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许学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公平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9)01-0054-07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的特许学校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以来,便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并引起社会公众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截至2006年,美国约有4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特许学校法,全美国约有3500所特许学校,超过100万学生就读。① 特许学校迅速扩张,可以说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美国教育的一场运动。
与特许学校实践的蓬勃发展相辅,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十分丰富。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特许学校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尝试从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视角来看待美国公立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这一现象,但总的说来,目前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市场化和国家对教育管理方式转变这两大方面。在教育市场化方面,有学者认为特许学校是英美教育改革的表现形式之一,特许学校改革的实质是“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因为“只有竞争才是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推动教育发展最为有效的机制”,但同时也承认这是一种“有限的市场”的做法,“特许学校凭着‘特许状’拥有充分的自治权与办学权,得以从政府控制和微观管理中解放出来,在教育雇佣、教育资源分配、入学、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自主权”②。还有学者提出,特许学校是在准市场的框架内的一种契约关系,“与教育市场化截然不同”。③ 在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方面,有学者认为特许学校“通过特许权的授予,在解决对公立学校直接行政管理低效问题的同时,实现了行政与市场手段的匹配”,“反映了政府对教育机构的管理由直接行政管理向管制下的自主管理方式的转变”,④ 特许学校“较好地使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进行了有效的结合”,⑤ 特许学校的出现表明“美国公立学校从传统的‘公立学校国家垄断制度’开始向‘公立学校国家与社会共建制度’转变”。⑥ 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对特许学校现象持赞许态度,认为通过把市场竞争机制部分引入公共教育体系,特许学校改革确实给公立学校体系注入了新鲜活力,促使美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然而,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在这场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及其取得的成功,我们很有可能造成一种观念误导。换言之,如果把来势凶猛的特许学校改革看作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背后唯一推手是否真的只有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崇呢?现实究竟是怎样的?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改革都有其特定历史和背后的关联利益,这是当我们把这项改革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时不得不考虑的。所以,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将有别于现有国内研究,我们无意总结特许学校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我们思考的问题是,这场改革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什么?或者说,特许学校运动受到哪些利益群体的支持与反对?它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当初改革发起者和支持者的预期目标?或者引起了反对者所担心的社会后果?
二、特许学校改革的背景:以市场为导向
要全面了解特许学校改革,就必须把它放到一个更加宽广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那就是择校运动。关于择校运动,美国学者富勒尔认为其来自于一次保守派们对个人私利的追求与改革派对低效的公立学校系统的失望之间的奇怪的“联姻”。⑦ 他认为当代特许学校改革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时期的赋权意识。20世纪80年代后,一种新的更加激进的赋权观念出现在教育领域并得到主流声音的响应,该观点声称“只有当父母们获许自由退出占主导地位的机构——即他们被分配去的就近学校之时,他们才真正得到赋权”。⑧ 实际上,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石即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即强调必须让以竞争和问责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各种社会领域包括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这一理论,许多择校改革方案纷纷出台,包括学券制、自由入学政策和特许学校。
尽管各州关于特许学校的法律条文有所不同,但根据美国影响最广泛的关于特许学校的网站的定义,与传统公立学校相比,同为公立学校的特许学校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是更大的办学自由和办学责任,而每所特许学校的权利和责任都清楚地写在学校的“特许状”上面。所谓特许状,就是特许学校创办者与特许学校授权方——通常是州政府或地方教育部门——之间经过讨论签订的办学合同,合同一般明确规定学校宗旨、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服务对象、考核方式等,期限一般为三到五年,期满后双方可以根据学校的表现来决定是否续签。因此对政府和办学方而言,特许学校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责任换权利。一方面,特许学校拥有比普通学校大得多的办学自由,另一方面,学校的经费由政府提供,决定了特许学校必须向家长、社会和政府三方负责。
