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海萍[1]2004年在《豆豉纤溶酶的制备、酶学特性及功能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豉纤溶酶(Dochi fibrinolytic enzyme,以下简称DCFE,E.C.3.4.21.7)是一种由中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较高纤溶酶酶活的丝氨酸蛋白酶。它不但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抑制血栓形成,而且具有抑制机体凝血,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等方面的功能。DCFE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安全性好,价格便宜,具有开发成新一代溶栓药和相关功能食品的潜力。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DCFE高产菌的选育;DCFE高产菌UγD8发酵条件优化;DCFE提取、分离和纯化;DCFE酶学性质的研究;DCFE溶栓和抗栓功效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利用自行设计的DCFE产生菌筛选模型成功获得一株产DCFE酶活高达1,200IU/mL的菌株DC-S6。对该菌株进行物理(紫外线、~(60)Co)、化学(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纤维蛋白平板初筛、摇瓶复筛,得到突变株UγD8,其发酵液DCFE酶活在2,900IU/mL以上,比出发菌DC-S6提高了1.4倍。传代实验表明,DCFE高产菌UγD8在10代以内产酶能力基本没有下降,表明此菌遗传性状稳定。对UγD8的菌体形态、菌落形态与特征、菌种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初步推断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用不同剂量UγD8发酵液给小鼠灌胃后,半数致死剂量大于80g/kg,说明Uγ/D8发酵生产的DCFE属于实际无毒生化制品。 DCFE高产菌UγD8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较适宜的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浆,有机氮源优于无机氮源;较适宜的培养基初始pH7.0。采用正交实验得出最优培养基组成(g/L):蔗糖20,纤维蛋白5,豆浆1000mL(蛋白质浓度40g/L),KH_2PO_4·3H_2O1,K_2HPO_4·3H_2O 2.5,MgSO_4·7H_2O 5,CaCO_3 4。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25L发酵罐发酵试验。种龄12h,接种量2%;装液量为10L,温度37℃,风量14L/min,发酵72h后DCFE酶活高达3,300IU/mL。 DCFE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经过65%硫酸铵沉淀、CM-Sepharose-FF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色谱等步骤,得到DCFE纯酶,其回收率为3.7%,纯化倍数为35.5,比活达到10,898IU/mg。该纯酶SDS-PAGE凝胶电泳图谱为单一电泳带,由此推断DCFE没有亚基,以单体形式存在。SDS-PAGE凝胶电泳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测得DCFE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0kDa和30.2kDa,进一步证实该酶为单体酶。 DCFE溶液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Ⅰ:该酶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7.5~8.0。Ⅱ:环境pH8.0时酶活最稳定,说明DCFE是一种偏碱性蛋白酶。Ⅲ:37℃下保温1h,发酵液中残余酶活下降到93%,纯酶酶活下降到50%;50℃下保温1h,粗酶酶活仍有80%,而纯酶仅剩40%;60℃下保温1h,粗酶酶活仅剩5.8%,而纯酶酶活几乎完全丧
关晨晨[2]2010年在《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的研究及微胶囊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豉纤溶酶(E.C.3.4.21.7)是一种从中国传统食品豆豉中分离出来的具体较高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它不仅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抑制血栓形成,并且能够抑制机体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功能。本论文对DC-10产纤溶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采用TAME法作为豆豉纤溶酶的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较高,重现性高。(2)对DC-10菌株产纤溶酶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研究。利用硫酸铵盐析、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获得了纤溶酶单一组分,表观分子量为30 kDa,最终纯化倍数达10.17,回收率为16.69%。(3)对DC-10产纤溶酶的部分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利用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此酶进行鉴定。该纤溶酶在50℃以下和pH 7.0-9.0之间保持稳定,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8.6;N-末端氨基酸序列及飞行时间质谱测定结果都表明该酶与纳豆激酶氨基酸序列有着极高的相似性。(4)通过挤压法豆豉纤溶酶微胶囊,以海藻酸钠-氯化钙-壳聚糖体系制备出微胶囊。检测结果表明,微胶囊酶活可达到162.96 IU/mL,包埋率为90.25%。