手 段和方法,运用得非常普遍。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9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 。这一特殊的教学方法,使这个世界最有名望的、顶尖级的商学院为全世界培养了一大 批既懂理论、又富实践经验、且遍布全球的工商管理人才。案例教学法则成了全世界工 商管理界认同的法则。但由于哲学课的内容大多是概念、规律、范畴、论据和论述过程 ,因此在案例教学时,必须先将教学内容概括成若干系列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择相 应的教学案例。在哲学案例的分析时,穿插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学生的阅读和 理解来实现全部教学内容的完成。所以哲学课案例教学要“抓大放小”,选择核心问题 、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引入典型案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案例教学的功能上,哲学案例的功能主要是阐释道理、提供知识、说明方法、体 验思维。具体学科案例的功能则是提供情境、体验过程、积累经验、培养能力。
我们在讲解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们深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及其关系,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案例来讲述。如:吴蜀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就很有 代表性。吴蜀两国都不能单独和北方强敌曹操相抗衡,尽管他们久存剿灭对方之心,但 面对强敌他们也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这就是对立的双方形成的统一,或者说 是统一里面存在着的对立。吴蜀之间的矛盾是又同一又斗争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 性。
再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 争性的哲学案例。在抗日战争时期,从阶级的利害关系上说来,共产党同国民党是根本 对立的,但在民族大敌当前的条件下,可以暂时统一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 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但在统一战线内,国共两党又始 终存在着斗争。我党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特别是运用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 结合的基本原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促进了统一战线的 形成,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在研究中懂得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任何矛盾都具有的 两种最基本的属性,而且这两种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为矛盾便是二者的结 合,失去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成其为矛盾。因此,我们在观察事物、处理问题时,决不能 一叶障目,在看到同一性时忘记了斗争性,在看到斗争性时又忽略了同一性。只有按照 矛盾规律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符合客观 实际,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哲学课案例教学内容的提炼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案例教学通过对每个典型 例子的分析、研究,使参与者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微观延 伸到宏观,从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因此,案例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逆过程。传 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传达给学生,再附以实例加以阐释。案例教学 则是先给出一定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掌握 事物的规律性;再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因而,在进行哲 学课的案例教学时,为了使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并归纳成 一定的主题内容,然后根据一定主题选择一定的案例。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章中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等 等。在案例教学内容的提炼时,把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本章内容的主题,然后根据这一 主题选择好案例。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案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案例分析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明白 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的其他内容则通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来掌握。
我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本章内容的主题,选择了案例“凶宅的秘密”。说的是一座 刚盖好的农宅中不明原因的先后多人死去,从此再也无人敢住。村子里的人认为是风水 不好,于是便称之为“凶宅”。在这期间,这家住户也曾多次烧香拜佛,请求神灵保佑 ,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的发生。后来村子里住进了扶贫工作组,工作组的同志认为,“凶 宅”发生的死亡现象不是偶然的,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经过实地考察、调 研后,终于真相大白,祸根就来自地基中的一种放射性石料。在把这些放射性石料清理 掉后,这座农宅死人的现象再没有发生。在这个通俗易懂的案例中,包含了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哲学问题。可以看出,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由这个案例作引子展开对本章内容的具体讲解,并且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 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生受益。
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概括成一个核心问题,通过一定的案例把这个问题明确、深刻地在 学生头脑中打下烙印,建立起相应的概念。然后在案例分析时运用比较法和其他方法围 绕核心问题,展开对相关问题的介绍。通过先建立和掌握核心问题的概念和内容,然后 再阐释相关问题的知识,其他问题和知识则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来完成,这是哲学课案 例教学的显著特征。
四、哲学课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一个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编辑、加工的综合评价和制作过程。现 实的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纷繁复杂的事实和实例,但这些事实和实 例并不能不加选择地用作教学案例。案例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某一典型现象作 出的客观描述。因此,必须对收集来的各种素材进行阅读整理、选择提炼、编辑加工, 编写成能够适应教学需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一般的教学案例大致有几种类型 ,即:示范型、评审型、分析型、咨询型、论证型。案例选择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 性质和要求,以及不同的教学目的等情况选用不同类型的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系统性。由于哲学课的教学内容是由一 个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构成的系统,所以在案例编写时,必须把生活中无序的事件,经过 斟酌设计,编成有序的、科学的、具有独立主题且又相互密切联系着的教学内容,这就 要注意案例选择的系统性。(2)目的性。由于一个主题的案例可能涉及多个主题的内容 ,这就要求在案例编写时应注意案例的个性,亦即案例的目的性,以避免案例选择时的 雷同现象。(3)现实性。要使案例更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案例 的选择还应注意现实性。(4)实践性。哲学案例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哲 学的案例取材于社会实践,具有生活的真实感;二是哲学的案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过程 ,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以增强案例的体验价值和实践价值。(5)密集性。案 例的密集性主要是指案例的知识蕴含量和信息的密集程度,或是案例对主题诠释的充分 程度。(6)启发性。案例常常是思考的开始,而不是思考的终结。使案例具有较强的启 发性,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增强案例的借鉴价值。(7)可读性。由于案例 来源的广泛性,文字、题材、体例比较繁杂,对案例进行编辑加工、文学处理,增强案 例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是完全必要的。案例的可读性 是实现案例的各种功能的重要条件。
在案例选择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区别对待,有些案例针对性强,重点说明 某个原理;有些案例综合性强,可以包含许多哲学要点。因此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 当的案例。
例如,我们在选择“持久战略”这个案例时,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及其 相关资料,并对收集来的各种素材进行了加工整理、选择提炼,编写成能够适应教学需 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内容的梗概是:1938年5月26日—6月3日,毛泽东 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长篇讲演。用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驳斥了国内和党内一些 人鼓吹的“亡国论”、“速胜论”等有害论调,深刻阐明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特点, 分析了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的基本因素及其在战争中的演变趋势,指出了敌强我弱、敌小 我大,敌退我进、敌寡助、我多助这些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特点,决定了日本必败、中 国必胜,又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而必须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主要认为:日本帝国 主义实力强大并暂时处于鼎盛时期,中国实力薄弱但处于上升发展时期,在敌强我弱的 情况下,充分利用我方的有利条件和敌方的不利条件,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 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们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研究毛泽东的抗日持久战略,并 概括出毛泽东在持久战略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内容:(1)对立统 一规律,这是整个案例中运用最普遍也是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如关于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 方面、矛盾对抗和矛盾转化以及矛盾分析法等等俯拾皆是;(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的观点;(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观点;(5)量变与质变的观点;(6)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7)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的思想;(8)其他各种问题上的辩证 分析方法;等等。
“持久战略”是一个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们在案例分 析中学习和掌握许多综合的、系统的知识,获得许多哲学道理。综合性强的案例材料选 择面广、内容多,案例提炼要求高,而且包含着案例选择的许多特点。这种综合性强、 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的案例,适宜安排到期末进行。当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学完后, 选择一些综合性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们在案例分析中回顾和掌握本学科的主要 内容和重点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使哲学知识真正升华为一种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