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兼论影响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贸易论文,贡献论文,因素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WTO后,修改、清理了多项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调整了多种商品的税率,2003年平均关税水平降低到11%,并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中国进口贸易的增加。同期,WTO各其它成员也降低了对中国商品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促进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从实际情况看,加入WTO三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十分强劲,2002年中国贸易总额增速达21.8%,2003年增速高达37.1%,2004年也达到35.7%。这表明中国加入WTO对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凸现。那么,中国加入WTO究竟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贡献了多少?中国的双边贸易增长究竟与哪些因素相关?如何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等问题已成为目前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改进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促使贸易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这正像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两个星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模型因此而得名。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量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GDP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从此,贸易引力模型就成为分析贸易流量和流向的重要工具,Andrew(2004)用引力模型研究了WTO贸易制度安排是否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长,并得出WTO制度安排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长贡献十分有限的结论。与各种贸易理论相比,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对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进行了量化,因此它为国际贸易开辟了计量研究的新的空间。
为随机误差项。为了更好地解释贸易流动,后续研究者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在模型中引入人口、人均收入、汇率、是否同属一个经济组织、是否拥有共同边界、是否拥有共同语言或文化、是否使用同一货币等诸多变量(盛斌、廖明中,2004)。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把传统引力模型扩展到进出口贸易总量层面,并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方程:
本文对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因变量TM[,ij]是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而非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中M[,ij]所指的进口额。这一改变主要是为了考察加入WTO对中国双边贸易总额增长贡献的需要。
(2)i、j两国互为进出口国,在考察两国贸易总额TM[,ij]时,应把Y[,i]×Y[,j]看作一个变量考察,而不是采取传统引力模型的处理方式把它们作为两个变量考察。称Y[,i]×Y[,j]为贸易吸引力指数,两国国内生产总值越大,表明出口国生产供给能力越强,进口国进口需求能力也越大,从而双边贸易量也越大。
(3)在模型中加入FDI(外商直接投资)变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在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也促进了贸易增长,因此,可用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测FDI对中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影响程度。
(4)在模型中加入WTO、APEC和Re三个虚拟变量。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增长迅速,虚拟变量WTO用于测算中国加入WTO对贸易总量增长的贡献。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中国较早加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大量重要的贸易伙伴都是APEC成员,因此,用变量APEC来观测中国与APEC成员及非成员国之间贸易表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别。实际上,APEC变量代表了贸易制度的安排,内含了关税等边境措施对贸易流动的影响。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地进出口贸易,因此,用变量Re来表示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对中国内地贸易变动的影响程度。
令i国为中国,根据以上分析,TM[,ij]为某一年内中国与贸易伙伴j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Y[,i]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j]是中国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ln(Y[,i]×Y[,j])的估计系数为正;WTO为虚拟变量,中国加入WTO前的年份取0,加入WTO后取1,预期WTO估计系数为正;FDI为贸易伙伴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预期lnFDI的估计系数为正;D[,ij]为两国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无论采取什么距离都会存在偏差,相对而言,实际运输距离最理想,但限于数据获取性问题,本文采用上海到贸易伙伴国首都或主要港口的直线距离。运输成本与距离成正比,因此距离是对运输成本的一种替代,预期lnD[,ij]的估计系数为负;APEC为虚拟变量,当两国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时取1,否则取0,当两国同属某一贸易集团时,双边贸易流量将上升,预期的估计系数为正;Re同样为虚拟变量,当中国的贸易伙伴是香港和新加坡时取1,否则取0,预期的估计系数为正。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2000-2003年中国对其主要WTO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数据进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其结果将表明中国贸易增长的决定方程。根据双边贸易额大小,选取38个贸易伙伴国或地区为样本:孟加拉国、缅甸、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台湾省、埃及、南非、比利时、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波兰、瑞典、瑞士、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这38个国家或地区在中国加入WTO后都是WTO成员,中国每年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在85%以上。所以,中国对这38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状况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这样,本文样本容量为152个。
中国对各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历年;各国或地区GDP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国实际利用各国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数据来源于商务部;距离数据来自网站http://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APEC成员情况来自:http://www.apecsec.org.sg。
(二)计量方法和结果分析
把2000-2003年中国对其主要WTO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数据放在一起构成本文的样本数据,Greene(2000)把这类数据称为时间序列横截面数据(Time-series-cross-section data),由于这类数据横截面较宽而时间较短,对这类数据的分析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横截面数据。因此,本文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①:
