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研究的理论思考_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研究的理论思考_中国模式论文

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1)01-0036-05

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近期在国内外兴起了一股热潮,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关于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的定位、研究中国模式的原因、目的和价值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对是否存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也存在着意见分歧,有的人根本就反对中国模式的提法。本文根据理论界的既有研究,从中国模式研究的必要性、中国模式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中国模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等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从最近来自世界各国的报道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是企业高管、商界领袖,都反复提到中国模式,并且对这一概念充满兴趣。连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也按捺不住好奇,问到访的中国客人:“中国的发展备受全球的瞩目和钦佩。但是,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人民究竟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而他们又将在21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1]50从俄罗斯到芬兰,从越南到委内瑞拉,从北美大陆到非洲草原,到处都在谈论中国的进步,感慨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中国突然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这是因为:2008年奥运会、2009年国庆大典、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顺利进行,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在雪灾、旱灾、水灾、地震、泥石流等大灾大难中表现出的动员能力及顽强精神,气壮山河;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一枝独秀,令世人称道。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时代》周刊,英国《卫报》、《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墨西哥《每日报》等世界著名报刊,都发表过文章,对中国模式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情况说明,中国模式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作为这一模式创造者的中国人民,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理直气壮地扛起这面大旗,实事求是地对这一模式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理论概括。对这一问题吞吞吐吐和躲躲闪闪,或者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甚至不予承认和横加指责,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模式一词,由英文“Model”翻译而来,表示模型、样式等意思。各个国家、民族和地方的情况不同,它的发展道路、形式和方法也必然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所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而又成功的实践。它包括了在这一过程中走过的道路、形成的理论和总结出的基本经验。因此,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及其基本经验和制度架构。可以这样说,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说法,或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简称。既然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中国模式呢?

第一,邓小平等几代中央领导核心反复强调中国模式。邓小平1988年5月18日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时说:“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2]2611990年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又说:“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世界上那么多伊斯兰国家就根本不可能实行美国的所谓民主制度,穆斯林人口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会向美国学习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人口也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非洲,非洲统一组织的强烈的普遍的呼声就是要求别国不要干涉他们的内政。这是世界局势的一个大背景。”[2]359-360江泽民指出,“各国人民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是合情合理的,应该受到尊重。……强求一种模式的后果是严重的”[3]331。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4]有人说,中国模式在学界讨论比较热烈,在领导人讲话中、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还没有出现,这不符合事实。

第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需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必须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当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面对的最大课题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进一步的概括、总结和归纳。这就需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为中心,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和执政党建设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必须同各种理论的比较和对话才能进一步得到深化,才能进一步彰显它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当代国外各种比较有影响的社会理论都是当代社会发展一定现象的理论反应,都是从各自的视觉、各自的侧面对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某种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模式时,也要不断吸收其他理论的有益成果,在相互对话、吸收中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尽管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形式上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体现了我们事业的制度性质,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制度特点和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特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反映出的特点和做法。这种以现代化为取向的发展模式,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尽管就我们自己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的内涵是明确的和清楚的,但是在国际上,对这个概念似乎还存在一些误解。例如,《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就说:“在欧洲,很多人一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联想,而这些联想往往是负面的,是对中国不利的。你们自己都不能肯定自己的模式,怎么能让别人来肯定你呢?”[5]14-15当然,我们没有必要根据外国人的好恶来确定我们的理论思维方式。但是在对外交往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共同的理论平台和语言体系。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成功地搭建了对外理论探讨和学术交流的理论平台和话语体系。这就是我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比较多地使用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原因之所在。

