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思维能力论文,试论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G642.0
0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强化素质教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力求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
1 创造的内涵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有别与动物的重要特征。简单说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的形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物质形态的创造主要是指产品的创造;而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精神产品的创造则是非物质形态的创造。人类创造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创造的主体性。即创造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不是上帝、观念或唯艺术的什么东西,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不属于创造;第二,创造在于质的突破,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必须能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第三,创造具有非一般性、非重复性;第四,创造还是有层次性、有价值的。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是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是能促进人类进步的。就科学发现而论,创造还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事实的发现、概念的发现、法则的发现、理论的发现。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把信息、知识加工变成理想、行动、实现创造性成果的意识活动,如给出新概念,作出新判断,提出新假设、新方法、新理论,还有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等。另外,创造性思维是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如新问题的解决,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等。一般表现特征为:非常规性,也称为“新颖性”;主动性;流畅性;灵活性,或多向性;综合性。创造性思维往往有全身心的投入。
创造性思维过程有四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和整理资料,储存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准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其它有关条件等;第二,酝酿阶段。主要是对获得的资料、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在这个阶段中,有些问题虽然经过反复思考、酝酿,但仍未获得完满解决,思维常常出现“中断”,想不下去的现象。这些问题仍会不时地出现在人们头脑中,甚至转化为潜意识;第三,顿悟阶段。即狭义的创造阶段或“真正的创造阶段”。由于经过前一段的充分酝酿,在长时间的思考后,思维常常会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从而使问题得到突然解决,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顿悟”或“灵感”。灵感的出现无疑对问题解决十分有利,然而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艰辛的酝酿,灵感是决不会到来的;第四,验证阶段。就是把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方案,通过理论推导或实际操作来检验它们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靠、可行性,从而付诸于实践,通过检验,很可能把原来的假设方案全部否定,也可能做部分的修改和补充。
2 创造力与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创造力是人们运用已知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加工,从而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水平不但与个体的知识有关,而且与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既是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成果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创造的基石。“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必然无能,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大凡智力高、创造力强的人,一般在基础、基本理论的掌握上往往是系统而扎实,博大而精深的。但是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就高,也不等于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是智力发展和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和西尔斯等人多年致力于创造力与智力的研究。经过对1500名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学生进行跟踪、测试、研究,发现智力素质良好,学习成绩高出常人2-4个年级,从事专业性工作的比例高达常人的8倍。但是具有杰出创造性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人,也就是说创造力与智力相关甚低,实在令人咋舌,催人反思。后来创造学专家,美国学者吉尔福特对智商在70-140的学生进行创造力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按代数原理找出其坐标点,发现这些坐标点汇集在一个三角地带:(注:周宏、高长梅、白昆荣:《学生素质十个学会培养手册》,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第一,创造力与智力之间从整体上看有正相关趋势;第二,高创造力者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第三,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可见智力与创造力也是不能划等号的,但是没有一定的智力,个体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
创造力除与知识、智力有关以外,还与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发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国外心理学家对有创造性的建筑师的个性品质进行研究的结果是:100%的富有警觉性、艺术性和责任感;90%的人很有积极性、自信心、勤奋和可靠;88%的人通情达理、富有同情心和道德感;85%的人很有进取心、富有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82%的人精力旺盛、适应性强、有毅力、直率和诚恳等。(注:李定仁:《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94年。)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是却直接参与人的意向活动,以表现或实现着人的内部状态和需要,它对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和特点
下面是一项82个企业对大学生评价的调查表,尽管由于被试者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一而可能或产生一些偏差,但总体上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1 企业家判定某单位大学生能力的水平表(注:林钟敏:《思维能力与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
能力类型 能力水平(%)
较强一般较弱
自学能力55.744.3-
运用专业知识能力32.068.0-
分析问题能力43.252.7
4.1
创造性思维能力 27.557.5 15.0
独立工作能力23.063.5 13.5
动手操作能力13.261.8 25.0
从表1不难看出,大学生这些与思维有关的能力中,除自学能力“较强”超过半数外,其余各种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50%以上都处于“一般”水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文理相互渗透不够;技能方面训练不够,缺乏实践锻炼;教学中对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包括忽视兴趣培养,搞题海训练;搞单打一的书本知识训练,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忽视意志、情感训练的作用,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截然割裂。从内部原因看:缺乏具体可行的创造动机,忽视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有关的知识、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思维技能、技巧,盲目求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也常见不鲜。就外部因素看,除了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以外,还有社会上的中庸思想和枪打出头鸟、忌贤妒能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
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及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迸发,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学术交流更为广泛、学科交叉和渗透更为密切的环境中成长,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加快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掌握最新的专门知识,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本领,培养和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处理好知识与创造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智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诸多认识能力的总和。智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高效掌握,而知识的掌握又促进了智力的顺利发展。创造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在智力的支撑下,运用已有的信息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得使自己的智能优化。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学会通过归纳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学科进一步进行整体性的归纳。只有使各科的知识、技能形成合理的、便于提取的系统,才有可能加以运用;其次要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文科和理科渗透的关系;再次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对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是很有好处的;第四要掌握专业的前沿知识,以便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这对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都是必要的。
合理知识结构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应该根据外界的变化和自己的条件进行动态调节。调节的依据有二:一是根据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适应性如何,通过反思,不断进行调整。二是要有超前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趋势,预测本专业将要进行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向,准备有用的知识,这样才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4.2 注意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要求的动力,它是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要激发创造意识首先要激发创新的激情,它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具有迅速、难以抑制的特点。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并作出发明创造。创新激情来源于对事业的强烈追求,而这种追求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没有这种强烈的追求,强烈的意识和深切的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激情。显然,创新激情的培养和激发,需要通过品德、意志、情操和“三观”教育才能实现,也就是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般说来,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胆识、有谋略;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善于争取利用社会创造的外在自由和自身的内在自由;有严谨与浪漫的研究作风;善于为自己出难题,造压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力,并且使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协调配套,优势互补。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满于现有的知识,对于流行的观念和现成的结论持分析、批判态度。同时,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细致观察的习惯。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别人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或别人认为无价值的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想法、观念。还有,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观点,培养学生追根究底、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大胆设想的品质,特别是当学生提出一些教师预料不到、超出教材内容或貌似古怪的问题时,不要简单回答或粗暴拒绝,而应严格认真地给予回答,或者指导其阅读有关资料。
