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一个成功的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试对历史课堂导入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新课导入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54-01
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它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传统的历史课导入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这种复习导入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 教育 思想,但往往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因课而导,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导入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悬念导入法
心 理学 研究表明,刺激程度大,变化性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元朝的统一》这一章时,笔者先问学生:“大家知道成吉思汗吗?”学生几乎是齐声回到:“知道。”又问:“大家知道成吉思汗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木华黎的吗?”看过电视的同学马上回答“元朝的开国神箭手”,“勇猛过人”,“智慧过人”。再问:“他驻守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同学们大都不发言了。笔者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佳县志》,翻到第二页,对同学们说:“看,他曾驻守在我们佳县,还在黄河上搭过浮桥,军队可以从桥上直接开往山西省的临县。”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就越想知道更多有关元朝和成吉思汗的故事。这样,课堂教学就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像导入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的手段,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的“导入”变得生动有趣。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笔者把我县朱官寨石摞山遗址照片呈现出来,问同学们:“我国最早的农耕人类出现在什么地方?”大家有回答“云南省元谋县的”,也有回答“北京周口店的”。笔者指着画面说:“我们县的朱官寨乡也有。石摞山遗址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从1984年起,多次进行详细考察、论证,认为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少有的原始社会古城堡遗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山上发现的陶罐、陶鬲、三足器以及石刀石斧等文物来看,具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明显特征,由此证明,这一古城堡为距今大约5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然后,让学生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等同学们读完,笔者接着讲“不但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有原始农耕村落的遗址,我们县也有。我县地处黄河西岸,正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运用乡土历史图片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 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往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是最迅速而又最快地打动人心的艺术。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都喜爱唱歌,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既新颖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笔者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以 政治 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手段,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在抗战日益艰难的情况下, 中国 共产党人以不屈的斗志,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坚持抗战,最终取得的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这种昂扬的激情,一下子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四、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尤其受到初中学生的喜爱。利用集中反映 历史 事件发生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元朝的统治》一节时,课堂伊始,笔者就用配乐诗朗诵起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文天祥为抗击元军而率南宋军民英勇奋斗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文天祥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又使孩子们为之钦佩。特别是当学生听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一起跟着朗诵起来。在这种崇高的人格感召下,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大家迫切地想在新课中了解文天祥所处的时代背景。
五、故事导入法
中国 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奋斗史。历史 教育 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奋发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为“卧薪尝胆”的勾践、“东山再起”的谢安、“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生发各种感情,在接受心灵洗礼的同时产生各种积极的体验。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这样就会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境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历史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佳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
论文作者:葛建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遗址论文; 笔者论文; 新课论文; 成吉思汗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