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党学”框架的尝试——评介《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框架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党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支柱,是实际政治权力的中心。在现代国家中,进行选举、组织政府直到管理国家、制定政策,都是由政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党是政府的组织者和权力中心,是政府中决定性、创造性的角色。有人说,国家犹如一部政治机器,政党就是这部机器的发动机,所谓“民为邦本,国无本不立;党为民魂,民无党不活”,说的就是政党在当代社会政治中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深切感受到政党的存在和政党的影响,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了解政党知识,了解政党的总体概念、政党的基本要素、政党结合的因素、政党产生的客观条件、政党发展过程、类型模式及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不同的政党之间,又以一定的方式和制度性规范,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同政权之间的关系,从而又形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的体现。因此,全面、系统、深入地比较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各类政党缺席的普遍规律和各种制度模式的特点,研究它们的利弊得失及成败优劣,是我们坚定地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保证。中国的改革,需要政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开放,更呼唤政治学的分支——政党学的诞生。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周淑真同志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就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尝试构建中国“政党学”的力作。
全书共有四部分。第一、第二部分,从世界政党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等方面做了动态的概述,反映了当代世界政党林林总总、形态各异的全貌;第三部分,对政党制度的类型与模式做了比较研究;第四部分,在叙述中国政党制度特色的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考察分析了中外政党制度的特点,从而构建了中国政党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全书的每一部分内容,既有生动具体的个案综述,又有理论和学术上的比较研究;各章、节之间,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又兼有分则独立成篇,合则成为整体的特点。全书比较论证严密,理论创新观点风起云涌,信息资料又极具典型参与意义,反映了著作者深厚理论功底和辽阔的知识视野。
本书的特点,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的把握上,比较准确。
近年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世界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者认为,这些变化无疑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其一是世界政党数量增加,各主要政党力量此消彼长,传统政党格局打破。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已出现了几千个新的政党,其类型多种多样,诸如民族主义政党、宗教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绿党、右翼政党,甚至出现一些家庭党、部族党、军人党、退休者党或其他专业性质的政党。经过十余年大浪淘沙,这些新政党或自强不息、身手不凡;或昙花一现,自生自灭;或改头换面,变化不定。新世纪的政党政治虽然平稳、和平发展,但其体现的缤纷百态、丰富多彩的特色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二是政党制度模式多样化,欧洲传统政党意识形态色彩有所淡化,左、右政党逐渐向中间靠拢。如苏东剧变以后,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沦为在野党并迅速分化瓦解,这些国家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或以共产党为主导的多党合作制已经转变为多党议会民主制,政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如发展中国家的一党制在冷战结束后普遍受到严厉的挑战,军人政权、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逐渐向多党政治体制过渡,政党体制也“由一变多,多党竞争,多党联合执政”成了冷战后世界政党制度的主流。又如欧洲传统的左、右翼两大政党,都在向中间靠拢并不断淡化自身的意识形态色彩,开始革新和修正一些较激进或极端的传统政策目标与理论纲领。以英国工党为例,该党在新领袖布莱尔的领导下,在完成了党章及一系列内外政策的调整后,超越了左和右,开始沿着“第三条道路”重新寻找医治西欧社会弊端的“良方”,工党在下野18年后重新执掌英国政权,并在100多年的历史中首次连续执政,这是一场空前的变革,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其三是政党的社会政治基础面临重组,发达国家政党已开始出现“全民化”现象,政党活动领域拓宽尤其是政党国际联盟作用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时代结束以后,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政党的社会基础和功能作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重新分化组合,传统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随之发生变化,以阶级界限划分为基础的社会各阶层力量被打乱,多数国家的主流政党不得不调整政策以谋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其四是大众传媒、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生态影响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人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各种利益群体要求权力分散化和民主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开始对传统政党的认同感下降,忠诚程度降低。
其五是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跨国机构对国际和地区性重大事务的影响和作用上升,以民族和国家为基础的传统政治权力和决策影响力被削弱,非政治的地区化、国际化党派开始出现。这些政党和政党体制的摩擦变化新特点,对世界政治格局和政党制度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政党都在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政党和政党政治,政党之间的交流也日趋深化和密切。把握政党和政党政治的热点和重点及21世纪世界政党政治的脉搏与走向,应该是具有宏观和战略的思考。
第二,对世界各种类型和模式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较研究,从而构建了中国“政党学”的基本框架。