经胃酸、胆汁酸处理后酶活114.07 IU/mL以上,对酸有很高的耐受力;经人工肠液处理35 min,微胶囊几乎全部崩解,肠溶释放率可达到97.42%本课题对新型溶栓药物——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微胶囊的制备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见到关于豆豉纤溶酶微胶囊的报道。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豆豉纤溶酶发酵产品的大规模纯化和进一步研制开发新的溶栓药物剂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王开敏[3]2007年在《豆豉产纤溶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的真核表达研究》文中认为豆豉是中国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从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酶,与从日本传统食品纳豆(natto)中提取出来的纳豆激酶同样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且与传统的溶栓剂如链激酶、尿激酶等相比,具有纤溶作用强、安全性好、作用迅速、药效时间长、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预防作用,其具有开发成新一代溶栓药物的潜力。本文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从四川省富顺县生产的一种豆豉中分离出一株具有纤溶活性的细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命名为DC10。16S rDNA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的16S rDNA片段为1453 bp,G+C含量为55%,在GenBank中的登录序号为EF474343。以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DC10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豆豉纤溶酶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酿酒酵母/大肠杆菌穿梭质粒pYES2上,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出的该豆豉纤溶酶基因片段长度为1158 bp,在GenBank中的登录序号为EF474344,克隆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NCBI上发表的纳豆激酶基因相应序列分别有98%和93%的同源性,证明本文得到的豆豉纤溶酶与纳豆激酶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将重组表达载体pYES2-DFE (Douchi Fibrinolytic Enzyme)转化酿酒酵母H158感受态细胞,经β-半乳糖诱导表达。分别收集发酵液的上清和菌体破碎上清,经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其纤溶活性,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有活性,而菌体破碎后的上清没有活性。
范晓丹[4]2006年在《新型纤溶酶得产生菌选育、发酵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豆豉纤溶酶是从中国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豆豉中发现的新型纤溶酶。这种酶不仅具有较高的纤溶活性,而且无毒副作用,不引起内出血,在体内半衰期长。因此豆豉纤溶酶无论作为抗血栓药物还是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保健食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纤溶酶产生菌种的筛选、发酵条件的优化等方面,对于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非常有限,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分子水平的研究更为鲜见。基于以上情况,为了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纤溶酶,本论文从广泛收集的各种豆豉成品及半成品中筛选具有纤溶活性的菌株,并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分别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诱变;对纤溶酶产生菌的突变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对纤溶酶进行分离纯化工艺路线的研究;另外,采用PCR技术扩增豆豉纤溶酶成熟肽编码区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纤溶酶进行同源性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纤溶酶是否为新型的纤溶酶,我们对该纤溶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从全国各地广泛收集的豆豉成品与半成品中,筛选到6株菌落形态各异,纤溶酶产量不同的菌株。其中,菌株DC-12具有最高的纤溶酶产量,其纤溶酶活性为200IU/mL,比酶活为101IU/mg。对菌株DC-12进行菌落形态、菌体特征的观察以及生理生化实验,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将菌株DC-12提交至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进行权威鉴定,鉴定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证明DC-12确为枯草芽孢杆菌。 首次采用亚硝酸对枯草芽孢杆菌DC-12进行化学诱变,得到两株突变菌株DC-12N8和DC-12N10,其纤溶酶产量比野生型菌株分别提高了3.6和3.7倍,为720IU/mL和740IU/mL。对枯草芽孢杆菌DC-12进行紫外线诱变,得到一株突变株DC-12U8,其纤溶酶产量比野生型菌株提高了4.7倍,达到950IU/mL。对这叁种突变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C-12N10和DC-12U8的高产纤溶酶特性在传代过程中逐渐减弱,而DC-12N8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经连续10代传代,纤溶酶产量仍然很稳定,因此,选择DC-12N8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出发菌株。 