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NICU 362000)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7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3例患儿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4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新生儿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死率以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可使新生儿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效降低,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提高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价值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合并症,多发于早产儿及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新生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预后。根据相关研究提示,以质量管理小组为管理思路的重症护理小组的成立,可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针对性的制定有效、全面的护理干预计划,使治疗有效率大幅度提升。因此,我院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7例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7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3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6例,胎龄28~36周,平均胎龄(35.23±2.35)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为1300~1500g,平均出生体重为(1441.4±215.6)g,研究组34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5例,胎龄27~34周,平均胎龄(33.23±2.16)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为1350~1490g,平均出生体重为(1435.2±223.2)g;本组患儿均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具有典型体征与症状;本次实验以排除新生儿合并脏器功能障碍症患者,排除具有机械通气禁忌症患儿,排除患有先天呼吸道畸形、胎粪吸入综合症、肺出血、湿肺等合并症患者;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组成、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等诸多方面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护理、严密监视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道管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
1.2.2 研究组方法
研究组患儿应用重症专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包括:首先,由业务副院长、护理部、护士长构成三级预警与控制系统,并在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建立危重症护理小组,有科室护士长直接对危重症护理小组进行管理,危重症护理小组的小组组长由科室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有3名专科主管护师共同组成,其他护理人员作为组员在危重症专业进行进修学习,同时对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急危重症情况进行汇总,并根据相应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及时提出对不正常情况过程危险程度高、危害范围大的情况进行预报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与消除措施。
其次,加强小组成员的呼吸机使用培训,由具有呼吸机专业的护理专家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呼吸科医师共同进行小组内培训,危重症护理小组要每月开展一次危重症护理学习,通过个人教育与集体讲座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小组成员可有掌握危重症相关的护理方法,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最后,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新生儿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采用通俗易懂的交流和沟通方案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可以有效提升。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死亡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观察记录。新生儿家长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评分为80~100分,基本满意评分为60~79分,不满意评分为0~59分。满意度等于非常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 ±s)描述,行t检验,以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若P<0.05则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死亡情况
研究组34患儿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33例患儿中出现脑室内出血者、感染与腹胀者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中1例死亡,死亡率为2.94%;对照组患儿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21.21%,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花儿并发症与死亡情况的对比[n,(%)]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新生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可使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有效缩短,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使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护理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病房环境的优化,要使病房内环境保持干净、整洁、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保持室内光线处于柔和光,定时进行通风换气,从而使新生儿机体的基础代谢率降低,降低新生儿脑耗氧量。第二,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察,准确记录新生儿血压、瞳孔、脉搏、呼吸、神志、血氧饱和度等多项生命指标,并进行准确的记录,对于新生儿病情的变化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采取相应的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积极有效救治;第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护理,取仰卧位,位于新生儿头部正中处给药,药物注入过程中无需将新生儿的体位进行更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结束后要将头皮针拔出的同时,将气管接头迅速套入并保证其紧密牢固,同时对给药时间与速度进行严格控制。新生儿给药6h后方可给予新生而拍背、翻身、气道内吸引等护理措施,避免新生儿出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吸出,降低治疗效果。第四,Infant Flow SiPAP操作与护理的注意事项,在应用Infant Flow SiPAP装置时要进行正确的连接,并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选择合适的鼻塞用于鼻导向器检测,测量新生儿前额中间处到颈部后侧再回到前额中间处的距离,对阀帽的大小进行选择,并将各项参数设置后将新生儿与发生器进行固定连接,在连接过程中要保证新生儿鼻部位于正中处,可清楚看到眼睛,未发生耳朵折叠现象。第五,呼吸道护理,新生儿取仰卧位置于已经预热的暖箱内,头部偏向一侧,并将头肩部适当抬高,并使新生儿的双手手脚与身体中线相接近,并使新生儿呈现蜷曲体位后固定NCPAP管路,对新生儿的吸痰时机进行真确判断后,安抚新生儿并翻身拍背后进行方法进行细谈,吸痰过程中护理人员动作要保证迅速、轻柔,吸引时间每次不能超过15s,要避免吸痰管插入过深造成新生儿气道粘膜损伤。第六,危重症小组成立后要针对小组成员的护理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护理方法等内容开展有效的护理培训,使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促进新生儿的预后恢复,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共情、暗示等方法,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可使新生儿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效降低,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提高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玲玲.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5):84-85.
[2]杨柯庆.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 实用预防医学,2015,22(2):218-220.
[3]蓝远妮.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523-1524.
论文作者:蔡雅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窘迫论文; 综合征论文; 呼吸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