特许学校运动兴起过程中的里程碑是丘伯和莫伊在1990年发表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政治、市场和美国的学校》。⑨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集权官僚的教育体制是公共教育体系低效、不负责任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把学校教育从那些低效的重重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办法是摧毁旧的机构,以全新的完全以自由择校为特征的教育体系取而代之。他们认为,设计这种择校体系的重要原则是:“公共部门必须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完全超越自身的体制……对各州来说,实现重大持久改革的最好方式是采取主动行动停止干预现有的教育机构,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体制,把主要的权力直接赋予学校、家长和学生”。⑩ 按照这个原则,丘伯和莫伊设计了一套新的基于选择的教育体制蓝图。一年后在明尼苏达州通过的第一个特许学校法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蓝图的影子。
然而,正如美国学者所指出,如果我们仅仅强调特许学校改革私有化和市场导向,就把问题“太过于简单化”了。(11) 实际上,许多理论和实证的证据都表明,特许学校运动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社会利益群体的复杂改革工程,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
三、特许学校运动的潜在根本原因:社会和教育的多样化
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同意市场原则是推动特许学校改革的基本思想之一,但许多研究者强调它绝不是这场改革背后的唯一原则。(12) 事实上,在特许学校出现之前,一些策划择校的研究者就表示,择校运动有多样化的目标取向。例如瑞韦德认为,按照基本价值取向划分的话,择校改革有四类支持者——教育取向的择校倡导者、经济取向的择校倡导者、政策取向的择校倡导者和管理取向的择校倡导者。(13) 其中以教育取向最早出现,其倡导者包括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家长。经济取向的择校改革者组成最复杂,他们中的有些人其实并非择校运动的倡导者,但他们主张用市场规律的方式来讨论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包括教育问题。还有学者指出,择校改革运动由不同的利益群体共同促成,这些利益群体范围广阔,成分复杂,包括商业圈内的保守者、自由派政策研究者、城市教育工作者、白人父母、黑人团体以及天主教会组织等。(14)
有学者针对公立学校和特许学校领导层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调查。他们发现,二者在关于开办特许学校的动因上存在明显不同的看法。特许学校的负责人强烈抨击普通公立学校没有及时地针对学生们的个性和特殊需求做出反应,结果使教师的课堂创新成为泡影;相反,非特许公立学校的负责人认为,特许学校创办人开办特许学校的最重要的动机并非他们所宣称的用全纳教育的思想来为特教学生提供服务,也不是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或者增加父母参与教育的机会,而是为了更方便地规避政府监管和为经营特许学校者谋取私利。
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不同人的不同利益立场,所有的观点都可能看到了真相的一面。这里我们借用美国学者维尔斯等的比喻,把特许学校改革看作一个“空筐”,不同的人往里面装着很不一样的东西。事实上,特许学校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得到各种各样政治利益的支持,我们一方面应当把特许学校改革放在分权、私有化和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中考察,另一方面也应该把这场改革与美国注重由地方和社区控制公共教育的历史传统联系起来理解。当代表各种利益的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团体都想从特许学校改革中获取利益时,研究者尤其需要分析和解释究竟是谁的观点和立场主导着特许学校改革。(15)
那么,在现实中,特许学校都是由什么人创办的呢?哈德森研究所在1995年7月到1997年7月的两年时间中进行了一项名为“行动中的特许学校”的研究项目。他们发现特许学校创办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教育工作者:这些教育者持有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教育理念不能在传统的公立教育体制中实现。(2)父母:父母为了给孩子寻求一种更好的或者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教育方式。(3)组织机构:这些机构包括营利的和非营利的,它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参与创办新型学校。需要强调的是,在很多情况之下,这三种力量是相互交织而不是相互排斥的。(16) 其他研究者也得出了类似的观察结果,如布鲁雷特认为,在最近的十年中,特许学校得到了广泛支持,包括民主党和共和党人士、教师组织、商业团体以及家长协会。他指出在特许学校运动的背后隐含着三种支撑理念,即反官僚体制、基于市场法则的教育、教师专业化。(17)
上述分析说明,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于特许学校的倡导群体以及他们所持的理念看法有所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特许学校运动得到的社会支持是比较广泛的,来自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虽然这些群体对特许学校的支持出于不同的原因)。正如阿普尔所说:“在同一(历史)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社会(改革)运动同时发生。每当人们开始理解一种(社会变革)的压力时,另一种(压力)却从另一个角度显现出来。每一次改革都(声称)只要我们真正相信和支持它,它就能成功解决(社会)问题。(其实)这些运动无一例外都有其更广阔的社会变迁背景”。(18)
这些情况也适用于特许学校运动。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特许学校改革就好比一个“空筐”,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和群体都希望把自己的主张置于其中。因此,特许学校倡导者和他们办学理念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特许学校运动的复杂性。基于这种极端复杂性,我们在对这场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任何确定判断之前,有必要对参与角力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构成及分量进行彻底的分析。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说,目前的特许学校运动就像一场充满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企业、公司大亨、教师联盟和各种各样的机构。(19) 这是一场还不知道何时能结束的正在进行的“战争”,虽然改革的结果尚存在着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排除我们能够预见一些它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四、改革的后果:关于社会分化与教育不平等的隐忧