经过发酵培养基优化,突变株DC12-N8高产纤溶酶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浓度为3%;最佳复合氮源为大豆蛋白胨和酵母膏,浓度分别为3%和0.5%;最佳无机盐组合为:0.6%K_2HPO_4,0.1%KH_2PO_4,0.075%MgSO_4,0.02%CaCl_2。突变株DC12-N8发酵高产纤溶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150mL叁角瓶中装液量30mL;调节培养基初始pH为7.0;以3%接种量接入经过24h培养的种子培养液;在30℃、150r/min条件下进行振荡培养。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突变株DC12-N8发酵液可获得的最大纤溶酶产量为2665IU/mL,最大比酶活为1329IU/mg。 枯草芽孢杆菌突变株DC-12N8发酵液经35%~60%硫酸铵分段盐析、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CM-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可获得电泳纯的豆豉纤溶酶。每升发酵液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可获得4.5mg活性蛋白,每毫克蛋白活力达69788Iu,纯
侯静[5]2009年在《豆豉纤溶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酶的分离纯化》文中认为豆豉是我国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作为调味品在中国食用已久。豆豉纤溶酶是从豆豉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具有较高纤溶活性的酶,该酶抗凝、溶栓、不溶解血细胞、不引起内出血、体内半衰期长,而且可通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另外豆豉纤溶酶可通过发酵进行大量生产,正是由于豆豉纤溶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有望被开发成为新一代溶栓、防栓药物。本论文取8个不同来源的豆豉样品,经自制酪素平板初筛、纤维蛋白平板复筛,筛选出5株有较高纤溶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YH56粗酶液的酶活最高,达到280IU/ml。采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及传统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菌株YH56为枯草芽孢杆菌。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分析方法,优化得到枯草芽孢杆菌YH56产豆豉纤溶酶的最佳发酵条件:pH值7.0,35℃摇瓶150rpm培养60h,接种量4%,种龄18h,装液量40ml/250ml。在此发酵条件下,该菌产生的纤溶活性可达到880IU/ml。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胰蛋白胨2%,葡萄糖2%,MgSO_40.07%,CACl_20.04%,NaH_2PO_40.1%,Na_2HPO_40.3%。枯草芽孢杆菌YH56发酵液经25%-65%(NH_4)_2SO_4分段盐析、DEAE-Sepharose Fast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可获得电泳纯的豆豉纤溶酶。每升发酵液经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可获得3.4mg活性蛋白,蛋白活力达9033.07IU/ml,纯度提高为发酵原液的12.54倍,回收率为8.7%。该纯化蛋白酶是由枯草芽孢杆菌YH56所产生的纤溶酶,因此将其命名为YH56-FE。经过SDS-PAGE分析,纤溶酶YH56-FE的相对分子量约为28kD。纤溶酶YH56-FE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2℃,最适反应pH为9.0。该研究丰富了豆豉纤溶酶酶学基础理论知识,为溶栓药物和保健食品的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江侧燕[6]2010年在《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的溶栓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自古以来药食兼用,但一般只用作调味品。充分研究和挖掘豆豉及豆豉纤溶酶的功能对于豆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研究了本实验室制备的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的体内外溶栓作用和安全性,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为研究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的体外溶栓作用,进行了体外血块溶解实验,结果表明,20.0%豆豉提取液血块溶解率为95.07±0.86%,具有体外溶栓作用。在另一实验中,通过加热灭活豆豉纤溶酶的处理组血块溶解率为12.48±2.43%,不具体外溶栓的作用,初步确定该冻干粉中的溶栓物质为豆豉纤溶酶或不耐热小分子。同样,在豆豉纤溶酶浓缩液对体外血块的溶解作用实验中,经透析除去小分子物质的豆豉纤溶酶浓缩液各剂量组均可溶解体外血块,而处理组仍不具有溶栓作用,故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具有体外溶栓作用,其溶栓物质为豆豉纤溶酶。作为体内溶栓作用研究的前提,采用最大耐受量试验法对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急性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4d内小鼠无一死亡,该冻干粉对小鼠急性毒性的非致死性指标无影响。其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剂量大于16g/kg·bw,属于无毒级别。由此初步判定,人食用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是安全无毒的。为研究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的体内作用,本论文测定了其对正常动物体内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不影响APTT和PT,可延长TT。