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论语》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_韩璐楠

浅议《论语》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_韩璐楠

(扬州大学中文系,扬州 225100)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先贤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语录体文集,一直被称为东方的“圣经”,为世代文人志士追慕。孔子的《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广为流传,陶渊明对于孔子的伟大思想与《论语》了然在心,其作品中多次提及孔子,并化用《论语》中的经典之句。纵观陶渊明人生经历与创作生涯,陶渊明无论是在语言风格、思想形成还是人格塑造上,都受到孔子及《论语》的极大影响。

关键词:《论语》;孔子;陶渊明;思想理念;理想人格

引言

东晋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优秀诗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生追求、高深的文学造诣,成为历代文人的追随与研究对象,甚至成为中国文化中追求美学理想的一种符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纵观陶渊明一生,是儒家经学与魏晋玄学的双重结合,两方面的造诣深厚。通过对《论语》与《陶渊明集》的研读,探讨陶渊明诗文与人格中所折射的孔子思想与《论语》光辉。进而看《论语》对陶渊明的影响,一是《论语》对陶集的诗歌内容与语言风格的影响;二是探讨《论语》对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的塑造。

一、尊孔子为师,引用、化用《论语》

陶渊明的诗文俱佳,可谓是魏晋文学的集大成者。在陶集中我们发现孔子这一形象经常出现,陶渊明在诗词文赋创作上也常化用《论语》的内容。陶在诗歌中尊孔子为师,多次引用、化用《论语》中的典故,可见陶渊明对《论语》熟识程度之高。一方面,陶渊明如水着盐般的引用化用《论语》中文字,极大的提升了陶集的丰富性与内涵性;另一方面,陶渊明的多次化用,也提升了《论语》的传播程度,推动了《论语》的接受。

在陶的诗文集中,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多次提到孔子,并尊孔子为师。如在其《荣木一首》中:“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1]9此处的先师就是指孔子,陶渊明尊孔子为师,谨记先师孔子的遗训,即指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同时,“四十无闻,斯不足畏”正是化用《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谓也。”[2]12此诗为陶渊明出仕前所做,全诗表达了对建立功名、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愿望,自己虽年近半百无功名,但依旧不忘进取向上,折射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光辉。

陶渊明在诗文中对《论语》采用了直接引用与间接化用的方法,如在《与子俨等疏》一文中:“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363一句就是陶渊明直接引用《论语•颜渊》中的“子夏曰:‘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2]140表达了生死富贵等一切遭遇皆有天命决定,不可强求,以此来告诫自己的五子,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集中表达。其《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的“箪瓢谢屡设”亦是间接化用“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表达自己固贫乐道的坦然潇洒。诸如此类的引用化用在陶集中比比皆是,作者灵活化用《论语》中的语言表达情感情,是一场与孔子思想的隔空对话。

杜治伟曾统计过陶集中引用、化用《论语》中的典故并做出具体图表,他说到:“陶渊明一共在35首(篇)诗文中51处直接袭用《论语》中的故事和言语,在陶渊明134首(篇)诗文(122首诗和12篇文)中分别占26.12%和38.06%”[3]从陶渊明活用《论语》中语言入诗,其引用次数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同时十分自然,不见凿斧痕迹,可见陶自身对《论语》是非常有研究,并对其中语言与典故了然于心。

此外,《论语》采用对话式的语录体形式,语言平易亲切、质朴自然、含蓄隽永,语言艺术十分高超。这种方式在陶渊明在文集中也有所体现,其语淡而情深的语言特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论语》质朴动人。宋苏轼评陶渊明诗文“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指出陶诗创作虽多寻常平易之语,具有质朴的特点,但却平中有奇,隽永多味。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173此诗用了最浅显的话语描绘了日常的一件小事,却饱含哲思,将南山的美景与采菊时悠然心境相映衬,仿佛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悟出的回归真意却无法言表,又具有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深刻内涵。陶渊明这种质朴自然语言风格,与《论语》的朴素隽永的语言特色十分相近。

二、《论语》对陶渊明思想的渗入

陶渊明虽身处玄言兴盛的东晋,深受玄学的影响,但不能否定儒学对他的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孔子与《论语》对他思想的渗入。纵观陶渊明的思想历程,会发现就人生的前阶段来看,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而《论语》对陶渊明思想的渗入前期主要体现在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后期则体现在他对“固穷安贫”的坚守。

通过考察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与思想历程,前期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引导,《荣木》云:“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可以看出,陶渊明此时谨记先师孔子的教导,表现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虽年近半百无功名,但依旧不忘进取向上。再从《饮酒》组诗中得知,陶渊明幼时便熟读儒家经典著作,他曾跟许多的文人士子一样,渴望进取,有着经邦济世的伟大理想。只是在后来的多次现实实践中碰壁失意,才回归田园,返回自然。或言之,所谓后期回归田园后隐逸情怀与玄学思想,也可以反射出前期进击仕途的积极向上与儒家内涵。