我国的“政党学”研究,起步较晚;“政党学”至今都是一个令人生疏的概念;而在当前的社科研究领域,也只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研究,专门辟为一个学科称之为“党的学说”或“党建理论”。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时,无论从理性上、科学性上来说,这种思路与视野的确已过于狭窄。因此,有必要建立我国的“政党学”。“政党学”除了研究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之外,还要研究世界各国各类政党产生、发展和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政党与政党、政党与政权、政党与社会等方面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研究各种类型的政党制度的普遍规律和各种制度模式的特点。值得称道的是,本书构建“政党学”基本框架的研究,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比较的方法,是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也是本书作者始终贯穿全书的方法。作者不仅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宏观地勾勒了当今世界主要类型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规律及其特点等;而且从横向上,具体而又生动地比较了不同类型、模式政党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及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特点。读者可以在本书的比较研究中,在了解政党与政党制度运行模式的共性中,把握各国政党制度的个性,从而更准确、更具体地了解不同类型及模式的政党制度的各自特点,也有利于理解不同国家政治生态对政党模式的影响。作者指出,各种类型的政党制度都有其自身的基本方式和规则,但是同一政党制度运用于不同国家,又都具有不同的模式和特点。如同是两党制,在美国是三权分立的两党制,政党轮替是由总统选举决定的;在英国是议会制的两党制,政党的执政或在野是由议会下院选举是否占有多数席位决定的。又如同是多党制,在意大利是典型的议会制的多党制;在法国则是“半总统半议会”的多党制;在德国的多党制则又有个“5%条款的限制;在日本,多党制则又呈现了“多党并立、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就多党制来说,除上述的不同表现之外,不同国家结合本国的国情还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是一个政党单独获得议会的多数席位而执政;有的则是组成政党联盟参与竞选联合执政;有的则是两种形式兼而有之。因此,各种模式政党制度都是同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密切有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个人力量所能左右。我们承认政党制度的多样性,也要承认国家差别和民族差别。在世界各国,凡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幸福的政党制度就是成功的政党制度。这些,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论点和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从理论和学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探索政党和政党制度产生、发展和活动的一般规律,融学术价值与现实参考价值于一体是本书的又一特色。
概念与定义,是理论框架的基础。作为近代政治组织并首先出现于西方的政党,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学者对政党的概念与定义的理解与发挥,是不尽相同的。本书的开篇,即首先从近代以来许多政治学学者对政党的历史性概念的解释和分析入手,作者在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做了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归纳之后,精炼地提出关于“政党”的理论定义:政党是一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以争取民众或控制政府的活动为手段,以谋求并促进国家利益实现共同理想的有目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这个定义具有四方面内容:一是“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从理论上来讲,在全体国民中,如果每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一致,则无结合政党的可能。所以政党必须是部分对政治有兴趣、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二是政党是基于人民的意愿和国家的需要而结合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不能凭空塑造或简单移植的。三是政党是以取得政权、参与政权实现政纲为目的而结合的团体。四是政党是较具有永久性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比较研究之后的学术创新,是学术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今天的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延续。从历史比较研究中吸取应当借鉴的经验,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对现实的关怀,则又是当代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具有的光荣使命。如本书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酣畅和笔调,阐释了不同类型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后,又缕述了当代议会制两党制下的英国工党90年代的改革及其“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要点;美国三权分立两党制下总统选举时“驴象之争”等等。又如对苏联共产党垮台原因的探讨,更是“要言不烦,力透纸背”。这里略举一例,原苏共中央书记、现为俄罗斯共产党中央书记的久加诺夫,曾坦陈苏共垮台的真实原因是它的三垄断制度。即共产党以为自己想说的都是对的——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以为自己的权力是神圣至上的——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以为自己没有不可做到的特权——垄断利益的封建特权制度。“三垄断”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到意识形态三方面揭示了苏联式一党制的弊端,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当代世界政党政治多姿多彩的画卷,使读者在具体地感受这些历史与现实的同时,能深刻而又准确地把握这些政党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开阔视野并借鉴其中有益的历史经验。
此外,本书还摒弃了以往的学术研究,多以史实罗罗或铺陈为主要内容的弊端,而更加注意学术性、思想性、思辨性。如把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一党制与两党制、两党制与多党制置于学术层面上进行直接、深入的比较研究,这是极具胆识和创新意义的。作者提出的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发展中“党政分工”的观点、政党制度标准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等,都是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成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责任感,体现了本书所具有的现实参考价值。
跨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显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无限生机,我们要十分珍惜和爱护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学点政党知识,“努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德国政党论文; 美国政党论文; 英国政党论文; 日本政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政党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