4.3 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强化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有创见的思维,除具有一般思维的属性外,还具有主动积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等特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聚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协同发展。所谓聚合性思维是从各种资料和数据中经过分析和比较,找出合乎规律的逻辑关系,从而引导出一定的结论来。发散性思维是依据有限的资料和线索,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维,提出许多新的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来,这种思维有三个特点:一是流畅性,即针对刺激能很快作出反映;二是变通性,也称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三是独特性,是指对刺激能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成分。聚合性思维主要是一种逻辑性的思维,在学习中,对定理的见解、公式的推理中都会有助于聚合性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可以借助于归纳和演绎等方法,也可以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思维。要培养发散思维,需要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展开联想。当遇到一个问题,按常规思维无法解决时,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问:1)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办法?2)把现状改变一下会怎么样?3)加上、减去一部分,分开或重组又会怎么样?4)调整一下角度呢?反过来怎么样?结合在一起,改变次序又怎样?另外对现有理论、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质疑,这也有助于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引导学生学会类比,举一反三。从形式逻辑看,类比思维是一种思维推理形式,它包含着思维规则。但从创造思维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很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所谓类比法是用要发明创造的客体与某一具有共同点的事物进行对照类比,从而创造出新观念。要进行类比,必须遵守变陌生为熟悉和变熟悉为陌生两个原则。
(3)掌握归纳法,总结新规律,创造新事物。所谓归纳法就是把相同或相近的一系列具体事物的特点结合起来,概括出新规律,创设新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掌握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思维的训练。首先,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在讲解、推导、论证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正确的立论、论证和推导;其次,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加强不同方面的思维训练;再次,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或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自己操作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处理数据、提出问题并作出结论,或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4.4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品质一般认为有七种,它们分别是:
(1)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思路顺畅,反应迅速”,它不仅和知识的储备有关,而且同提取知识信息并加工为表达符号的速度有关,它是对思维速度和效价的评判。
(2)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即思维的自由度。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常表现为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思维的变通性,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能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还有善于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比较、联想、移植、转化、替代、颠倒、重组、放大、缩小等思维方法和技巧,共同形成一种动态的网络式的立体思维,从而克服单向的静态的平面思维。
(3)创造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识模式,能独出心裁地综合复杂环境的诸多因素,产生一种新颖的不同凡响的“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是以大胆怀疑、勇于挑战、不盲目崇拜、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
(4)创造性思维的跨越性。跨越性,从思维的进程来说,它常常表现省略思维的步骤,加大思维“前进的跨度”;从思维条件的角度讲,它表现为跨越事物“可见度”的限制,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之间的转换,加大思维“转换的跨度”。在当代,创造性思维的跨越性常表现为创造性思维的大涵容量和大跨度张力。它往往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支持,是扩散思维、换元思维、转向思维、双向思维、立体思维等形式支撑的结果,也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
(5)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就是善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分析、综合比较,善于区分事物的主次方面,善于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常表现为“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它往往与“见事敏锐,遇事探索”相联。
(6)创造性思维的“多路性”。是指运用一种变通、灵活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推测、想象和创造性联想的思维。它的重要性一是扩大思维的空间和容量,二是提高思维的功能和质量。
(7)创造性思维的预见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常常表现为极强的科学预知能力,即人类通过想象来推测未来的能力。
预见能力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指出了事物的发展前途和道路,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有前途、最有利于发挥聪明才智的研究领域,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研究路线,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工作中的曲折、失败和盲目性。同时可以培养信心,鼓舞斗志。可见,创造思维的预测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最可宝贵的“探远”能力。
4.5 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创造性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因为它能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在创造性教学中教师不仅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而且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则会以创新为荣,激发创造的热情,从而使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实施创造性教学方法,就是既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新的见解和看法,让他们勇于质疑,敢于提问,自由联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要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是: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有;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近年来,国内外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尝试:
(1)潜科学教学。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
(2)社会探究法。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提出源于社会中的某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开展调查,提出假设,搜集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从而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
(3)内容不完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测可能的结论。
(4)发现问题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并不中止解题的活动,而是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发展,并编写出发展题,然后教师再和学生一道来共同解答发展题。
(5)角度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就一个问题多地点、多指向、多角度地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4.6 大胆想象,不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陈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当然,想象力往往来源于思想的活跃,来源于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实行素质教育,要不断的解放学生的思想,而不是禁锢和束缚他们的思想。因此,必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教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废止细嚼慢咽;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提倡引导式教育,废止保姆式、管家式的教育,这里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4.7 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它是创新的实现空间,没有科学精神,创新就可能失去现实性,同样不可能获得创新的成果。当然,创新精神来源于合理知识体系的吸收、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已显端倪的今天,不能指望教学生终身不变的知识,而应当教会他们一种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4.8 积极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
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要创造不仅要善于思考,见地新异,而且要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在人类历史上,大凡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思想“火花”。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真刀实枪科学研究和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科学和创新能力。课外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学生发展,主要是参加者往往有兴趣;而参加科学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在科研过程中,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真正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