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话教学中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_幼儿心理论文

在童话教学中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_幼儿心理论文

在童话教学中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童话论文,理论论文,心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童话的涵义及特点

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是这样对童话进行界定的: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想象、幻想和夸张写成的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童话一般情节神奇曲折,语言生动浅显,对于自然物往往做拟人化的描写,是符合儿童特点,对儿童具有特殊意义,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童话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幻想性。幻想是对生活的象征反映,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性,它借助幻想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生活。在童话中,万物皆有灵性:鸟儿会说话,白云会唱歌,兔子可以参加宴会,驴子也有智慧,木偶可以变战人,人可以像鸟儿一样飞……丰富、神奇、美妙的幻想贯穿于童话故事的始终,为儿童营造了一个童真童趣的世界。由于幼儿具有“泛灵论思维”,即儿童认为非生物客体也具有各种生命客体的特征,如有思想、观点、愿望和喜怒哀乐等等,就像他自己一样,所以充满幻想的童话深受儿童的喜爱。

(二)夸张性。童话创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借助幻想进行极度夸张以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儿童的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如果故事没有趣味性,他们就不喜欢听不愿意读。夸张的运用使童话变得幽默风趣,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符合孩子的审美需求。在《木偶奇遇记》中写匹诺曹每说一次谎话鼻子就长长一截,结果他的鼻子变得很长,“鼻子长得使可怜的匹诺曹在屋子里要转一个身都不可能了,如果他转到这边来,会碰到床上或玻璃窗;如果向另一边转过去,那要碰到墙上或者房门;如果他要抬起头来,有戳破仙女一只眼睛的危险”这种几乎荒诞的夸张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懂得了说谎的坏处。

(三)社会性。弗洛姆认为,童话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社会习俗。如《小红帽》的故事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欺骗、践踏、侵犯行为告诉儿童,并教给儿童对付人类邪恶行为的办法。这些童话或在数量上夸张,或在事物性质的程度上进行夸张,或就某些生活现象做一些荒诞的夸张,但并不违背生活的本质逻辑。童话中的人、物、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都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童话将现实与想象巧妙地结合,在幼儿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通过剖析童话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童话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这就为通过童话教学发展幼儿的心理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童话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一)心理理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写TOM)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心理理论最初是Premack和Woodruff(1978)在研究黑猩猩是否能认识别人的意图时提出来的,随后被应用到儿童身上。对心理理论的研究是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元认知研究之后,又一个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研究方面。

心理理论的经典测验是Wimmer和Perner(1983)创设的。他们设置了两类标准错误——信念理解任务。一种是意外地点任务。向被试展示图片故事。故事主人公把一件东西放在某处,然后离开房间。他的小伙伴趁他不在将他放的物品挪放在另一处。过了一会儿,主人公回来了,要求被试回答:1.他认为东西放在什么地方?2.他会在哪儿去找他的东西?另一种是意外内容任务。任务中向幼儿展示一个他们熟悉的糖果盒,让被试判断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在儿童回答糖果后,主试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儿童的意料,盒子里装的是一枝铅笔。这时主试问被试,其他孩子看到这只盒子的外表会认为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以后的大量研究多是遵照这个范式进行的。

(二)童话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1、童话故事反映“信念——愿望系统”。据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筑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的。幼儿已能根据信念—愿望的理论框架解释人们的一些简单行动。童话故事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想要”、“希望”、“认为”、“觉得”这些心理状态。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那个在飘着雪花的除夕夜卖火柴的小姑娘就一一体验了这些心理。

2、童话内容与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暗合。有许多童话的内容与心理理论的实验范式暗合,比如我们熟悉的童话《小红帽》。在故事中,小红帽受妈妈的嘱托去看望外婆,她在路上边走边玩的时候大灰狼抄近路赶到外婆家取外婆而代之,当小红帽到达外婆家的时候并不知道躺在床上的外婆已经由大灰狼取代。这个情节与“区分现象和真实”的任务非常相似。

3、童话理解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4~5岁获得心理理论,其标志是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即儿童可以认识到他人所持有的观念是不正确的。这时幼儿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童话的内容和情感。而在听、看童话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心理的体验、理解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通过童话教学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当前幼儿园中的童话教育、教学活动大都以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想象力为目标,童话故事往往被当作语言课的蓝本,而较少关注童话中蕴涵的心理教育价值。由上面对童话与心理理论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通过童话教学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可能的。对于如何通过童话教学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复述优秀的童话。目前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童话大多属于知识性童话或动物类故事,这种童话通常和心理理论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选择优秀的民间童话或文学童话作为教材。Jenkins和Astington(1999)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测试分数和语言能力之间有很高的相关。儿童表现出的早期语言能力能很好地预测其后来的心理理论发展。老师在讲完童话后可要求幼儿复述故事内容,通过发展语言能力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二)进行情绪性对话。已有研究表明,心理理论与语言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儿童3岁时与父母、兄弟姐妹进行关于情绪及其因果的对话与6岁时对他人的感受进行推测和解释的能力相关。我国有研究表明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相关,特别是心理理论与情绪观点采择之间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在讲完童话故事后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情绪性对话,启发幼儿表达想要、希望、认为、觉得、记得、忘记等,有助于儿童理解和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你知道小女孩想要什么吗?你记得她的鞋子都去哪儿了吗?你认为那些烤鸭、圣诞树是真的吗?等等。

(三)将童话改编成装扮游戏。优秀的童话总是令儿童深深迷恋,百听不厌,而童话改编成的装扮游戏也深受幼儿喜爱,可以说是百玩不厌。许多研究发现,装扮和社会理解之间存在正相关,并认为装扮游戏可能是心理理论的发展动因。Leslie认为装扮游戏和心理理论都依赖于对心理表征的理解,装扮可能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起源。国内也有研究表明早期儿童的游戏,尤其是装扮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扮演童话中的角色,并以其视角看待世界、体验世界,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在由《小红帽》改编成的角色游戏中,小红帽的扮演者就要从这个小姑娘的角度看待世界,幼儿就会明白为什么小红帽不知道躺在床上的外婆是大灰狼装扮的。

标签:;  ;  ;  

在童话教学中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