说明该冻干粉不影响正常大鼠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而作用于抗凝或纤溶系统。此外,本论文以还构建了大鼠腹主动脉血栓模型,探讨了富含纤溶酶豆豉提取液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富含纤溶酶豆豉提取液能减少血栓重量,使凝血酶时间延长,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加,并不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病理切片显示其可减轻血栓堵塞血管的程度。因而富含纤溶酶豆豉提取液具有体内溶栓作用,在水解纤维蛋白的同时不会造成出血的副作用。因此,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具有安全性和体内外溶栓作用,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刘彩平[7]2011年在《产纤溶酶菌DC-YJ11的筛选鉴定、混合发酵优化及纤溶酶的分离纯化》文中研究说明豆豉是中国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从中提取出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酶——豆豉纤溶酶,它是一种具有纤维蛋白水解活性的双链丝氨酸蛋白酶。与链激酶、尿激酶等传统溶栓剂相比,豆豉纤溶酶具有纤溶效果强、安全性高、作用迅速、药效持久、价格低廉等优点。受日本研究人员从纳豆中分离筛选得到产纳豆激酶菌种的启发,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从豆豉中分离出多株产豆豉激酶的菌种。本文使用平板法,从产自广东、四川、北京、重庆四地的9种豆豉中筛选出138株具有豆豉纤溶酶活性的菌株,对其中酶活最高的DC-YJ11进行了菌种鉴定,建立了该菌株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生长模型,优化了混合培养产纤溶酶的培养基,并对所产纤溶酶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纯化,结论如下:1.使用酪蛋白平板初筛、纤维蛋白板复筛的方法从9种豆豉中分离得到了138株具有纤溶酶活性的微生物,证明该筛选方法是可行的。2.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rDNA分子鉴定方法对DC-YJ11进行鉴定。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与枯草芽孢杆菌相符,16SrD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83%。因此,此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使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DC-YJ11的生长模型。经验证该网络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该菌的生长状况,与传统的回归建模方式相比,BP神经网络法明显地降低了误差,均方误差0.336,提高了准确度。4.使用响应曲面法对混合培养生产豆豉纤溶酶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其最优培养基为:麦芽糖10.39g/L、牛肉膏2.62g/L、大豆蛋白胨28.74g/L。在此条件下,酶活为156.15U/mL,与优化前相比,酶活提高了22.73%。5.采用硫酸铵盐析、超滤脱盐和SephadexG-75凝胶层析方法对DC-YJ11所产的纤溶酶进行了纯化,最终纯化倍数26.97倍,回收率13.78%。酶的表观分子量为30kDa。
张少平[8]2010年在《豆豉纤溶酶定向进化及突变酶基因的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豉纤溶酶(Douchi fibrinolytic enzyme,DFE)是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发现的新型纤溶酶,具有开发成新一代溶栓药物和相关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本文从产纤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DC12中克隆豆豉纤溶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定向进化得到催化效率提高的突变酶,将突变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缺陷株WB800中进行了诱导型分泌表达及发酵优化。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利用PCR技术从产纤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DC-12中扩增豆豉纤溶酶基因,为验证豆豉纤溶酶基因正确与否以及方便在后续研究中对随机突变文库的筛选,将豆豉纤溶酶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豆豉纤溶酶重组表达质粒然后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重组菌株于37℃培养至OD600为0.6左右,加入终浓度为0.4 mmol/L的IPTG于24℃进行诱导,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同时存在于菌体破碎后的上清液和沉淀中,菌体破碎后上清液的纤溶酶活力为200 IU/mL。通过Ni-NTA亲和柱层析和Sephadex G-75分子筛层析对重组豆豉纤溶酶进行纯化,得到分子量约为28 kDa的目的蛋白,重组蛋白纯化后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结果与表达质粒构建时的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通过表达产物的纤溶酶活性、纯化后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纯化后目的蛋白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证实所克隆的基因为豆豉纤溶酶基因。通过易错PCR技术对豆豉纤溶酶基因进行体外随机突变,并构建突变体文库,利用血纤溶酶最适底物H-D-Val-Leu-Lys-pNA对突变体文库进行筛选,经过叁轮易错PCR,筛选到对H-D-Val-Leu-Lys-pNA底物特异性提高,催化效率为未突变豆豉纤溶酶2.57倍的突变酶mDFE3。