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领导干部论文,能力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家和社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把各级领导者决策艺术的培养提升作为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级领导者在决策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调查情况与研究问题相互脱节。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源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是了解情况的过程,研究是升华认识的过程,调查和研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从信息学角度看,决策是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但有的领导者调查情况的指向性不明,收集信息杂乱,研究问题就事论事,脱离实际,把调查情况和研究问题人为地割裂开来,犯了调查情况和研究问题“两张皮”的毛病,导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透,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深,影响了决策的系统性和操作性。二是多思善谋与果断定案衔接不紧。多思善谋且临机果断,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品格。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实际情况复杂多变,对决策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对党政机关而言,决策时效性差,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对现代企业来说,决策不及时,就可能失掉商机;在军事决策中,“时间就是胜利”更是应急型军事行动和作战行动对决策时效性要求的生动写照。但有的领导者在决策中,为了力求思谋缜密而瞻前顾后,该临机果断处置时却犹豫不决,导致思谋和定案间隙较大,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三是个人“拍板”与发扬民主不相协调。按决策主体不同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我党坚持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必须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决定。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很多时候都需要主要领导“定夺”、“决断”。由于现代领导活动的复杂性,一个正确的决策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中,有的领导者处理不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或者民主过了头,议而不决;或者“家长”作风严重,搞个人说了算,决策中发挥群体智慧不够,导致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不强。四是墨守陈规与开拓创新契合不够。决策的复杂性、实践性造就了决策的创造性。处理好严格程序与大胆创新的关系,搞好积极稳妥与创造性的结合,才能更好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大提高决策的层次和质量。但有的领导囿于惯性思维的藩篱,缺乏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被各种“天经地义”、“历来如此”所条条框框,或举棋不定,或按部就班,表面上看似稳妥,实质上抹杀了自身和领导群体的开拓性和创造性。
二、扭住关键环节,确保正确决策
系统性、指向性、信息性、选择性、实践性等原则,是决策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领导者必须切实遵循。此外,根据决策活动的过程机制,确保正确决策,领导者需要把握以下环节,具体来讲就是“透”、“实”、“优”、“调”四个字。
(一)调查研究要“透,以全面准确的事实和信息为依据。没有准确的事实和丰富的信息,决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出的决策也必定脱离实际,难以贯彻。准确的事实和丰富的信息如何获得呢?只能是深透的调查研究。存在决定意识,靠“想当然”、“拍脑袋”是无法正确决策的。江泽民强调,没有调查不但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搞透,为决策提供可靠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既会用开座谈会、听汇报等传统方法,又要善于运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专家咨询,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多种方法。贯彻群众路线,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身入,又深入、心入,切忌蜻蜒点水,走马观花,以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实际,做到了然于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运用辨证思维和矛盾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牢牢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处理好现象与本质、当前与长远、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关系,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确定目标要“实”,着眼全局、把握重点进行价值定位。如果把决策过程比作医生看病的话,那么调查研究就是望、闻、问、切,而确定目标就是作出诊断。确定决策目标,是指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分析论证,确定决策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可分为确定性目标和可能性目标两种。确定性目标是指一定要实现的标准或达到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可能性目标是指尽可能实现的理想结果,具有概然性。确定决策目标,要着眼全局,立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解决,进行价值定位,即要把决策目标分解为多个价值指标,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取利于全局、针对重点的价值指标,舍不利于总体决策目标实现的价值指标。这就要求领导者在思想、作风上实事求是,始终坚持把实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维护、发展作为着眼点,把广大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坚决克服“脚痛医脚”、“手痛医手”、“本位利己”等片面、短视、狭隘的思想和行为,纠正不切实际、脱离群众的偏向,使决策目标切实可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方案选择要“优”,善借“外脑”力量和群体智慧。择“优”是决策的核心和实质。方案确定是群体智慧的体现,方案选择直接反映领导者的决策艺术和水平。对备选方案采取专家评估、民意测验、模拟预测等方法进行评估,最终选择或权衡得出最优方案,是正确、科学决策的关键。方案拟订离不开“外脑”力量,对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同样离不开群体智慧。海尔集团发展战略决策中“激活‘休克鱼’”的方案,从提出到确定,就是一个发挥群体智慧确保正确决策的明证。海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专家团反复论证,领导集体深入研究,在企业兼并战略的数十种决策方案中,最终选择了那些硬件设施好、软件不强、在市场竞争中败阵的“休克鱼”作为对象,使“低成本扩张”大获成功。军事决策特别是战争决策,常常是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下作出的,加之战场信息传输快、数量杂,正确决策必须考虑复杂的现实条件,顾及实施行动后的可能后果,集体决策尤为必要。因此,决策活动中的方案选择,群体智慧是潜力巨大的资源,也是正确决策的可靠保证。
(四)普遍实施要“调”,在动态发展中正向纠偏、以求贯彻。决策方案确定之后的普遍实施,并不在决策之外。毛泽东指出,“不论在变革自身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也提出,任何决策方案,都不是绝对完美、绝对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受决策信息和领导者主观决策能力的制约,既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甚至可能被证明是偏向的、错误的,倘若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势必会偏离决策的价值目标。因此,对优选方案在普遍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这就是决策方案普遍实施中的动态调整。领导者一方面要加强跟踪检查,检查方案实施中执行者所采取的行动和出现的问题,通过信息反馈渠道,搞好信息的及时、准确收集,查找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要遵循权变原则,针对方案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有的放矢及时调整,正向纠偏,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以求深入贯彻;如果实践证明既定方案或最初决策是错误的,则要当机立断,重新决策。
三、转变观念,促进决策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
当今时代,信息化疾速发展,社会生活“五个多样化”更加复杂,各级领导者必须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要素决策”向系统决策转变。“要素决策”,就是针对决策系统中某要素,如某个问题当前的解决作出决策,而往往忽视决策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步骤、措施、程序的彼此协调和统一,导致普遍实施的不稳定性和非连续性。决策是一项系统活动,在制定方案时,应考虑到系统诸要素和动态发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阶段和连续、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增强决策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即系统决策,也是决策的灵魂。二是从“个人决策”向群体决策转变。这是现代领导决策的一大趋势。“个人决策”指领导者个人或少数人主观作出决定,这与领导者“独断专行”的“长官作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面上看似主动果断,实则害莫大焉。群众中蕴藏的潜力巨大,群体智慧更是决策的“智囊”。领导者能力再强,也有难以驾驭的局面和棘手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开放思维,善借“外脑”,阳光操作,当然也要防止群体决策中“搭顺车”和“集体犯规”等问题,这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三是从“经验决策”向实证决策转变。机械遵循老经验、老办法、老套路,是“经验决策”的本质特征。经验作为领导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一些原则性、程序性问题的决策不可或缺。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愈来愈暴露出经验决策的局限性。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决策领域的运用,使定性决策向定性与定量决策相结合转变,智能化决策初见端倪,这对增强决策的实证性、科学性大有裨益。四是从“执行决策”向创新决策转变。“执行决策”源于维持型、执行型的思维方式,取悦上级、上下一般粗,是执行型决策缺陷的症结。正确决策、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在创造性抓好上级决策落实中实现从执行决策向创新决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