第四,积极主动地把握中国发展的话语权,把一个全新的中国客观真实地介绍给世界。中国模式的阐释权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人民是中国模式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中国人最清楚中国模式的精髓和真谛,最有资格对中国模式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总结。现在国际上“中国独秀论”、“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此起彼伏。对于友好人士对我们的赞誉,我们当然表示感谢;对于善意的批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对于恶意的攻击,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少数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的西方政客,顽固地坚持冷战思维方式,坚持用意识形态划线,“妖魔化”中国模式,把中国模式看作是“洪水猛兽”。研究中国模式的理论高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把握中国模式的阐述权和话语权,把中国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清楚而真实地介绍给全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点,本身就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是中国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开展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深刻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的支持。我们应该立即深入地、全方位地、大规模地、高层次高质量地展开对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并且尽快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关于中国模式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共和国的前30年与后30年——研究中国模式,既要把重点放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上,又要充分说明建国头30年为后30年打下的基础作用,避免脱节。对中国模式的时间界定不能无限扩展,不然就无法确定研究对象和明确研究目的。中国模式应该主要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道路和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但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建国头30年创立的制度基础,没有头30年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模式。一般说来,四项基本原则的制度基础主要是在建国头30年打下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后30年取得的。正是有了四项基本原则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模式研究的重点时,不能忽视建国头30年的作用。

2.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模式,既要论述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又要有不同的研究视角,还要指出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雷同和重复。尽管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研究视角上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体现了我们事业的制度性质,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制度特点和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特点,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反映出中国特点和做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是在现代化的既定目标下,更多的是强调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制度性质;而研究中国模式时,则是在社会主义的既定前提下,更多的是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因此,既要把两者联系起来研究,又要把两者区别开来研究。一般说来,在国际交流场合,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具有可比性,会引起别人更大的关注和更多的共鸣。

3.中国模式研究的整体性与具体性——研究中国模式,既要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方面、各个学科进行具体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又要考虑中国模式内容上的整体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防止出现结构上的混乱和内容上的松散。中国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包括政治发展模式、文化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因此,完整地阐述中国模式,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中国模式不仅是指中国整体发展模式,而且还包括中国各个地方发展的特殊做法和特殊道路,把各个地方独特的发展经验加以总结和归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重庆模式,等等。中国模式是中国发展的国家模式和各地发展的地方模式的统一体。因此,要真正揭示内涵、本质及其基本特点,就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要在中国模式研究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要保持中国模式在理论体系上的整体性、完整性,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和严密性。

4.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研究中国模式,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在一些具体方法和手段上的相同性和共同点,又要看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与其他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避免出现混淆或“趋同”。在一些西方政客看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唯一能够取得成功的道路。但是,中国取得的成功说明,世界上不是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美国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宣示:“双方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对方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6]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迥异,能够发表这样的声明说明,至少在口头上,西方已经不得不面对已经初步强大的中国,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既然中西方的发展模式都是以现代化为取向的发展模式,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例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等等。这就为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交往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基本制度上,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搞私有化、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一区别,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图谋。

三、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当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到存在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从而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中国模式的视角,研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且通过与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深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通过这样的研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新的教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就产生了中国模式。因此,研究中国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模式,要求把握时代主题、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应对时代挑战,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始终赶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人民是中国模式的创造者和实践者,研究中国模式,就是要研究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实践。通过对中国模式的理论总结,撰写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理论著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教材,这就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3.为提升中国的大国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提供新的平台。由于我们对中国模式研究和宣传不够,对国际上歪曲甚至诽谤中国模式的现象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作为理论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形成学术上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范式。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向别人推介几千年前的孔子思想,应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把一个正在实现民族复兴、并且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繁荣昌盛的中国介绍给全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了解中国模式的真谛和内涵,在国际学术交流与竞争中建立和增强中国理论学术的话语权,本身就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是中国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4.为全面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和宝贵经验、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新的案例。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对中国模式实践特质的生动写照。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忍不拔,始终不渝,不断地试、不断地闯、不断地改,才产生了现在的中国模式。中国各个地方人民根据自身的特点坚持探索和创新,创造出了大量绚丽多彩、生动活泼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中国模式,要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对代表性区域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比较典型的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和部门区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且写出高水平的调研报告,通过这样的研究,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挖掘成功的经验,找到存在的问题,为做好各方面、各部门的工作提供典型的案例,从而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收稿日期:2010-12-10

标签:;  ;  ;  ;  ;  ;  

中国模式研究的理论思考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