序列分析表明突变酶基因发生六处碱基突变(C119G /T236C /A308T/G397A/A633T/T705C),其中四处突变发生氨基酸取代(P40R/ V79A/ Q103L/ A133T),另两处为同义突变。为了提高突变酶的产量并缩短发酵周期,利用PCR方法从质粒pBE3中扩增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并将其插入到载体pHT43中,构建了携带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载体pHK11。PCR扩增突变酶基因并插入到pHK11中,构建了突变酶基因表达质粒并将其转入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缺陷株WB800中进行表达。将重组菌株培养至对数中期,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 IPTG进行诱导,经诱导5 h,发酵上清液纤溶酶活力达1164 IU/mL。发酵液经SDS-PAGE分析可见约28 kDa目标蛋白条带。质粒稳定性试验表明突变酶重组表达质粒在无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具有一定的分裂不稳定性,而在30μg/mL卡那霉素的选择压力下重组质粒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传代50代仍具有良好的产酶能力。对突变酶基因重组菌株进行了摇瓶条件下的产酶发酵优化研究,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浓度为2 %;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浓度为2 %;无机盐组合为:0.6 % K_2HPO_4、0.2 % KH2PO4、0.04 % CaCl2、0.075 % MgSO_4;培养基初始pH为7.0。优化后诱导产酶条件为:250 mL叁角瓶中装液量40 mL;以2 %接种量接入种子培养液;在37℃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中期,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后转至30℃进行诱导。在此条件下,重组菌pHK-mDFE3/WB800发酵上清液纤溶酶活性为1948 IU/mL。
朱春节, 汤祝华, 谢秀祯[9]2011年在《一株新的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研究》文中指出从全国各地采集豆豉样品,经富集培养并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获得一株形态与现存产纤溶酶微生物差异较大的菌株HS9。通过传统方法、化学方法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对HS9进行分类鉴定,属于Pseudomonas aeruqinosa,是未见报道的产豆豉纤溶酶菌株。发酵培养HS9获得粗酶,经20%~70%硫酸铵梯度盐析、SephadexG-75凝胶过滤以及CM-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纯酶。通过SDS-PAGE了解该酶分子量约为34kD,pH8.0~8.5时酶活性最高,最适作用温度48℃,作用方式为直接水解纤维蛋白,胃蛋白酶抑制剂在工作浓度1μmol/L时能完全抑制其活性,推测该酶为天冬氨酸蛋白酶,是一种新型的豆豉纤溶酶。
沈畅萱, 王修俊, 黄珊[10]2017年在《豆豉纤溶酶等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豆豉纤溶酶是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溶解血纤维蛋白作用的蛋白酶。该文对近五年以豆豉纤溶酶为代表的微生物源纤溶酶的产生菌株筛选诱变与基因克隆表达、发酵工艺优化、酶的分离纯化、纤溶酶功能研究与相关制剂及保健品的开发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当下国内外对纤溶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对其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纤溶酶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豆豉纤溶酶的制备、酶学特性及功能性质研究[D]. 齐海萍. 江南大学. 2004
[2]. 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酶学性质的研究及微胶囊的制备[D]. 关晨晨. 东北林业大学. 2010
[3]. 豆豉产纤溶酶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的真核表达研究[D]. 王开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 新型纤溶酶得产生菌选育、发酵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 范晓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06
[5]. 豆豉纤溶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酶的分离纯化[D]. 侯静.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6]. 富含纤溶酶豆豉冻干粉的溶栓作用研究[D]. 江侧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 产纤溶酶菌DC-YJ11的筛选鉴定、混合发酵优化及纤溶酶的分离纯化[D]. 刘彩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8]. 豆豉纤溶酶定向进化及突变酶基因的表达研究[D]. 张少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9]. 一株新的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研究[J]. 朱春节, 汤祝华, 谢秀祯.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
[10]. 豆豉纤溶酶等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沈畅萱, 王修俊, 黄珊. 中国酿造.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