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本课堂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论文_蔡碧辉

浅论生本课堂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论文_蔡碧辉

——以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为例

蔡碧辉

摘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教学变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在要求。本文结合日常的课堂教学,从引趣激疑、善于解疑、巧于设疑三方面阐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从营造民主课堂、构建探究性学习课堂空间、倡导开放式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三方面来论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生本课堂;创新思维能力;方法;途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今天“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教学变革背景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项内在要求。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一系列恰当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1.“引趣激疑”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何为“引趣激疑”?“引趣激疑”就是通过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兴趣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创新思维的先导。激发学生在“兴”中求“思”,在“思”中探“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注意不失时机的“引疑”-----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解放战争”时,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是敌我双方的那些将领等历史人物、尤其是想知道战争中的一些具体战役以及它们战斗细节,而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其失败的根源等问题就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搜集一些双方将领的轶事和能体现战争细节的战斗故事,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介绍,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已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重点介绍国民党军队人数、装备等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并不失时机的引出国军失败战争结果。让学生在这种“优势”与“结果”的强烈反差对比下去主动提出疑问:国军为何失败?从而引导学生对决定战阵胜败关键的根本原因的思考。显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在这种课堂引趣激疑中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较好培养。

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引趣激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教师应注意“引趣激疑”的艺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善于解疑”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思维的条件。

“解疑”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艺术。教师应当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拓展教材、补充课外知识,进行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判断、理解、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容易的问题学生自学解决,较难的问题通过一起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使他们慢慢地具备合理推断、正确判断的能力,具备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观等。从而为他们解决疑难、提出新问题、新见解具备必要的素质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见,“善于解疑”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艺术,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而来的能力。因此,“善于解疑”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思维的条件。

3.“巧于设疑”是帮助学生不断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教师

“设疑”是创新思维品质的最起码特征。茫茫学海,要不断的求新、创新,就要不断的“存疑”。例如:“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中国出让大片土地的情况下签订的,但为何不是不平等条约?而“南京条约”为何又是呢?为何朱元璋能成功,而李自成、洪秀全又失败呢?等等一系列的存疑其根本的一点就是对原有的知识的否定或反思,而最后的定论根据就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历史或现实。这样既符合实事求是的原理,又能够不断的形成新的发现,探究“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说,“经常设疑”是帮助学生不断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教师。

二、创新思维能力在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倡导民主课堂,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历史教学风格单一而死板。学生既要小心翼翼的维持课堂的“师道尊严”,又要紧跟自己的老师小心走。教师既不能越教材一步,学生更不能越教材和老师一步。因此历史教师常常是将那些有争议的问题避而不谈,那些小心翼翼的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更是“见而不疑”或“疑而不敢说、不敢问”。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唯书、唯师”的心态,于是许多考古的新发现、史界的新观点等便只得与学生擦肩而过。而损失最大的则是对年轻一代思想桎梏。心理学研究表明:害怕的、不安全的心理压力会禁锢儿童、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可见,倡导民主课堂,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对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何等的重要。要倡导民主课堂,首先就要提倡师生平等、互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多提自己的见解,并且要认真倾听、分析和评价学生的看法,而不是去约束他们的思维。对那些类似钻“牛角尖”而来的想法,既不能讽刺,也不能挖苦。而要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且有话可说,使他们从心底深深体会到师生平等。

2.倡导探究性学习,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空间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离不开教师采用一些“新招”创造性地教,更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倡导探究性学习,营造学生为主体的空间。在避免机械式学习的同时,注重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勇于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尽可能的“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风格。使学生在“兴趣”中探究知识,在“探究”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既快乐、轻松,又高效、充实。

3.倡导开放式教学,营造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课堂空间

开放式教学是指在一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五分钟时事等方面的演讲,一章、一节知识的学习完后,议一些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小论题。由学生自选一题,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进行不受任何约束的写作,最后由学生相互点评、学习交流。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演讲、写作等方式,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必然将很好地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

综上所述,在“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教学变革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日常课堂,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恰当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第一中学 325806)

论文作者:蔡碧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6

标签:;  ;  ;  ;  ;  ;  ;  ;  

浅论生本课堂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论文_蔡碧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