鉴于其把市场自由竞争原则引入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初衷,不少学者从一开始就指出特许学校可能带来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特许学校运动刚刚起步之时,有美国研究者在研究了当时实行的父母择校方案之后,得出如下结论:“我们预见,一个缺乏监管的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教育)机制——一个其中每个家庭必须为捍卫各自利益而努力的(教育)机制——必将经由两种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因素的存在而导致更严重的基于种族、民族和经济地位的社会隔离与分层:(1)占统治地位的白人和富人阶层拥有更多的市场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信息、教育背景、政治势力、人脉关系,从而受到的市场限制十分有限;(2)第二种形式的有限理性源于大批社会弱势群体的世界观——也即布迪厄和帕斯隆所说的‘惯习’(habitus)——(对他们择校行为的制约)。”(20)
换言之,这种貌似自由公正的择校选择,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和学生拥有大不相同的选择机会。一方面拥有更多市场资源的社会阶层具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另一方面除了受到物质资源条件的制约,社会弱势群体还受到本阶层的“惯习”的影响,而有可能做出对自身不利的教育选择并最终导致“自我淘汰”。(21) 这种担忧得到了不少其他教育研究者的支持。例如,富勒尔在分析了特许学校复杂的本质后,指出倡导择校有可能把公众注意力从政府究竟怎样才能缩小穷人与富人的教育差距这个关键问题上转移,他尖锐地指出:“如果特许学校的光芒只为城郊的纨绔子弟照亮而没有把光明和机遇带给穷人的孩子,那么特许学校就只不过是使我们社会历来存在的不平等更加根深蒂固罢了”(22)。对于特许学校改革——以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教育中的私有化——可能破坏以平等特征著称的公立教育体制这一问题,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深情地写到:“它(特许学校改革)可以破坏一个虽不完美但为这个国家打开了繁荣大门的制度,一个为无数在其他社会中可能一无所有的个人带来自由和成功的制度。(因此),对特许学校可能腐蚀公立教育的优点的担忧并不仅仅出于对新事物的盲目畏惧!”(23)
虽然围绕特许学校改革特别是特许学校创办者的出发点仍然存有着许多争议,但是有一点是大多数研究者同意的,那就是在这一制度最初的酝酿过程中,当时的执政者对自由市场观念的信条构成了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那么在改革十多年后,我们很感兴趣的问题是美国教育是否真如上述几位学者所担忧的那样出现了更深的种族、阶级和经济分化呢?换句话说,作为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重要措施,特许学校改革究竟对美国公立教育的公平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根据美国教育部1997—1999年的统计数据,(24) 总的说来,与公办学校相比,在开办特许学校的州中特许学校招收了更多的非白人子女。按照当地水平,绝大多数特许学校中白人学生比例和其他当地的公立学校基本上一致。这表明特许学校并不像人们当初所想象的那样主要为白人学生服务。关于特许学校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美国学术界通常以是否有资格享受减免费午餐来衡量学生的家庭经济地位。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报告,在1998—99学年中,可以享用免费或者减价午餐的特许学校学生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在此前的1997—98学年,在开办特许学校的27个州中,特许学校服务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比例确实低于其他公立学校,但这一倾向在1998—99学年得到扭转。另外,在拥有有限英语水平的学生比例方面,虽然不同的州情况差异较大,但平均来看特许学校和其他一般公立学校基本持平。另外一批研究者在加利福尼亚的特许学校中进行的关于特许学校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研究者们发现,特许学校和同样水平的其他公立学校在少数族裔学生百分比、特殊教育学生百分比、超过年级平均分数学生百分比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25) 详细数据如表1。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数据表明特许学校改革并没有直接导致改革初期一些学者所担忧的教育中的种族、阶级分化以及经济和社会分层加剧;或者至少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这方面的事实证据。然而,上述关于加利福尼亚的特许学校的研究同时还得出另外一个有趣而又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与普通公立学校相比特许学校中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非常高,而家长高参与率很可能与父母与特许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有关。具体地说,与普通公立学校相比,特许学校更强调鼓励学生家长在家中多辅导孩子学习,而学生家长也确实更多地参与特许学校的日常运作。但是,特许学校中这种家长高参与率却可能并非学校教育的结果,原因有二:(1)大部分特许学校通过与学生家长签订契约来达到控制家长和获取家长支持的目的;(2)极有可能很多本来就更有参与精神的家庭选择了特许学校,而那些缺乏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家庭却倾向于不选择特许学校或者被后者拒之门外。换句话说,特许学校家长对教育的高参与意识也许不是特许学校教育成功的表现,而是说明一部分社会群体可能更愿意也更易于选择和进入特许学校。更进一步,我们或许也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一种教育分化,即选择标准不是种族身份、社会经济地位、学术能力、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纪录,而是学生家长是不是愿意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或者简单地说,就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