陶渊明诗歌中对“固穷安贫”的坚守,实际上是他深受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另一种展现与写照。“固穷”一词出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182讲的是孔子与子路在陈国断粮时候的对话,深刻的表达了孔子无路可走而不移心志,不因穷困而放弃做人原则的节操与气度。陶渊明在他的诗文中,多次用到“固穷”一词。他说“斯滥岂攸,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 表达了自己愿意效仿蒙袂等名士,即使在穷困潦倒之时,也要坚持自己在志向,固守穷节。此外,“高操非所攀,深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赖固穷节,百世谁当传。”(《饮酒》其二)“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饮酒》其十六)还有“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咏贫士》其七)都是表达陶渊明固穷安贫的一种人生态度,在贫困中坚守自己的高洁品质。

此外,陶渊明一直以来都以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而为人所称道,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344虽穷困潦倒,但却忘怀得失,怡然自得的潇洒与坦然,正与《论语•雍也》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谋而合,都是对“固穷安贫”的坚守。袁行霈对此这样补充道“固穷”与“安贫”作为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其中有一个“道”支撑着。所谓“道”,即儒家提倡的个人的品德和节操。[5]陶渊明另在《咏贫士七首》,通过专门歌咏像颜回、荣启期、黔娄、虽身处困境,但志气不改,安于贫、乐于道的知己先贤。用以安慰和勉励自己固守己志,保持纯洁的品质与高尚的节操。总的来说,陶渊明作为儒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产物,一直谨记孔子遗训,怀抱儒家与道家思想,形成了他高尚的品质与高洁的思想本质,推动了魏晋这一文学大家与思想哲人的形成。

三、《论语》对陶渊明君子人格的塑造

陶渊明以其高尚的理想化人格,成为历代士子心中的标杆与符号。深入挖掘其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我们会发现,孔子《论语》中的所倡导的君子人格对其影响也是十分明显。“君子”原指西周贵族,在《论语》“君子”一词成为“有道德的人”的代称,与“小人”相对,同时也逐渐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分界线。《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从某种意义上,孔子为我们创造了较为完整的君子观,对后世塑造高尚的君子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仁”与“义”是孔子伟大思想中主要的两个方面,在《论语》一书中随处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占主流地位。君子人格是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君子是仁与义的实践者。陶渊明的人格中,会发现仁、义也是他所坚守,并贯彻始终的品质,也是他君子人格的展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子的富贵要取之有道,君子无论何时都不能委身名利而失去仁道。陶渊明为官多载,明知道做官可以收获名利富贵,却在知晓社会腐败、官场黑暗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生活。在陶渊明看来,他不愿为眼前利益而弯腰,不愿为富贵委屈心志,选择回归自然田园,回归本心,写下了心境平和的田园诗,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是一种“君子怀德,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的不慕名利,一种“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的仁义与超脱。。

在《论语》一书中,“义”作为一种自我约束的内在道德准则,本义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孔子的“义”是人心中的道德自律,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看重的是正义与德行,小人则一味钻营取利。陶渊明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道德坚守,对于自己回归田园的内心坚守一直为人称道。正是陶渊明坚持自我约束,虽贫困煎熬,也不愿违心为富贵名利钻营。田汉云曾对陶渊明人格进行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过人之处在于虽然热望济世,却无意于委曲求全钻营爵禄;虽家境贫寒,却不肯降低人格谋求钱财……他的淡泊、高尚、明智在当时人之中也是非常突出的。”[6]31此番是对陶渊明人格的高度评价,这是得益于陶渊明对仁义的坚守,对高尚节操的保持,这种伟大的君子人格,成为历代士子心中永恒的赞歌。

陶渊明君子人格的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超然于物外的潇洒与坦然,这得益于他后期心境的平和与安稳,孔子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道出了君子应心胸开阔坦荡,待人处事安然,而小人常为物劳役,患得患失,常有忧虑。陶渊明在退隐后,如幽兰处于幽谷,回归到自然田园,对世间万事能做到泰然处之,心不滞于名利,与天地间与山川草木相会,坚守高尚节操,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总之,陶渊明为自己建构了一个不忧不惧的隐逸世界。

陶渊明所处的动乱年代,也是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是一个文学和经学相互交融与影响时代。陶渊明在其诗文中大量引用化用《论语》中的语言典故,通过对应研究,从陶渊明的作品中看孔子及《论语》对他的多方面影响,从而以窥的孔子思想及《论语》这一经典著作对文人的影响,以及在历朝历代的传播与确立情况,从而获得更加广阔的《论语》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杜治伟.从陶渊明诗文中的典故看<论语>对陶渊明的影响[J].琼州学院学报,2015年12月,第22卷第6期.

[4]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袁行霈.陶诗主题的创新[J].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第15期.

作者简介:韩璐楠,(1994-),女,皖泗县人,扬州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魏晋文学。

论文作者:韩璐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浅议《论语》对陶渊明的影响论文_韩璐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