回归结果表明,每个变量的估计回归系数均统计显著,F值表明该模型的线形关系非常显著,调整后的R[2]也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DW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表明回归系数没有变化,这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异方差问题。可见,模型的整体回归效果较好。
从模型回归结果的实际意义看,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与理论预期相符。WTO的回归系数为0.179,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与其它WTO成员之间的贸易总额增长平均贡献了19.6%[exp(0.179)=1.196]。可见,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与WTO成员之间的双边贸易影响十分显著,这也正是中国履行加入WTO相关承诺、其它WTO成员对中国开放市场的经济结果。
两国贸易吸引力指数的回归系数高达0.482,这表明两国的GDP是决定两国之间贸易总额的最主要因素。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时,任何一国GDP每增长1%,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将会增长0.482%,若两国GDP均有大幅增长,则其对贸易增长的影响更大。lnFDI的回归系数为0.19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每增加1%,会促使两国之间的贸易增长0.192%,来自中国贸易伙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增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运输成本成为阻碍两国之间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两国之间的贸易会下降0.36%。运输成本对贸易的阻碍作用大于FDI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但小于吸引力指数对贸易的促进作用。APEC的回归系数高达0.555,且也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中国与APEC成员之间的贸易额是中国与非成员国之间贸易额的1.742倍[exp(0.555)=1.742],这表明APEC对中国与其区内其它成员之间的贸易增长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正是中国积极参与APEC进程、主动降低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各成员国或地区单边行动实施的经济结果。虚拟变量Re的回归系数也达到0.555,这说明其它条件一定时,中国内地对香港和新加坡的出口是对其它国家出口的1.742倍,这表明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地位对中国内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对加入WTO前后中国与其主要WTO成员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动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加入WTO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及影响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增长的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加入WTO对其与WTO成员之间的贸易增长贡献了19.6%,这一促进作用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入WTO使中国出口面临更低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使出口扩大;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履行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修改法规、调整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从而促进了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2)从模型回归结果看,贸易伙伴GDP增长、中国CDP增长、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增长都对中国的贸易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APEC的贸易制度安排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APEC成员之间的贸易发展,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地位促进了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发展,而运输成本是阻碍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
根据模型分析,我们认为要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参与WTO事务,推动APEC进程,参与更多的区域性贸易合作。中国在加入WTO前,主要利用APEC及其它双边贸易合作机制推动贸易发展。加入WTO使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现有WTO的每一成员一票、全体一致通过等体制下,多边贸易谈判成本剧增,很难达成一致协议。所以,WTO成立后,出现了更多区域化的多边贸易安排。中国也应顺应这一变化趋势,在积极参与WTO事务、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同时,应努力推动APEC贸易自由化进程并有选择地参与更多的区域性贸易合作组织。实际上,中国已在2002年底与东盟签订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2003年与泰国签署并实施了蔬菜和水果零关税协议,该协议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的成果之一。2003年,中国内地先后与香港和澳门特区签订了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国还在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推进经济和贸易的合作。这些做法必将推进多边贸易的发展。
第二,改善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软、硬环境。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的改善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也会带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若外商直接投资以进口实物形态进入中国,则必然会使进口增加,而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销要求也会促使出口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这会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双向增加。
第三,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其它各种贸易成本,注重发挥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作用。虽然两国或地区之间的距离不会改变,但任何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的措施都会促进进出口发展。各种有效降低通关成本和港口成本的措施都会使进出口企业面临的交易成本下降,从而促进贸易发展。香港和新加坡作为自由港对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应加强与两地的经贸往来,充分发挥两地自由贸易港的优势,促进贸易发展。
第四,注重发展和保持与经济大国的贸易关系。贸易伙伴的GDP代表了其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能力,以及其出口供给能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伙伴国GDP的增加将会促进双边贸易增长,相反,伙伴国GDP的减少也会使双边贸易停滞不前。不难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GDP最大的国家,其经济的低迷和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世界贸易的发展。因此,中国在推动贸易发展时,应注重发展和保持与经济大国的贸易关系,优先选择那些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国家。
收稿日期:2006-03-03
注释:
① 括号内数字为t统计量,***表示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