这使我们想起富勒尔所说的话:“像私立学校一样,特许学校也尽量选择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和认同学校使命和文化的家长。我们知道,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者强烈认同教育并且十分关注他们孩子家庭作业和学校表现的家长是最能够为他们的子女找到好学校的家长”(26)。由此看来,虽然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现在对特许学校改革的成果盖棺定论,似乎还为时尚早。但在这场改革扑朔迷离的前景中,我们目前可以看出两个特征,一方面,出乎早期批评者的意料,特许学校改革并未造成一面倒的基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教育分化的局面,相反,特许学校的出现似乎更好地满足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另一方面,特许学校的出现确实造成了家长群体间的一种自发的分化,这种分化把那些持有不同教育理念及教育能力的家庭区分开来,而这些又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资本紧密相关。换言之,如果说特许学校改革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分化的后果的话,那么这更多地是基于家庭文化资本而非经济地位的分化。其实,考虑到特许学校运动是基于公办经费基础上的择校改革的特殊性质,这种局面的出现应该说并非完全出乎意料。
五、结语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十多年的蓬勃发展中,特许学校改革受到广泛的支持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个事实本身证明,这场改革迎合了众多个人及社会群体的需要。应该说,特许学校是凭借在像里根这样的保守政治家掌权时期兴盛的择校运动的“东风”开始走向现实的教育生活的。因此特许学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些相信市场规律的自由主义者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导地位。然而有趣的是,当初不同意特许学校政策制定者观点的许多个人和团体后来却加入了特许学校运动之中,并借助特许学校实现自己的特定教育目的。例如,反对教育市场化的教育者可以申请开设以弘扬民主理念和公共精神为根本宗旨的特许学校,从而贯彻自己的教育哲学。改革后来的发展因之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出乎许多最初的改革者和批评者的意料。这种局面的出现也说明了一场社会改革涉及面之广和过程之复杂。改革之初许多教育者依据此前择校运动的经验,担心改革会造成基于种族、地位、收入等因素的教育不公平。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看来,随着后来改革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改革进程中并未出现这种社会分化,相反,改革的一个重要结果恰恰是给各种社会利益团体提供了他们希望的学校组织方式,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特许学校因此也确实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需求。事实上,这也是特许学校经常被人们提及的优势之一。(27) 不过,也许现在断言特许学校改革不会导致教育中“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可能还为时尚早。但一个似乎更加明确的改革后果就是,特许学校改革确实造成了一种基于不同教育理念的社会分化的现象。具体而言,往往是那些更加注重子女教育和认同特许学校教育理念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特许学校。也就是说,具有不同教育理念的教育者建立符合自己理念的特许学校,以满足那些与自己有相似教育哲学的家庭的需要。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一个人的教育理念与其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想见,经过若干年发展,美国公立教育或许会出现一种碎片化的倾向,也就是出现众多针对不同家长群体的风格迥异的公立学校,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近二百年前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贺拉斯曼那样的前辈们为建立一个统一和普及的公立教育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今天,人们却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理念而打破统一的公立学校格局,尝试不同模式的学校,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不同形式的学校教育。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历史反差呢?这恐怕不是一个能够简单作答的问题。但是或许我们可以推测其中的一点,那就是社会需求发生了改变。在贺拉斯曼所在的19世纪初叶,美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新的经济生产方式需要通过教育培养适合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劳动者,同时,工人阶级为争取平等的教育权而积极斗争,结果统一普及的公立学校教育模式正好满足了这种社会需求;(28) 而临近21世纪的美国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社会更加多元化,大工业生产方式在经济生活中也不再占主导地位,因此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分化和灵活的特许学校运动也许可以视为对这种社会变化的回应。
美国的特许学校改革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启发。首先,在进行任何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时我们必须慎重,有必要综合考虑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的巨大差异,这种改革有可能带来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从而造成教育中的“贫富分化”现象。因此在引进市场法则来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预防改革方案对教育公平的破坏。比如美国的特许学校改革虽然以引入竞争机制为其重要目标,但改革设计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保证特许学校经费来源的公共性质,也就是从经济上保证不同社会群体的平等择校权利。其次,任何教育改革一旦开始,必然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而可能并非按照其最初设计者设想的方式发展。因此,我们在探讨一项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时,必须深入分析围绕这项改革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群体是如何展开斗争,使之尽量按照自己的意图展开。应该认识到,改革的结果可能往往并不是某一方意志的实现,而是多方意愿和影响的综合结果。这一点是政策制定者必须及早予以考虑和应对的。
收稿日期:2008-12-14
注释:
① “US Charter School”.http://www.uscharterschools.org,2006-02-09/2006-12-15.
② 朱科蓉.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55-57.
③ 乔锦忠.试论政府对公立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5.
④ 曾晓东.“特许”中的“管制”——特许学校改革中政府的作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30-34.
⑤ 袁婷婷.美国特许学校:尝试把教育作为真正的公共品[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78-82.
⑥ 曾晓洁,蒋曦.特许学校: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新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5):41.
⑦ Fuller,Bruce."The public square,big or small? Charter schools in political context,"in edited by Fuller,Bruce.Inside Charter schoo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65.16.
⑧ Ibid,12-65.18.
⑨ Chubb,John E.and Moe,Terry M.Politics ,Markets and America's Schools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0),218.
⑩ 同上.
(11) Smith,Stacy."The Democratizing Potential of Charter Schools,"Educational Leadership 2(1998),55-58.
(12) Brouillette,Liane.Charter School:Lessons in school reform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0); Good,Thomas L.& Braden,Jennifer S.The Great School Debate:Choice,vouchers,and Charters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0).
(13) Raywid,Mary A."Choice Orientations,discussions,and Prospects,"in edited by Cookson,Peter W.The Choice Controversy (Newbury Park,Cal.:Corwin Press,Inc.,1992) ,3-23.
(14) Dougherty,Kevin J.& Sostre,Lizabeth."Minerva and Market:the sources of the movement for school choice," in edited by Cookson,Peter W.The Choice Controversy.(Newbury Park,Cal.:Corwin Press,Inc,1992),24-45.
(15) Wells,Amy S.Grutzik,Cynthia.Carnochan,Sibyll.Slayton,Julie and Vasudeva,Ash."Underlying Policy Assumptious of charter school Reform: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a movement,"i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3 (1999),513-535.
(16) Manno,Bruno V.Finn,Chester E..Bierlein,Louann A.and Vanourek,Gregg."Charter School in Action:Final Report,Part VI," http://www.edexcellence.net/chart/chart6.htm.1997.
(17) Garn,G."The thinking behind Arizona's charter mov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 (1999) ,48-50.
(18) Apple,Michael W.Educating the 'Right' Way :Markets,standards,God,and inequality (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1),3.
(19) Fuller,Bruce."The public square,big or small? Charter schools in political context,"in edited by Fuller,Bruce.Inside Charter schoo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65.23.
(20) Wells,Amy S.& Crain,Robert L."Do parents choose school quality or school statu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free market education,"in edited by Cookson,Peter W.The Choice Controversy (Newbury Park,Cal.:Corwin Press,Inc.,1992) ,65-82.56-57.
(21) Willis,Paul.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Westmead,England:Saxon House,1977).
(22) Fuller,Bruce."The public square,big or small? Charter schools in political context,"in edited by Fuller,Bruce.Inside Charter schoo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65.65.
(23) Wayson,William W."Charter Schools:franchise for creativity or license for fractionation?"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4(1999),446-464.448.
(24)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January 2000)."The State of Charter Schools 2000- Fourth-Year Report,".http.//www.ed.gov/pubs/charter4thyear,html.2000.
(25) Becker,Henry J.Nakagawa,Kathryn and Corwin,Ronald G."Parent Involvement Contracts in California's Charter Schools:strategy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or method of exclusion?"Teachers College Record 3 (1997),511-536.
(26) Fuller,Bruce."The public square,big or small? Charter schools in political context,"in edited by Fuller,Bruce.Inside Charter schoo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65.40.
(27) Vanourek,Gregg.Manno,Bruno V.Finn,Chester E.Bierlein,and Louann A."Charter School in Action:Final Report,Part I",http://www.edexcellence.net/chart/chart1.htm,1997.
(28)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